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邰國遺址
位於陝西省的歷史遺址
古邰國遺址在楊凌示範區李台鄉圪瘩廟村、揉谷鄉法禧村(揉谷鄉原隸屬寶雞市管轄,2008年下半年劃歸楊陵區)以南,渭河北岸的二級台地上,有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西周—戰國—秦漢等不同文化時期的大型居住遺址。傳說曾是我國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地。
古邰國遺址
該遺址東西分佈地勢較為平坦,由北向南呈緩坡狀。在遺址西南的土壕岸上及東南耕地表面,發現了大量的灰坑灰層遺跡,新石器時代的灰坑更是多處分佈。灰坑深2-5米、寬1.25-6米、形狀多以袋狀和錐狀為主,其次為不規則狀,並發現有紅燒土和光滑的土壁。從地層看,地表20厘米至50厘米以下是1.8米至3米厚的文化層。
在遺址的東部,李台鄉圪塔廟村東南約500米處的斷面上發現有白灰層,灰層厚0.4-0.6厘米,內涵豐富。文物多為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類型和龍山時期文化類型。
1978年平整土地時,在遺址的西邊柔谷鄉法禧村以東200米處發現有寬約10米秦漢時期夯牆遺跡和長達12米的居住遺址、高約4米、寬約2米的窯穴遺跡和鑄鐵作坊遺址等。歷年來還出土了大量的建築材料,如:秦漢粗繩紋磚瓦,五角水管、繩紋、筒瓦、板瓦、雲紋瓦當等。另外,在殿背灣、尚德、陵角、圪塔廟村、以及東北處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校區周圍還分佈了大量的戰國到秦漢墓葬。僅在1986年學校行政樓建設時,就發現秦漢墓葬80多座,咸陽市文管會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報告見考古與文物、1992年3期),出土了大量不同質地的文物,如:石斧、陶碗、陶倉、陶釜、陶罐、陶紡綸、骨鋤、小銅鏡、銅戈等器物。
該遺址原名疙瘩廟遺址,1986年咸陽市地名辦公室根據地名普查資料會同省 文物專家對遺址進行實地考察。據《史記周本記》、《史記秦本記》、《水經注》、《扶風縣誌》、《武功縣誌》等文獻記載:“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置邰縣,秦漢時置邰城”,出土器物銘文證明其地望與史籍記載相印證,故更名為-古邰國遺址。
1957年5月31被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邰國遺址位於楊凌示範區,是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的大型居住遺址,是我國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地。古邰國遺址公園項目以遺址保護為主,打造一個以遺址保護、文化展示、休閑體驗為核心的歷史文化遺址公園,成為彰顯華夏農業文化的重要載體。
建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