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又名珠浦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區西北約2公里的岷江上。清嘉慶八年(1803)重建。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橋時,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建橋時其妻楊氏出力不少,民間又稱其為“夫妻橋”。原長320米,現長280米,以木排為板,石墩為柱,承托橋身;又以慈竹扭成的纜繩橫架江面。1962年,對索橋進行了維修,改10根竹底繩為6根鋼纜繩,改扶欄竹繩為鉛絲繩,鉛絲繩外以竹纜包纏。1964年岷江洪水暴發,全橋被毀。重建時,只改木橋樁為鋼筋混凝土橋樁,余照舊。后因興建外江水閘,將索橋下移100米,重建時改平房式橋頭堡為大屋頂雙層橋頭堡,改單層金剛亭為可供行人休息的六角亭,增建沙黑河亭,橋長261米。安瀾索橋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瀾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目前,安瀾索橋已比原址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
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
在清朝初年有一個姓何的教書先生,是當地出了名的多管閑事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遊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見了官船在擺渡人們,他們夫婦也想去對岸,過去一打聽,媽呀!一人乘船10兩銀子,夫妻過河30兩銀子,這些狗官的行為使夫婦二人高興而來掃興而歸。回到家裡,何先生徹夜難眠,在想如何在兩岸架一座橋斷了狗官的財路。一天、兩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何先生一籌莫展,在第三天夜裡,何先生看見何夫人在刺繡,看見了那塊布,它架在框子的上面,而不會掉下來,心想:我為什麼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橋呢,說干就干,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奮鬥,終於架好了一座索橋,那些狗官記住了何先生的過,要報復他,橋的兩旁沒有扶手,再加上不穩定,很容易掉下去,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因為一個酒鬼喝醉酒過河不小心淹死了,狗官們抓住時機迅速將何先生逮捕並處死,何夫人的知此事後悲痛欲絕,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便死了,她也死了,會對不起天上夫君的亡靈,所以她決心為夫君洗冤。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一個耍雜技的人,只見那人兩手抓住兩根立著的木棒,全身騰空,她忽然想到在橋上裝扶手,人們走在橋上就安全多了,經過兩天便裝上了扶手,從此,人們稱安瀾橋為“何公何母”橋。
自從那以後就再沒有人見過何夫人了,一個漁夫說他在河裡看見了何公何母的身影,何母完成夫君的心愿去陪夫君了,他們夫婦在河中共享天倫之樂,與日月同生,天地共存!
安瀾索橋
與安瀾索橋同被命名為中國古代五大古橋的還有: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丰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經沒有水了。盧溝橋全長267米,寬7.6米,最寬處可達9.5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湘子橋(又稱廣濟橋,現叫躍進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佑五年(公允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
都江堰
安瀾索橋
1803年,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帶領四鄉百姓動工,建成今日安瀾索橋的前身。
1964年,因山洪暴發古橋被毀,重建后改木橋樁為混凝土橋樁,扶欄仍以竹藤包纏。
1974年,修建外江閘門時,把安瀾索橋從魚嘴處向下遷移130米。
1982年,安瀾橋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項目。
安瀾索橋的初建時代已經無從考證,但至少在唐代時,它就已經在都江堰的上空像唐詩的韻律一樣詩意地搖蕩了。杜甫就曾親自觀看過這座橋的培修,他在詩中寫道:
安瀾索橋
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蒼龍見水中。
顧我老非題柱客,知君才是濟川功。
合觀卻笑千年事,驅石何時到海東。
《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杜甫
宋代以前,安瀾索橋稱作珠浦橋。曾經在都江堰呆過很長時間,留下過許多詩章的著名田園詩人范成大用很嚴謹的筆法將“長百二十丈,廣十二繩”的安瀾索橋記在了他的《吳船錄》里並以詩記之,至今讀來,仍可想象當時橋之壯景。
織簟勻鋪面,排繩強架空。
染人高曬帛,獵戶遠張罿。
薄薄難承雨,翻翻不受風。
何時將蜀客,東下看“垂虹”?
選自《吳船錄》作者:范成大
巴金的《索橋的故事》(索橋即指安瀾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