巨細胞肉芽腫

巨細胞肉芽腫

巨細胞肉芽腫(giant cell granuloma)又稱巨細胞修復性肉芽腫(giant cell reparation granuloma GCRG)。1953年,Jaffe首次介紹巨細胞修復性肉芽腫(GCRG),認為GCRG為一種少見的非腫瘤性良性病變,是外傷性骨內出血而引起的增生性修復反應,具有局部侵襲性。Jaffe的貢獻在於提出GCRG是一種非腫瘤病變,這一觀點已為大多數學者接受,但是對“外傷和修復”的說法提出質疑,因為並非所有的病人都有外傷的病史,有人甚至提出應當在巨細胞修復性肉芽腫這一名詞刪去“修復性”。繼Jaffe首次報道了下頜骨GCRG以來,相繼有蝶骨篩骨顱底、顳骨、眶骨、顱面骨。手腳的小骨和四肢長骨等部位GCRG的個案報道。GCRG的發生率很低,約佔骨良性病變的7%。頭頸部GCRG很少有人報道,原因如下:一是本病確實罕見;二是人們對本病的認識尚不夠全面,有待於深入研究。

癥狀體征


好發於兒童及青年人,有報道25歲以前發病者佔86%。好發於頜骨內、頜骨前分較多見。下頜骨多於上頜骨(下頜∶上頜=1.9∶1),可同時累及左、右側下頜骨或累及上下頜骨。
臨床上出現頜骨膨脹,伴有局部疼痛或觸痛,可引起牙移位、移動及牙根吸收。

用藥治療


雖然GCRG為非腫瘤良性病變,但具有局部侵襲性,應當積極治療,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治療方法。
1.刮除術 GCRG有自行緩解的傾向,故有人認為對下頜骨GCRG單純行刮除術即可達到治癒目的,但有文獻報道單純刮除複發率較高。
2.放療 關於是否放療爭論很多,有文獻報道放療對GCRG無作用,且有惡病變的可能,因此,只有當GCRG累及顱底等較複雜結構,難以徹底切除病變時,才考慮術後放療,放療應採用小劑量,高電壓放療。
3.手術切除 只要有可能。徹底手術切除是最佳方案。手術時應考慮美觀和功能重建問題,尤其是顳頜關節,因為顳頜關節破壞可能導致咬合錯位、功能障礙、運動受限、神經損傷、耳聾、縮頜,甚至可傷及中顱窩及腦組織。

飲食保健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謹遵醫囑。

預防護理


本病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病理病因


瘤樣病變,是對骨內出血或創傷的修復性反應。目前,對GCRG的病因和發病機理有以下幾種學說:①外傷,Jaffe等認為GCRG是外傷引起骨內出血而繼發的修復性反應,因此,病變中可見出血和含鐵血黃素沉著。但也有人提出患者的病變部位常無明確外傷史;②炎症,如同其他慢性炎症一樣,在GCRG中巨細胞是作為異物巨細胞起作用。Katz和Hirsch認為GCRG是骨內出血的結果,出血后形成炎症過程,另外炎症也可造成骨內出血;③妊娠,妊娠有利於GCRG病變的發生和生長;④性別,女性發病率較高,也有人認為男女發病率無差別;⑤年齡,年青人居多,發病年齡多在20~40歲。

疾病診斷


應與骨巨細胞瘤(GCT)、動脈瘤樣骨囊腫(ABC)、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性棕色瘤、良性成軟骨細胞瘤、骨纖維性結構不良、頜骨肥大症、非成骨纖維瘤、骨肉瘤相鑒別。
1.GCRG與骨巨細胞瘤(GCT) 曾有人認為GCRG是GCT的不同表現形式,近年來通過DNA研究發現,GCT的巨細胞呈明顯異質性,支持GCT為低度惡性腫瘤,除組織學已夠肉瘤標準的划入惡性骨巨細胞瘤外,Ⅰ、Ⅱ級區分已無意義,應分別屬於潛在惡性和低度惡性腫瘤,GCT的複發率為30%~50%,惡變率為5%~10%。由於GCRG與GCT之間臨床和組織學特點有重疊,單靠組織學來鑒別很困難,應結合臨床特點,根據發病年齡、臨床表現、組織學分析,對治療的反應來鑒別。①發病年齡:GCRG好發於20~40歲,而GCT好發於60~80歲,很少發生在20歲以前。②發生部位:GCRG好發於下頜骨、上頜骨,其他部位少見,GCT好發於長骨,也有發生於顱骨的報道,但通過回顧複習,許多顱骨GCT的診斷不能成立;③臨床表現:GCRG與GCT的鑒別要點在於對治療的反應,GCRG術后複發率低,無惡變轉移;GCT易複發,並有惡變、轉移的報道;④影像學:在影像學方面GCRG與GCT難以區分;⑤病理組織學:GCRG巨細胞較小,大小不一,分佈不規則,纖維化明顯,有大量梭形成纖維細胞,有較多炎性單核細胞,常有類骨質或新骨形成。約75%有出血和含鐵血黃素沉積;GCT為腫瘤,巨細胞核較多,且巨細胞大小一致,分佈較均勻,炎性成分少或沒有,有壞死病灶存在者約佔3%,且有較高的絲分裂像。GCGR與GCT兩種病變之間有重疊表現,有時難以區分。
2.GCRG與動脈瘤樣骨囊腫(ABC) ABC與GCRG病理改變相似,也是對骨內出血的非腫瘤性修復過程,而且發病年齡相似。ABC的病因可能與外傷或前期有GCT成骨纖維發生結構不良等病變有關。ABC好發於長骨和胸椎,面骨少見,常有較大出血池,周圍有扁平梭形細胞,在囊性包塊中多核細胞分佈規劃,常有固定比例。MRI檢查ABC:T1、T2加權均為高信號影像,而GCRG為低信號影像。
3.GCRG與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性棕色瘤 通過檢血測血或尿中的鈣、磷、腎原性cAMP、甲狀旁腺激素磷酸鹽清除率、磷酸鉀以及尿羥脯氨酸水平可以加以鑒別。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肉眼下可見到病變似頜骨巨細胞瘤,骨密質變薄,內部紅褐色,質地較碎的病損。
鏡下可見巨細胞肉芽腫。巨細胞肉芽腫的多核巨細胞少、核數目少、細胞小,分佈不均勻,常聚於出血在周圍,胞漿內含吞噬紅細胞、脂肪泡、含鐵血黃素及其他性質不明空泡,病變主要成分是富於血管的結締組織,其中含有成纖維細胞。病變中可見有明顯出血及外圍見到類骨質及骨小梁,此病應與骨巨細胞瘤區別。
其他輔助檢查:
影像學:①X線檢查:病變周圍骨缺乏硬化現象,病灶境界清楚,病變部位無骨膜反應;②CT檢查;表現為非特異性溶骨病變;③MRI檢查;T1、T2加權均為低信號影像。X線攝片表現為:單房陰影,有骨或骨小梁發生,周界清晰,經常呈蜂窩狀或皂泡狀外觀,骨密質變薄,但很少穿破骨密質。

併發症


可引起牙移位、移動及牙根吸收。

預后


GCRG的複發率為10%~15%,也有人報道為69%~75%,但無局部和遠處轉移的報道。
總之,從目前的觀點看,對於GCRG,徹底切除病變是有效的治療方法,術后應加強隨訪定期做CT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