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天蛾
豆天蛾
徠豆天蛾,拉丁學名Clanis bilineata。昆蟲綱鱗翅目天蛾科豆天蛾屬。展翅寬105~120mm。主要特徵是胸部背側中央有1條黑褐色縱線。上翅為較單純的褐色,翅膀末端有1個小型的三角形黑褐色斑。雌雄差異不明顯。近似種為葡萄天蛾及鋸線天蛾。
成蟲出現於4至10月,生活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豆天蛾主要分佈於我國黃淮流域和長江流域及華南地區,主要寄主植物有大豆、綠豆、豇豆和刺槐等。
幼蟲
中文學名 | 豆天蛾 |
拉丁名 | Clanis bilineata |
界 | 動物界(Animalia) |
門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亞門 | 六足亞門(Hexapoda) |
綱 | 昆蟲綱(Insecta) |
亞綱 | 有翅亞綱(Pterygota) |
目 | 鱗翅目(Lepidoptera) |
總科 | 蠶蛾總科(Bombycoidea) |
科 | 天蛾科(Sphingidae) |
亞科 | 短吻天蛾亞科(Smerinthinae) |
屬 | 豆天蛾屬( Clanis) |
種 | 豆天蛾種( C. bilineata) |
豆天蛾
成蟲晝伏夜出,白天棲息於生長茂盛的作物莖稈中部,傍晚開始活動。飛翔力強,可作遠距離高飛。有喜食花蜜的習性,對黑光燈有較強的趨性。卵多散產於豆株葉背面,少數產在葉正面和莖稈上。每葉上可產1~2粒卵。
初孵幼蟲有背光性,白天潛伏於葉背,1~2齡幼蟲一般不轉株為害,3~4齡因食量增大則有轉株為害習性。在2代區,第一代幼蟲以為害春播大豆為主,第二代幼蟲以為害夏播大豆為主。
豆天蛾在化蛹和羽化期間,如果雨水適中,分佈均勻,發生就重。雨水過多,則發生期推遲,天氣乾旱不利於豆天蛾的發生。在植株生長茂密,地勢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發生較重。大豆品種不同受害程度也有異,以早熟,稈葉柔軟,含蛋白質和脂肪量多的品種受害較重。豆天蛾的天敵有赤眼蜂、寄生蠅、草蛉、瓢蟲等,對豆天蛾的發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豆天蛾以幼蟲取食大豆葉,低齡幼蟲吃成網孔和缺刻,高齡幼蟲食量增大,嚴重時,可將豆株吃成光桿,使之不能結莢。
⒈農業防治
⑴選種抗蟲品種,在種植大豆時,選用成熟晚、稈硬、皮厚、抗澇性強的品種,可以減輕豆天蛾的為害。
⑵及時秋耕、冬灌,降低越冬基數。
⑶水旱輪作,盡量避免連作豆科植物,可以減輕為害。
⒉徠物理防治
利用成蟲較強的趨光性,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可以減少豆田的落卵量。
⒊生物防治
用殺螟桿菌或青蟲菌(每克含孢子量80~100億)稀釋500~700倍液,每畝用菌液50千克。
⒋藥劑防治
⑴噴粉用2.5%敵百蟲粉劑或2%西維因粉劑,每畝噴2~2.5千克。
⑵噴霧用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或45%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劑5000倍液,每畝噴藥液75千克。
在灌雲,有一種小動物,俗稱豆丹,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
豆天蛾的幼蟲---豆丹
豆丹雖然是大豆的天敵,但是它的肉漿卻無毒無害,是一種特佳的高蛋白食物,做成菜肴,十分鮮美,並有治療胃寒疾病和營養不良的特殊療效。豆丹皮經食油炸后,噴脆松香,口味極佳。豆丹入菜,形式多樣,清燜、制湯、燒炒、炸生皮做盤子,無不令人一飽口福。
其他地方人認為是蟲子,一般不敢吃或不願吃,嘗后才讚不絕口。如今,豆丹已風行到淮海地區的高檔飯館,不再是灌雲獨家所有。但其做法與風味,還是以灌云為翹楚。特別是冬季入節豆丹,從豆地刨出后,如何除去土氣,使其更加鮮香美口,更是灌雲廚師一技。
做成品的美味---豆丹
灌雲豆丹是天然有機食品,風味異常鮮美,令人食之難忘,是連雲港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產品之一,被譽為“國內少有,蘇北僅有,灌雲特有”的美味珍品。
沒有吃過河豚,不知道這人間至味到底如何,在我看來,小小豆丹就是人間至味,而且它無毒,不用像吃河豚那樣,有冒生命危險。不論是青豆丹,還是入蟄的豆丹,夾兩塊放在口中,上下牙齒一合,一股鮮香立即在嘴裡蔓延、升騰,讓人迴腸盪氣,齒頰生津。閉上眼睛,人彷彿在膨脹,像充足了氣的氫氯球,緩緩升上天空,與白云為伍,與星星作伴,產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味小之感。我甚至還發明了一種新吃法,把兩筷子豆丹和一瓣大蒜一起放入口中,細細咀嚼,慢慢下咽,讓鮮香和辛辣充分拌和,上升到腦際再變為汗水涔涔而下,那個滋味真是無與倫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