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頭曲
板頭曲
南陽板頭曲音是一種獨特的傳統弦索樂。音樂與歷史悠久的中原鼓子曲(大調曲子)相輔相成,是在大調曲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先奏板頭曲是為了活躍氣氛,引入境界,以音樂的語言表現藝術之美。音樂題材包羅萬象,具有鮮活靈性、純凈悠揚、音韻綿長和雅俗共賞等特點,和江南絲竹、潮州音樂、山西音樂有同等價值,並稱為中國傳統民族器樂曲中的四大流派。其代表作《高山流水》在全國影響很大。
2006年5月20日,河南南陽申報板頭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板頭曲
中國傳統器樂弦索樂的其中一種。是河南大調曲子(一種曲牌聯綴體的說唱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流行於河南省南陽、開封、信陽、洛陽等廣大地區板頭曲為中州古曲,用箏、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是中華民族音樂遺產中的經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故亦稱"板頭曲"或"河南曲子板頭曲"。
大調曲子包括“”板頭曲“、牌子套曲”、"雜牌"(又叫小令) 3部分。
南陽板頭曲
河南板頭曲的標題命名方法有 3種:
①以板式命名,如《雙八板》、《花流水》;
②以歷史故事命名,如《子哭路》、《鶯鶯喚紅》;
③以樂曲所描寫的形象命名,如《百鳥朝鳳》、《獅子滾繡球》等。
南陽板頭曲
河南板頭曲的曲式結構嚴謹。它以廣為流傳的《老八板》(河南板頭曲中稱《單八板》)的旋律為基本素材加以變奏,成為能表現多種情感的樂曲,如《小鵲》、《葡萄架》等,速度有快板、中板和慢板之分,大多為68板;另一種結構形式是以演唱的牌子曲為基調,模仿《八板》的曲式結構改編而成,有時也加入鼓子頭的演奏,如《閨中怨》、《哭周瑜》等。
河南板頭曲的標題命名方法有 3種:①以板式命名,如《雙八板》、《花流水》;②以歷史故事命名,如《哭子路》、《鶯鶯喚紅》;③以樂曲所描寫的形象命名,如《百鳥朝鳳》、《獅子滾繡球》等。
河南板頭曲的曲目約有100餘首。其代表曲目有《單八板》、《高山流水》、《打雁》、《思鄉》、《思春》、《大救駕》、《鑾鈐》、《嘆顏回》、《征西》、《落院》、《八景》、《和番》、《蕭妃舞》、《寒鵲爭梅》等等。
“板頭曲”的特點及其曲體結構關係有不少都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器樂曲牌《八板》的變體,這點和我國多數民間傳統樂曲一樣。就其曲體結構而言,基本上是屬於"八板體"樂曲種類。當然,"板頭曲"中也有不少是根據當地的傳統民間音樂、民俗小調改變而成的,也有由大調曲子中的音樂素材發展衍生而成的,但它們仍大多遵循著八板體樂曲的架構。從樂曲手法上講,八板體樂曲是屬於用同一個基本音樂主題變化而成的單曲的"板式變奏體",也就是說它們是以傳曲牌《八板》的音調為主題(典型的方法),或選用其他音調為主題,但均是參照傳統形象地稱其為"母曲",通過運用以"板式變奏"為主的多種手法,發展衍生出眾多藝術特色各異的、表現不同的內容情趣的音樂變體。這其中,地方特色和編創者(往往也是演奏者)個人的藝術素養及風格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為正是基於此,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樂種和不同的音樂流派。
《八板》的原型是由八句旋律組成的,每兩句為一單元,四個單元之間相互構成典型的"起承轉合"關係,傳統上以每一句為一"板",故此曲被取名為《八板》。該曲牌是宮調式樂曲,全曲共六十八拍,因每一拍擊一下手扳,故俗稱其為六十八板樂曲。它的"起"和"承"在音調落音及結構關係上是前後呼應的,"轉"的特徵是在樂句上有了擴展,並且落音也不同於"起"和"承"在音調落音及結構關係上是前後呼應的,"轉"的特徵是在樂句上遊樂擴展,並且落音也不同於"起"和"承";"合" 、"轉"中的一句,而且結構也方整而穩定,收束功能很明顯。例如《弦索備考》中的《八板》與河南流行的箏曲《單八板》,兩曲調為八大句三十四小節,每拍擊一板的"六十八板"樂曲,均為宮調式,它們所展示的"八板體"特徵非常明顯。其中"弦索備考"中的《八板》即為"八板體"樂曲的原型"母曲",所有"八板體"樂曲--也包括"板頭曲",大多均由它衍變生髮而來。
板頭曲
2013年,部分板頭曲經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整理出版。
板頭曲分為快板和慢板兩種,慢板一板一眼。曲調大部分哀怨低沉;快板有板無眼,曲調歡快流暢。由於古箏、三弦等樂器的音域寬闊,音色明亮,音韻優美,適宜於表現板頭曲細膩委婉的情緒,大多數板頭曲聽起來曲調優美,節奏明快,使人進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藝術境界。《思鄉》哀怨,聽之催人淚下;《打雁》歡快,聽之輕鬆愜意;《高山流水》壯美,聽之思緒飛揚;《雁落沙灘》深沉,聽之回味無窮…
板頭曲
板頭曲的曲體形式,基本上是68板,即盤頭16板,起勢6個8板,煞尾4板,民間俗稱"老八板",是民族器樂曲最常用的一種結構形式。板頭曲的內容,有以歷史傳說故事為題材的,如《奪箏》、《高山流水》、《蘇武思鄉》等;有描寫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壓抑悲傷及閨怨情思的,如《盼夫歸》、《思春》、《悲秋》等;有以情景寄意、寫景抒懷的,如《滿園春》、《春雨細柳》、《寒鵲爭梅》等,這一部分板頭曲數量最多。
其樂曲多半源於古老器樂曲牌《八板》及其各種變體,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間小調。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開板》、《陳杏元和番》、《打雁》、《賞秋》、《閨中怨》、《上樓》、《下樓》等。曲體大部分為六十八板體,結構嚴謹而又靈活多變。
有《單八板》、《高山流水》、《打雁》、《思鄉》、《思春》、《大救駕》、《鑾鈐》、《征西》、《落院》、《八景》、《和番》、《蕭妃舞》、《寒鵲爭梅》等。
1949年後,板頭曲得以復甦並受到廣泛重視。1953年,著名古箏演奏家、板頭曲傳人曹東扶先生代表河南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一代名家曹東扶先生傳譜的箏曲《高山流水》、《蘇武牧羊》更是傳遍神州,遠播海外。中國樂器表演課程(本科)教學大綱中的《閨中怨》、《高山流水》、《鬧元宵》、《上樓》、《下樓》等都是板頭曲曲譜。此後,曹東扶及其後人全力投入板頭曲的記錄整理和演奏,為傳承、保護這一罕見的音樂品種做出巨大貢獻。隨著大多數傳人去世,板頭曲正面臨凋敝失傳的危機。
2006年5月20日,河南南陽申報板頭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板頭曲
板頭曲是在開唱牌子套曲或雜牌之前演奏的器樂曲,它類似戲曲的開場鑼鼓,主要用於召喚聽眾或穩定情緒。它的風格質樸、瀟灑、文雅,經歷代文人和藝人的加工提高,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藝術水平的獨立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