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辛鎮

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下轄鎮

高辛鎮,隸屬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地處睢陽區南部。

清代時期,稱高辛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商丘縣解放,置高辛區;2000年4月,撤鄉建高辛鎮。截至2018年末,高辛鎮戶籍人口為54436人。截至2020年6月,高辛鎮轄2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楊行村。

歷史沿革


清代時期,稱高辛鎮。
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高辛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為第四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為第七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為高辛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為高辛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商丘縣解放,置高辛區。
1956年6月,撤區,設高辛鄉。
1958年8月,成立高辛公社。
1961年5月,復設高辛區。
1965年4月,撤區恢復高辛公社。
1983年4月,改公社為高辛鄉。
2000年4月,撤鄉建高辛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高辛鎮地處睢陽區南部,東與塢牆鎮毗鄰,南與包公廟鄉交界,西南與柘城縣老王集鄉相連,西北與婁店鄉為鄰,北、東北與李口鎮接壤,位於帝嚳大道(省道商鹿路鎮區段、S207商丘-鹿邑)和327省道(S327塢牆鎮-開封)兩大省道的交匯處,東鄰京九鐵路、105國道和濟廣高速公路,西依商周高速公路和206省道,南連永登高速公路。高辛鎮北靠商丘中心城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商丘市區106路公交貫穿全鎮南北。鎮區已形成“三縱七橫”路網格局,全鎮35條主幹路網縱橫交錯,為全鎮工農業發展和商貿經濟活動提供了便利。

自然資源


高辛鎮林木資源和農產品資源豐富,是商丘市的板材加工基地和蔬菜瓜果基地,鎮內蔬菜、水果、養殖等農業生產發展形勢良好,外向型服務企業和商貿物流企業發展迅速,集體經濟不斷得到發展壯大,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

水資源

高辛鎮有三級河大沙河流經,境內長5.2千米;有五級河大坡河、安民溝、黃凹溝、進水溝4條,總長度26.8千米。

土地資源

高辛鎮有耕地面積6.2萬畝。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高辛鎮轄25個行政村:楊行、南街、北街、劉葦園、江集、焦李庄、許王莊、梁劉庄、后李庄、鄭樓、丘口、李小樓、張陳庄、陳平樓、武劉、大喬庄、楊老家、王付丁、江陳樓、楊崗、金庄、侯庄、田樓、斗趙莊、潘廟;下設19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高辛鎮轄2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楊行村。
高辛鎮區劃詳情
劉葦園村侯庄村楊老家村金庄村楊崗村
江陳樓村張樓村高辛北街村喬庄村斗趙莊村
張陳庄村丘口村陳平樓村后李庄村梁劉庄村
許王莊村李小樓村鄭樓村武劉村高辛南街村
潘廟村楊行村王付丁村焦李庄村江集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高辛鎮總人口5.3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300人,城鎮化率21.3%。總人口中,男性26100人,佔49.2%;女性27000人,佔50.8%。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回族81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8.9‰,人口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長率4.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49人。
2017年末,高辛鎮常住人口為53125人。
截至2018年末,高辛鎮戶籍人口為5443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高辛鎮完成財政總收入1119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00元。
2018年,有工業企業5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0個。

第一產業

2011年,高辛鎮實現農業總產值8.9億元。2011年,棉花、花木示範園2個,優質小麥繁育基地1個,500頭(只)以上家畜、家禽養殖場19個,養殖專業村2個。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4萬噸,人均641千克,其中小麥2.1萬噸,玉米1.3萬噸。主要經濟作物以棉花、西瓜為主。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7704畝,產量132.5噸;西瓜種植面積3160畝,產量6636噸。
高辛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8萬頭,出欄5萬頭;羊飼養量4.4萬隻,出欄3萬隻;家禽飼養量72.9萬羽,上市61萬羽。

第二產業

高辛鎮初步形成以桐木加工、傢具生產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1年,高辛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9.3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9億元,比上年增長13%。2011年末,工業企業職工2169人,重點企業有9家。

第三產業

2011年末,高辛鎮有商業網點106個,職工691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475萬元。城鄉集貿市場5個,年成交額1.3億元。
2011年末,高辛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2億元,各項貸款餘額5831萬元。
高辛鎮制訂生產經營優惠政策,實行重點企業保護制度,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形成了加工、養殖、毛板、預製四大支柱產業,初步形成了集團帶企業、企業帶農戶、農戶連市場的發展格局。

文化


鎮名由來

帝嚳陵
帝嚳陵
遠在4600餘年前,高辛鎮就已成為三皇五帝重要的建都地,聚居地和活動地。高辛鎮名稱的由來源於4300年前的帝嚳高辛氏,因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出生在高辛,也是其封地、建都地及葬地,後人出於紀念,便將這塊寶地命名為高辛,時至今高辛鎮的由來。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閼伯的父親。帝嚳不僅是我國上古時期的一代帝王,而且是中華民族1116個姓氏的始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之一。

建都高辛

高辛鎮歷史悠久,人文豐富,是一座擁有4600餘年悠久歷史的古鎮,三皇五帝重要的聚居地和活動地,是我國三皇五帝之一帝嚳高辛氏的誕生地、封地、建都地和葬地,也是商族部落的始祖、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先祖、中國早期天文學家閼伯的誕生地,商朝早期都城南亳所在地。

千姓始祖

高辛鎮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古老的集鎮之一,我國1116個姓氏的起源地,素有“神州第一古鎮、華夏千姓始祖”之美譽,現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節日廟會

帝嚳陵古廟會在春節前後舉辦,一般歷時10天,從唐朝就已經開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都吸引豫、魯、蘇、皖等省成千上萬的群眾來此尋根祭祖、旅遊觀光、購物貿易。帝嚳陵古廟會不僅有戲劇、雜技、歌舞等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還有科技、法律、安全生產、計生知識的宣傳諮詢,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風味各異的商丘名吃得以發掘和展示。

文獻記載

潘廟春秋西漢古墓群
潘廟春秋西漢古墓群
元和郡縣圖志》:“高辛故城在谷熟縣(今谷熟鎮)西南四十五里,帝嚳初封於此。則殆以帝嚳為商人之祖,故遂於商亳之南有高辛城也。"
大明一統志》:“帝嚳廟,在歸德州城(今商丘古城)東南四十五里,祀帝嚳高辛氏。”
《大清一統志》:“高辛城在商丘縣(今睢陽區)南,今名高辛里。”
《商丘縣誌》:“帝嚳廟在城南四十五里帝嚳陵之陽,宋開寶六年建,元大曆時修,明正統七年知州顧琳重修。廟前東廊下有井,土人遇旱取水禱雨多應,稱為靈井。相傳井本有四,今存其一。”

社會


教育

2011年,高辛鎮有幼兒園4所,小學18所,中學2所,中小學在校生4982人,專任教師365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

科技

2011年,高辛鎮有科普宣傳站4個,農技推廣站1個,科技人員16人,其中農村實用人才9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高辛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室25個;農家書屋16個,藏書2.7萬冊;各類文化專業戶17戶。2011年末,有線電視差轉檯、電視發射塔各1座,有線電視用戶1978戶,數字電視用戶4350戶。
2011年末,高辛鎮有體育場6個,4個村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高辛鎮有鎮衛生院1個,村衛生所26個;病床130張。專業衛生人員156人,其中執業醫師9人,執業助理醫師25人,註冊護士18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9.6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

社會保障

2011年,高辛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0戶,人數84人,支出12.9萬元;城市醫療救助129人,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999人,共支出10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33戶,人數1721人,支出148.6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4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2.9萬元。農村五保供養176人,支出2.6萬元。敬老院有床位15張,集中供養五保15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7萬人,參保率98%。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高辛鎮有郵政儲蓄所1個,投遞點60個,累計發行報紙、期刊1.1萬份(冊)。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26個,固定電話用戶5100戶,行動電話用戶4310戶,寬頻接入用戶1091戶。
基礎設施
供電
2011年末,高辛鎮有供電所1個,主變壓器2台,鎮區全年用電量1299萬千瓦時。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高辛鎮有花壇26個,綠化面積2萬平方米。

旅遊


景點

帝嚳陵
帝嚳陵
高辛鎮境內存有帝嚳陵、潘廟春秋西漢古墓群等重點文物古迹。
帝嚳陵,始建於公元前2345年,距今已有4300多年的歷史,位於高辛鎮鎮區中心西北、高辛鎮人民政府西南500米處,總佔地面積300多畝,規模宏大,建築精美,被稱為“中華第一陵”。兩千多年來,這裡一直是我們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勝地之一。帝嚳陵始建於西漢時代,在元明又經多次修復,其殿宇雄偉壯觀、松柏蒼鬱、碑碣林立,廟堂內中央有一口古井,樑上繪有彩龍,彩龍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目前正在改擴建的帝嚳陵,將修建正殿、過廳,東西廂房、山門、龍王廟、古龍井、泰山廟、千姓會館、古式戲樓等景區建築,預計總投資1500萬元,建成后總建築面積達5萬平方米。

代表人物


古代人物

帝嚳
帝嚳
帝嚳(約公元前2480年—約公元前2345年),姬姓,名俊(一作夋),高辛氏,五帝之一,出生於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是中國上古時期的一位著名部落聯盟首領。他是《山海經》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帝嚳是黃帝的曾孫,玄囂的孫子。蟜極的兒子。顓頊是其伯父。15歲時,帝嚳受封為高辛侯。顓頊死後,時年30歲的他繼承了帝位。帝嚳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商丘)為都,深受百姓愛戴。在位七十年,享壽一百零五歲。(一說在位六十三年,九十二歲崩。)帝嚳是堯、摯的父親,也是商、周兩朝的先祖。帝嚳死後,葬於高辛,現有帝嚳陵存世。春秋戰國后,帝嚳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嚳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了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之一。
閼伯出生於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帝嚳之子、帝堯的異母弟,生母為簡狄。他是商族部落的始祖、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先祖。也是中國早期天文學家。閼伯年少時經常與自己的兄弟實沈打架,,帝嚳看到了很是頭疼,於是帝嚳把閼伯封於商(今河南省商丘市),把實沈封於夏,將他們兄弟倆分開,以免他們再打架。堯稱帝后,閼伯做了火正(司徒),后被封為契玄王,被尊為火神。又被封賜建立商國。《左傳》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公元前2400年,閼伯發明了以火紀時的曆法,在管火的同時築造閼伯台觀察星辰,以此為依據測定一年的自然變化和年成的好壞,為中國古老的天文學作出了重要貢獻。閼伯嘔心瀝血,教化民眾,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中國民間尊他為“火神”。閼伯死後被葬於閼伯台下,由於閼伯的封號為“商”,他的墓冢也被稱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來。
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河南商丘人,湯是閼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以及夏朝的方國韋(今河南滑縣,即後來大彭)、顧(今河南范縣)、昆吾(今河南許昌)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最終滅夏。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定國號為“商”,成為商朝的開國君主,后多次遷都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至塢牆鎮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