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帝嚳陵的結果 展開
- 古代著名建築
- 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帝嚳高辛氏陵
帝嚳陵
古代著名建築
帝嚳陵坐落於五帝之一帝嚳的建都地南亳(今河南商丘),位於今商丘市睢陽區南20公里的高辛鎮。始建於公元前2345年,距今已有43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墓地為一高大丘,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30米。史料記載,商丘帝嚳陵曾於西漢時維修,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下詔大修帝嚳陵寢並為之立碑。元、明時期又經多次修復,陵前現存原有帝嚳廟、帝嚳祠、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古代碑刻。帝嚳陵周邊的豫、皖、蘇、魯四省民眾對其世代祭祀,至今已延續了四千多年之久。
帝嚳陵
2006年計劃重建大殿。祭場兩側有六角龍柱石亭各一座。東石亭內樹有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帝嚳祠碑,西石亭內樹有2001年重修帝嚳陵碑一通,青石板甬道。兩旁新植刺柏1.3公頃。整個陵區翠柏環繞,莊嚴而肅穆。因帝嚳之後已分化千餘姓氏,所以,海內外帝嚳後裔們紛紛來此尋根祭祖,拜謁王陵。
帝嚳陵
《河南通志》歸德府載:“帝嚳陵,在(歸德)府城南四十五里,即帝所都之地。”
《宋州從政錄》載:“帝嚳陵,在商丘縣城南高辛里,有廟。”
據商丘帝嚳陵現存至今的元代天曆元年帝嚳廟碑記載:“睢陽(商丘城)南四十五里有岡阜,實古高辛之墟,上有古城,城北有古丘,丘之陽有帝嚳之祠。祠有二碑,其一宋開寶元年,其一金崇慶元年,聞諸故老,刻石尚多,皆毀於金季。”
明代重修帝嚳祠碑、帝嚳祠就在帝嚳陵前。原祠前立碑甚多,年代久遠,祠碑均遭破壞。現存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帝嚳祠碑》,碑文篆字,沿邊圖案清晰。碑文為進士王儒所撰,郡人楊承休書。
帝嚳
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鎮),三十而得帝位,遷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七十年,享壽105歲。死後葬於商丘市睢陽區南20公里的高辛鎮。
國學大師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帝嚳氏族的一位嚳,後為顓頊“族子”,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帝嚳即帝位后,“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顓頊死後,侄子高辛(玄囂的孫子)繼位,即帝嚳。帝嚳的兒子:有邰氏姜嫄生有一子,有娀氏女簡狄生契。陳鋒氏(又作“陳豐氏”或“陳酆氏”)女慶都生堯,鄒屠氏常儀生摯(即“鷙”)。太昊族(該族分兩支,原支在淮陽發展為華夏族,東遷一支在曲阜發展為東夷)的文化,因此稱為少昊。契被派往灤河以東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東夷部落—有娀氏部落。棄被派往陝西武功縣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遷都於亳。有幾點好處:1)民生上:使得人民免於洪水之患。2)政治上:便於徹底解決不安分的共工氏余部。共工氏余部的反抗不停息,一直從黃河中上游跑到長江中上游發展。建都於亳,便於將軍隊迅速投放到前線戰場。
帝嚳陵
五正之制:以勾芒氏(即重氏)為木正,以祝融氏(重黎氏)為火正,以蓐收氏為金正,以玄冥氏為水正,以後土氏為土正。勾芒氏專事天文曆法,主祭東方和春季之神;祝融氏主事農業,主祭南方和夏季之神;蓐收氏為少昊氏古老的一支,主管刑罰,主祭西方和秋季之神;玄冥氏,主事水利,主祭北方和冬季之神;後土氏,女媧氏的一個主要支部,地位高於前四者,可以說是統管。
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農藝畜牧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製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爻策占驗推算曆法,窮極變化,頒告天下”《大戴禮·五帝德》說他“夜觀北斗,盡觀日,作歷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觀北斗四時指向,以定節氣;觀天干以定周天歷度。”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帝嚳時代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國方略是:“德莫於博愛於人,政莫高於博利於人。政莫大於信,治莫於大仁。”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所以《史記》說他“普施利物,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帝嚳在人民群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嫁女盤瓠犬”的故事曆數千年而不衰。說犬戎房王作亂,帝嚳征而不勝,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人頭者,可得千金,封萬戶,賜帝女為妻。後來,一個頭狀如狗頭的人叫盤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房王首級,帝嚳即履行諾言,嫁女封邑於盤瓠犬。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天下人所景仰,為歷代帝王所推崇,時至今日,仍有積極意義。
帝嚳陵
帝嚳陵
顓頊見高辛氏的確才高智廣,能給人民辦好事,就把自己的皇位讓給了他。從此,高辛氏代替顓頊做了天子,稱號帝嚳王。因為帝嚳王對人民仁愛,所以人們都敬重他。他死後人們把他葬在今商丘市高辛鎮這片土地上,這便是帝嚳陵的由來。
三國時,著名文學家曹植曾作詩《帝嚳贊》以頌之:“木德治世,撫教天地,神聖靈賓。數訖四海,明並日月。”這是詩人詩意的禮讚。作為聖人,孔子認定帝嚳:“仁以威,惠而信,以順天地之義。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焉。扶教萬民而誨利之,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化。”
帝嚳陵廟會
帝嚳陵祭祀延續四千年歷史
2008年11月,來自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台灣、香港、澳門、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的1500多名戴氏宗親代表會聚商丘,拜謁先祖。2009年3月,宋楚瑜一行來到商丘,表示他此次拜祖,算是一次尋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