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國

商周時期陝西地區的諸侯國

邰國,又名駘國,古邰國,初為姜姓,後為姬姓,為有邰氏后稷棄的後裔之所封,是商周時期我國陝西地區的一個古老諸侯國。

邰國介紹


邰國國都位於斄(邰)城,又名武功城位置在雍州武功縣(今陝西武功縣武功鎮)西南22里處,此地有后稷棄及姜嫄祠。這裡十分明確地指出了:武功鎮西偏南,即沿渭河向西11公里處,就是古邰城。現為陝西扶風縣的太子藏。邰封,邰地,即為邰國領地。
據《廣韻》記載:“神農姜水,以為姓。其後為齊、甫、申、呂、紀、許、向、芮。”《左傳·昭九年》記載:“我自夏以後,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其中的駘國即有邰氏之國,應該與芮國鄰近。《詩經·生民》孔疏引《世本》、《說文》等典籍也謂:“邰”亦為炎帝之後,姜姓之國。說明“吾西土”,並非儘是姬姓的國邦。當初的古芮國、古邰國是屬於姜姓的封國
邰國(駘國)史籍記載頗少,沒有多少大動作,連它於何時為何國所滅也知之甚少。

歷史沿革


武功鎮歷代沿革表
朝代紀年名稱地址備註
有虞氏,虞舜斄國今鎮治史記》:有斄氏女曰姜原,為帝嚳元妃,生棄,以教稼功,管后稷,復封於邰。
斄國今鎮治《史記》:后稷之興,在唐陶。禹夏之際,皆有令德
斄國今鎮治《史記》:后稷卒,子不窋立。
夏、商周地
初年畿內邑今鎮治《史記》封禪書周興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
春秋初年周邑今鎮治《史記˙秦本紀》秦文公十六年,伐戎,收周失地,岐以東獻之周
戰國秦邑《元和志》:秦孝公做四十一縣,邰、武功、美陽各一。
始皇武功縣在渭水南地理志》:武功有太乙、惇物、斜水。太乙,即終南山太白,武功兩山,故名惇物,均在渭水南。
武功縣在渭水南,今屬眉《水經注˙渭水注》東經郿縣故城南,又東過武功縣北。
新莽9-25新光縣渭水南
東漢至晉武功縣姜嫄嘴
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功縣今鎮治《隋書》:周置武功郡。建德三年郡廢。《太平寰宇記》:周省武功郡,別立武功縣於中亭川(今武功鎮)
581-618武功縣今鎮治屬京兆郡
武德三年(620)稷州,領武功縣南立節
貞觀元年(627)復武功縣今鎮治《元和郡縣誌》:州廢,以縣屬京兆郡。
天壽二年(691)復置稷州邰封里領縣。唐書天授二年(691),復置稷州。
大足元年(701)-至乾寧二年(895)武功縣今鎮治《唐書》:大足元年(701),州廢,復為縣。
後唐同光中(923-926)武功縣今鎮治隸扶風府
長興元年(930)武功縣今鎮治以縣隸京兆府
後晉936-946置武功郡隸晉昌軍
後周951-960武功縣今鎮治隸書興軍
政和八年(1118)武功縣今鎮治改屬醴州,屬環慶軍路
宣和三年(1121)武功縣今鎮治隸京兆府,屬永興軍路
大定二十九年(1189)武亭縣今鎮治金志:以顯宗諱,更武功為武亭
1206-1368武功縣今鎮治《續通考》:元復為武功縣,屬乾州
1368-1644武功縣今鎮治隸西安府乾州
初年武功縣今鎮治隸西安府乾州
雍正三年(1725)至末年武功縣今鎮治改屬直隸乾州,是年分乾州為直隸州,以武功、永壽屬之。
民國二年(1913)武功縣今鎮治廢府設道,屬關中道
十七年(1928)武功縣今鎮治廢道,直屬省轄
新中國1950年5月武功縣今鎮治屬寶雞專員公署
1956年6月武功縣今鎮治撤專屬,歸省直轄
1958年12月武功公社今鎮治武功、扶風興平三縣合併為興平縣,直屬省轄
1961年9月至今武功鎮今鎮治武功縣建制恢復,治所由武功鎮搬遷至普集鎮,屬寶雞專區。1983年10月武功鎮隨武功縣改屬咸陽市
註:上古時期至清由《武功縣誌(稿薄)》整理而來;民國至今由《武功縣誌》整理而來

相關姓氏


邰姓源於姜姓,得姓始祖是周族始祖后稷棄。后稷的後代,以國名為氏。邰姓始於堯舜時期,邰氏的始祖就是上古時有大功於民族進化的賢人後稷,他是周部族的始祖,名棄,號后稷,為姬姓帝嚳與姜嫄所生。姜嫄姓有邰氏。為炎帝之後,嫁給帝嚳為妻。子后稷為帝堯時的農官,因治理農業有功,堯就封他為邰國的國君,從此便有了邰姓。
根據《說文》上說,后稷為堯的大司農,以功受封於“邰”這個地方,子孫就以邰為姓氏。當時邰地的位置,根據考證,就在陝西省武功縣的境內。中國的邰氏家族,就發源於這個地方。到了唐朝以後,邰氏主要繁衍於山東半島北部一個叫平盧的地方。
邰姓又出自姬姓。上古帝堯時,有一個人叫棄,是炎帝部落女子與帝嚳所生的後代。炎帝的部落是最善於務農的部落,棄也很善於務農,御史被堯任命為農官后稷,管理天下農業。棄上任后,管理天下農業很有成績,連年豐收。為了表彰棄的功勞,堯封棄為有邰氏部落的首領,並建立了邰國(今陝西省武功縣一帶),棄的後代以封地為姓氏,稱為邰氏。

帝嚳傳說


帝嚳簡介

帝嚳(ku庫),名俊,號高辛氏,姓姬,為上古五帝之一。黃帝曾孫,黃帝曾孫,玄囂孫子,父親叫嬌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相傳帝嚳生於窮桑(西海之儐),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於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際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之秋山。帝嚳陵位於商丘市唯陽區南25公里的高辛集。現存墓地為一高大丘,長200餘米,寬100餘米。陵前原有帝嚳祠、沐浴室、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碑刻。現僅存明代碑刻一通。
有關帝嚳的傳說較多,《史記。五帝本紀》作了綜述:“高辛聲而神靈,自言其名。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海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可知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帝嚳即帝位后,“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帝嚳非常喜歡愛音樂,他叫樂師咸黑製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鍾、磐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著五綵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雲集殿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帝嚳好巡遊,他東到泰山、東海;東北至遼寧;北到涿鹿恆山、太原;西北至寧夏、甘肅;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至長沙。他幾乎游遍五嶽,參觀了女媧少昊、黃帝等現任的遺跡。這些傳說雖未必其真,但略見當時中國地域之遼闊。
帝嚳時戰事不多,只在帝嚳帶領常儀、帝女南巡時,在雲夢大澤遇到了房王作亂。當時帝女帶一隻有神通的狗,名叫盤瓠,它暗暗跑到敵營,咬死了房王,平息了禍亂。至於帝嚳把帝女和宮女許配了盤瓠,各生十二南女,分送到湖南、浙江兩地,那就更荒唐了。
著名文學家曹植曾作《帝嚳贊》以頌之:“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

帝嚳四妃

長妃名姜原,是有邰國(今陝西武功縣)國君的女兒。相傳姜原在娘家時,因出外踏上巨人腳印而懷孕,因無夫生子,所以把生下的孩子三次棄於深巷、荒林與寒冰上,均得牛羊虎豹百鳥保護不死,所以起名叫“棄”,後來長大喜歡農藝,教人種五穀,被尊為後稷,成為周民族的祖先。
次妃名簡狄,是有松國(今甘肅高台縣)國君的女兒。相傳簡狄在娘家與其妹子建疵在春分時到玄池溫泉洗浴,有燕子飛過,留下一卵,被簡狄吞吃,后懷孕生契,便是商族的祖先。
三妃名慶都,相傳她是大帝的女兒,生於斗維之野(大概在今河北薊縣),被陳鋒氏婦人收養,陳鋒氏死後又被尹長孺收養。后慶都隨養父尹長孺到今濮陽來。因慶都頭上始終覆蓋一朵黃雲,被認為奇女,帝嚳母聞之,勸帝嚳納為妃,後生堯。現濮陽有慶祖,原名叫慶都,歷有慶都廟,此地名是否與慶都來濮陽有關,未見史書記載。
四妃名常儀,聰明美麗就,髮長垂足,先生一女叫帝女,後生一子叫摯(己執)。摯與堯都繼承了王位,作了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