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姜水的結果 展開

姜水

地名

姜水(Jiangshui River),為中華始祖炎帝(Yandi;Yan Emperor)的誕生地與生活地,是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所以寶雞為炎帝故里。

近代說法


近代學者郭沫若翦伯贊等亦認為姜水在今岐山之東,為渭水的一條支流。
另一種說法,姜水是指今寶雞市渭水之南的清姜河(原名清澗水)。明代天順五年(1461年)李賢等人所撰《大明一統志》對姜氏城和姜水作了考證,在第三十四卷《鳳翔府·古迹》中記載:“姜氏城:在寶雞縣南七里,城南有姜水。《帝王世紀》:母為有?氏,有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感神龍首而生炎帝,即此”。姜氏城是瀕臨姜水的古城堡,考古發掘和文物普查證明姜城堡及其周圍,遍布仰韶文化等遺址。《大明一統志》的記載說明至遲在明代以前這裡就存在著姜水和姜氏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所修《鳳翔府志》卷二“寶雞縣”條下“古迹門”載:“姜氏城,縣南七里,城臨姜水。《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因有?氏女,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姜水’。即此”。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寶雞縣誌》載:“〔姜氏城〕昔傳炎帝、周姜誕於此”。明萬曆五年(1577年)《重修鳳翔府志》、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鳳翔府志》記載大抵同明正德十四年《鳳翔府志》。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寶雞縣誌》載:“姜氏城,縣東南五里,姜水東南涯有遺址。東有浴聖九眼泉”。清乾隆三十一年《鳳翔府志》卷三載:“姜嫄廟:寶雞縣南姜氏城”,“神農廟:一在縣東郭,一在縣南九龍泉上”。民國二十三年(1934)《續修陝西通志稿》對酈道元岐水即姜水進行了辨析,其中“邑志”云:“出杜陽之大嶺者,岐水也;出秦嶺之大散關者,姜水也。酈氏不考,遂以岐水蒙姜水之名移姜氏城而就之,誤矣。今姜水在(寶雞)縣南三里,姜氏城在南涯又東,則浴聖九眼泉存焉”。此前,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修寶雞縣誌》卷一“沿革門”已有辨誤:“今(寶雞)縣南有姜水……酈氏注渭水不知,遂以會杜水之岐水當之,而謂岐水流逕姜氏城南為姜水。復自知不確,乃曰:‘疑即杜水矣’”。據此,一些學者認為姜水即今清姜河。

地理位置


那麼,如何去“確定”姜水的具體地理位置呢?古姜水為渭河中上游的一條支流,在今寶雞地區境內是不疑的。至於是渭水北的一支流,或是渭水南的一支流,似不必作硬性的具體落實為妥。因為遠古時期一個較大的先民群生息繁衍達數千年以上的地域,在傳說的南北相距不過百里的空間範圍,似乎太小,何況從古到今的地貌變化,地名變遷,今天已經很難具體落實。著名考古、歷史學家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說得好,實則,寶雞與岐山雖屬鄰縣,而寶雞在西,岐山在東,相距將近百里。並且,姜氏城在渭水北,《水經注》中說得很清楚;姜城堡在渭水南,而渭水在這幾百里內全在塬中間走,沒有改道的可能。然則姜城堡與姜氏城雖有兩個字相同,一定不能是一個地方。雖然如此,姜城堡附近卻有很好的彩陶遺址,在中國歷史的黎明時期就有人居住。毫無疑問,姜城堡和清姜河的名字,以及很特別的神農廟……全像是淵源有自,並非後人的臆造。雖說《寶雞縣誌》牽強附會的說法靠不住,可是兩地相距不太遠,全是姜姓所居舊地,可能性也很大。並且周棄的母親,姜原(或作姜嫄)明白為姜姓女兒。周棄所居的邰就在武功縣境內,而離岐山也不過幾十里。因為地近,婚姻相通,理也近似。姜姓其他的一個神話傳說中所說的磻溪水也在這一帶。
徐先生雖然是以《水經注》中所說的“姜水”即“岐水”為準的,但是,也承認今姜城堡清姜河“全像是淵源有自”,“並非後人的臆造”,認為“全是姜姓所居舊地”。中國現代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先生則說得更為明確。

古代釋義


所謂“炎帝以姜水成”,可以理解成為炎帝族最早活動的地方在姜水。古之姜水,據《水經·渭水注》所載是在姜氏城南,即今岐山縣周原一帶,但不知道確定地點。不過,《大明一統志》:鳳翔府寶雞縣(今寶雞市渭濱區)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門堡,堡西有一水今仍名清姜河。古代傳說,本來難得考實,以上兩說孰是孰非,不必過於拘泥,但總是在鳳翔府地,即今寶雞市區之內。
鄒先生的見解頗有道理。所以,無論是“岐水”之姜水,還是“清姜河”之姜水,皆在今寶雞地區之內則是完全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