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筆
濕筆
《硯邊隨想》——董其昌,用濕筆,既潤且挺拔。
“濕筆”為清初揚州八怪始大用。
古詩云:“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杜甫亦有“元氣淋漓章猶濕”之句。言水墨山水進入“水暈墨章”之妙境。項容筆法枯硬而少溫潤,被譏為“頑澀”。
秦祖永所論最為突出:“作畫最忌濕筆,鋒芒全為墨華淹漬,便不能著力矣!去濕之法,莫如用干。”
但現代黃賓虹說:“有幹才有濕,有濕才知有干。”乾濕互用,方能謂之“水暈墨章”。
金魚:畫家各有不同的畫法,多用濕筆,可用墨或顏色描繪出金魚向各
《硯邊隨想》——董其昌,濕筆
蟹:描寫其橫行之姿態。畫背部及腹部兩種形狀時可多用濕筆,亦可參考齊白石之畫法。
濕筆和干筆(“渴筆”)效果不同,濕筆為濃墨,干筆為焦墨,同樣是淡墨,濕筆和干筆也會出不同的趣味。墨的濃淡變化關鍵在於用水。只有熟練掌握不同程度水分在生宣紙上的滲化效果,才談得上用水墨塑造人物或景的形象。
濕筆:對於下筆的時間和沾墨的比例把握有著極高的要求,難易也在此。干筆畫法對畫作後期的處理和修改有一定的可把控性,而濕筆在寫意中則多是一氣呵成,在工筆畫中除了枝葉和花瓣是有逐層次的推進上色外也多是一次成型。
各代大家對於濕筆(濕畫法)的運用各有千秋,可翻閱各代大師對於荷花的畫法,能夠非常直觀的了解乾濕畫法的差異和韻妙結合的所在。仔細對比枯荷(干筆畫法)和夏盛荷。
在徐悲鴻的一幅《愚公移山》圖中,毛筆著墨皴擦有干筆也有濕筆,一般說來,大片墨筆用濕筆,細微處多用於干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