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居

司馬光詩作

《閑居》是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國家政治日漸頹廢的憂愁和無可奈何的感嘆。

作品賞析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詠閑居是重要主題之一,也稱為閑適詩。對詩人們來說,所謂閑,不僅僅是沒事做或不做事,而是相對出仕忙於公務而言,所以閑居詩往往成了隱居詩的代名詞。司馬光退居后,不能忘懷於朝廷政治,所以這首《閑居》寫閑而實不閑,至少是身閑心不閑,因而格調與傳統的閑居詩不同。
詩前兩句說自己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們紛紛倒戈,支持新法,與自己斷絕來往,家裡安靜得門可羅雀。第二句用漢翟公典故,諷刺人情冷暖,世風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下半由此發揮。眾叛親離,他自然鬱鬱寡歡,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精打采。連僕人也改變了以往慣有的勤儉,乘機偷懶,一場春雨過了,庭前雜草叢生,也沒人去管。“僮更懶”三字,道出無限辛酸,大有“運衰奴欺主”的味道。
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句句寫閑,門庭冷落,無人過訪,就少了許多應酬,可以空閑;自己慵懶,無所事事,也是閑。但詩人筆下展示的生活場景不是優遊閑散的,而是內外交困的;詩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適的,而是抑鬱不平的。此詩是淺顯中有深致,平淡中有沉鬱。這就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創作背景


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一,遭到排斥,於是從熙寧四年(1071)至元豐八年(1085)退居洛陽,僅任無實權的閑散小職。此時,故友舊僚紛紛倒向變法派,並與司馬光斷絕往來。司馬光在洛陽經營“獨樂園”,卻不甚注重其繁瑣家務,專意編寫《資治通鑒》。僮僕見主人無心料理家事,亦趁機偷懶以致庭草茂盛。司馬光見庭草長勢,聯想到朝中如日中天的變法派,更為感慨,不知道自己何時能得機清除朝中莠草,遂寫下此詩。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男,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元祐元年(1086年)10月11日,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