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高水平大學

廣東省高水平大學

廣東省高水平大學是指2015年起,廣東將力爭用5-10年時間,建成若干所具有較高水平和影響力的大學,培育一批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點學科。經過層層遴選,最終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10所高校入選。

項目背景


2015年廣東省教育工作的總體思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全面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全面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加快推進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工作,著力推進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深入推進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程”,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為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高水平大學”將繼“211工程”、“985工程”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后的另一新重點建設內容。
2018年11月13日,廣東省教育廳、省發改委、省科技廳聯合公布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建設高校和重點建設學科名單。全省41所本科高校和147個重點建設學科入選。

項目簡介


2015年4月23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會前下發了《關於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我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安排,《意見》分為總體要求、基本原則和建設目標,創新重點建設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機制,增強重點建設高等學校的自我發展能力,加快改善重點建設高等學校的辦學條件,加強組織領導等五個部分。

總體要求

更加註重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建設,更加註重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更加註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增強綜合實力、區域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總體目標

加快建成一批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為實現廣東省“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目標提供強而有力的人才保證、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

中期目標

力爭到2020年,重點建設的高校發展定位和目標更加明確,優勢特色更加鮮明,綜合實力明顯提升,若干所高校躋身國內一流大學前列,建成一批國內外一流學科,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帶動全省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明顯提升,成為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高地,有力支撐我省經濟社會發展。

遠期目標

到2030年,重點建設高校總體上在全國同類高等學校中成為地位領先的高水平大學,有效帶動全省高等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大幅提升,建成高等教育強省。

扶持政策


提高生均資源配置水平
1、支持重點建設高校按照機構編製標準規範實施內設機構備案制;
2、努力降低生師比(提高師生比);
3、力爭重點建設高校生均資源配置水平走在全國同類高等學校前列。
建立項目審批綠色通道
1、減少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
2、依法依規適時下放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招標審批權;
3、給予省屬重點建設高校與部屬高校同等的招標自主權。
切實改善教師住房條件
1、支持重點建設高校採取租房補貼、購房補貼和實物配租等方式解決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住房問題;
2、支持有土地資源的重點建設高校自建公共租憑住房,並將其納入當地政府公共租憑住房建設計劃。
加大建設資金投入力度
1、提高高水大學生均定額撥款標準,2015年達到每生每年12000元;
2、省設立高水大學建設專項資金,2015年-2017年省財政安排50億元,主要用於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產學研合作、人才隊伍建設、科研服務和條件支撐平台建設等。
落實創新管理機制體制
1、擴大和落實辦學自主權,給予重點建設高校學科建設及調整政策支持;
2、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構建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管理機制,健全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管理體系和組織架構。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支持重點建設高校自主設置崗位,對引進海外高水平人才開闢綠色通道,全面提高師資水平。
4、賦予科技成果自主處理權,科技成果轉化所收益全部留歸單位自主分配,支持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與重點建設高校聯合共建教學科研平台,開展聯合攻關和協同創新。

入選名單


1、中山大學
2、華南理工大學
3、暨南大學
4、華南師範大學
5、華南農業大學
6、南方醫科大學
7、廣東工業大學
8、廣州中醫藥大學
9、深圳大學
10、南方科技大學
(按照入選時間排序)

各校目標


2015年7月9日上午,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布置會在廣州召開。會議對正式推進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進行了動員和部署。陳雲賢副省長出席會議並作講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對下一階段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任務進行了具體部署。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
先建設成為位於國內“第一方陣”的一流前列高校,進而建設成為“文理醫工各具特色融合發展,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
擬五年內引進和培育12-15位院士、引進25-30位入選者。
建設國家級高端智庫和2011國家級平台。
謀划和承擔“天琴計劃”、“精準醫療”、“大數據科學與超級計算”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務。
按照一所完整的高水平大學架構,在珠海校區建設19個整建制學院,預計到2020年,常駐珠海校區的教師和研究人員總數將超過2000人,在校生人數將超過14000人。

華南理工大學

打造國際一流優勢學科。圍繞能源、環境、生命健康、海洋、大數據、新材料、先進位造、現代服務業等科技前沿領域,堅持引進與培養並重,打造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提升優勢學科水平,在若干領域形成國際一流的優勢和水平。
進一步突出工科特色和優勢,進一步發揮創新、創業、創造“三創型”人才培養特色,進一步強化“融入發展促發展,主動服務上水平”的社會服務特色,堅持“強化特色、質量為先”,更加註重內涵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特色發展,努力提升辦學水平和質量。

暨南大學

暨南大學
暨南大學
到2017年綜合實力力爭進入全國45名左右;到2020年綜合實力力爭接近或達到同類型“985工程”高校水平。
將構建一批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重點學科,重點打造生物醫藥、光電通訊、華僑華人等九大學科群,帶動學校辦學水平整體提升。
重點改革現有人事制度,對於教師崗位實行“預聘-長聘”制,對於行政崗位實行“合同-職員”制。
強化社會服務功能,成立“暨南大學地方研究總院”。
實施動態化的績效考核,建設資金安排以競爭性申報為主,向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良好、建設成效突出的建設項目傾斜。
積極引入外部評價,充分發揮第三方評價機構、國內外同行等內外部評價,實現高水平大學整體建設目標。

華南師範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華南師大將力爭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使學校綜合實力處於全國師範大學領先水平和全國高校先進行列,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綜合性師範大學,形成全國師範大學“北上廣”三足鼎立的格局。
學校除統籌負責大型公共平台建設、國家級高層次人才隊伍與科研平台建設,以及重大綜合性改革等全局性工作外,充分下放自主權,不再介入具體建設項目,其他都由學科群項目負責組織實施及落實完成。
約60%的資金全部投入學科群項目建設。加強管理考核與動態調整,建立健全資源配置機制和淘汰退出機制。

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圍繞農業現代化建設五大學科群:
一是種業學科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是畜牧業學科群,防控人獸共患病,讓人們吃得放心。
三是食品安全學科群,為從農田到餐桌的鏈條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四是經濟管理學科群,深入研究農村政策,為政府決策提供建議。
五是農業技術裝備學科群,致力於現代農機裝備與技術的產學研用研究。
實現6大目標:
一是力爭三年內工程、化學、微生物、環境與生態等領域中有1-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二是計劃在三年內新增高層次人才15人;三是產生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四是力爭三年內新增獲國家級科技獎3-4項;五是顯著提高管理水平與服務質量;六是顯著改善辦學條件。

南方醫科大學

廣東省高水平大學
廣東省高水平大學
形成跨院系、跨學科領域的七大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具體包括:慢性器官衰竭防治、疾病精準診斷、嚴重創傷救治研究、重大疾病創新藥物研發與關鍵技術平台建設、應對核化生危害衛生應急關鍵技術研究、消化道腫瘤診治新技術研發、慢性病防治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力爭通過3—5年建設,使學校的辦學體系更加完善,辦學結構更加優化,整體辦學水平有顯著提升,順利實現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高水平醫科大學建設目標。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省高水平大學
廣東省高水平大學
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新增3個,已進入的工程學科排名明顯前移,2017年新增材料,2020年新增計算機、化學。同時,機械、控制、材料、化工一級學科全國學科評估排名中進入前10%
到2020年,院士、長江學者、、傑青等A類領軍人才達到60-80人,新增省部級以上創新團隊4-6個,新增優秀青年教師500-600人,博士后等300-400名。
到2017年有望在高層次人才、國家級平台、國家基金數量等重要辦學指標上接近或超過標桿學校浙江工業大學和湖南大學2015年辦學水平;到2020年在重要的辦學指標上全面趕超浙江工業大學2015年辦學水平,並有望在高層次人才、國家級平台、發明專利授權等重要辦學指標上接近或超過標桿學校湖南大學。

名校訪談


中山大學
(校長羅俊:)“三大建設”劍指世界一流
履新逾4個月,中科院院士、中大校長羅俊帶來什麼樣的治校新思路?這所2014年才過90歲生日的“985”大學、廣東第一高校將如何煥發青春活力,為國家重大戰略、廣東創新驅動發展貢獻新力量?
“我校明確了‘十三五’時期進入國內一流高校前列,進而建設成為‘文理醫工各具特色融合發展,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和路徑。”在前不久召開的廣東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會議上,羅俊開門見山,劍指“世界一流大學”。
實際上,早在2015年中大的春季工作會議上,學校未來發展思路已達成共識——堅持“三個面向”,堅持面向學術前沿、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堅持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最終實現文理醫工的全方位發展。
對“三個面向”,羅俊是這樣闡述的:面向學術前沿,是指一流的教授要做一流的學術,力爭學術的前沿攻關,潛心傳世的經典著作和重要的原創成果;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要引導教授把個人的學術興趣與國家重大戰略結合起來,要有一批戰略科學家,要參與到國家重大戰略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去,要讓科學家們把自己的想法納入到國家的計劃;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就是服務國家、服務地方,服務廣東創新驅動。
“三個面向”如何落地?“三大建設”——大團隊、大平台、大項目是主要的實現路徑。
華南理工大學
(校長王迎軍:)專利轉讓全國第一 助力廣東轉型升級
華南理工大學從當年全國四大工學院之一,發展成一所理工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辦學實力穩居國內一流,邁入了世界知名大學的行列。2014年發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華南理工大學工科排名躍入世界50強,而中國大學入榜的僅有6所,華南理工是其中之一,這充分彰顯了學校的工科優勢;學校的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農業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物理學6個學科都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7個學科排在全國前10名,輕工排全國第一。
一是探索實踐出了產學研的協同合作模式。比如派駐企業科技特派員、建立校企聯合研發中心,通過這些方式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引導單純的項目合作轉向長期的戰略合作,再以校地共建研究院為產學研創新試驗田,將前沿研究的重心下移、向產業的前端推進,實現學校科技成果和相關產業全方位對接。
二是促進專利成果轉化,華南理工大學每年授權專利2000多項,十幾年來一直位列全國高校前列。把它們轉化為生產力是我們的任務。在《2015中國大學評價》中,我們的專利技術轉讓指標排名全國高校第一。根據廣州市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華南理工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和發明授權量在全市大專院校中占的比例都超過了四成。
三是重視和地方的合作,把科研轉化平台放到校園外面。學校建成各類工業研究院20多個。我們在廣州市部市共建了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在東莞共建了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在珠海共建了廣東首個現代產業創新研究院。通過多年的運行,已有很好的成效。如廣州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已孵化企業19家,其中兩家企業即將在新三板上市
暨南大學
(校長胡軍:)年推動5—10項重大成果產業化
圍繞高水平大學建設,我們爭取做到“三高”:一是服務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團隊。瞄準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依託生物醫藥、光電通訊、食品安全、再生醫學、環境保護、新聞傳播、華僑華人等優勢重點學科,在相關領域進行重點突破,服務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二是凝聚創新力量,打造高效率的科研成果轉化平台。計劃在省內主要經濟實力較強地市建成8—10個新型研究機構,在省外具有戰略性意義的地市建立2—3個新型研發機構,各個研發機構在大學支持3—5年後能夠獨立運營;每年服務地方企業300家以上,實現服務企業數翻一番;每年推動5—10項重大成果產業化並成立符合市場機制的公司,力爭用10年的時間孵化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三是突出僑校特色優勢,打造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
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暨大已具備衝擊高水平大學的良好基礎,學校將瞄準學科前沿、國家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學校治理體系,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創新運行機制,優化學科布局,構建一批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重點學科,匯聚一批具有突出創新能力和區域競爭力的學術團隊,建設一批高水平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平台和基地,培養一批具有拔尖水平的創新人才,產出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標誌性成果。重點打造九大學科群,帶動學校辦學水平整體提升。2017年,學校綜合實力力爭進入全國45名左右;2020年,綜合實力力爭接近或達到同類型“985工程”高校水平。
華南師範大學
(校長劉鳴:)大力推動廣東教育現代化
2015—2017年,學校高水平大學建設資金來自於政府的撥款額度總量將近10個億,每年3個億左右。學校擬將這筆專款投入到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師資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科研能力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總體上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目標導向、強化績效”的原則。
針對國家特別是廣東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學校將以教育信息技術為牽引,大力推動廣東教育現代化。同時,在新型印刷顯示材料、可見光通訊技術及標準光組件、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幹細胞與組織工程等若干領域重點攻關,形成優勢。此外,學校將充分發揮師範大學的人文社科優勢,針對國家特別是廣東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社會治理創新、嶺南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工作中爭創一流。
2015年,學校正式成為省部共建高校,現又進入廣東高水平大學建設行列,現正在醞釀衝刺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希望經過3—5年和更長一段時間的努力,使學校教師教育發展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服務國家特別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需求的能力顯著提升,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傳承嶺南文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綜合實力處於全國師範大學領先水平,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綜合性師範大學。到2017年,力爭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有較大提升,總體形成高水平大學的良好發展態勢。
華南農業大學
(校長陳曉陽:)探索現代農業創新成果轉化機制
拿到資金如何干,我們的回答是“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實現目標”。關鍵在4個方面:一是改革,特別是人事制度和資源配置改革。要破除制約學校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的障礙,使學校辦學活力和發展潛力充分釋放出來;二是人才隊伍的建設;三是科研平台建設,計劃在三年內新增國家級科研平台1—2個;四是特種研究機構建設。針對國家重大需求,組建若干個特種專業研究機構,使之成為科技創新高地。
“重點”體現在5個方面,包括學科建設、高素質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交流與合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廣東省屬高校,我們必須立足廣東、服務廣東,重點抓好4方面的工作:一是現代農業創新成果轉化體制機制;二是建設高水平新型智庫,為廣東“三農”決策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加強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全面服務廣東現代農業;四是實施“433新型產業服務工程”,支撐廣東農業產業發展。現學校建立了七個廣東高校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與14個企業聯合建立了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催生了溫氏集團等一批高新技術大型企業。
目標是通過高水平大學建設,進一步提升學校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農、工、文、理、經、管、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校長余艷紅:)爭當國內醫科院校領頭羊
建設高水平大學,我們將以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重點人才建設為關鍵,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重大科研項目為紐帶,以國家級重大平台為依託,以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為導向,始終以改革創新精神為統領,促進各項工作快速發展。特別要在資源匯聚與配置模式創新上下功夫,按照“統籌兼顧、學術主導、資源共享、配置科學”原則,不斷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從而形成推動學校快速發展的強大合力。
在服務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方面,我們首先要緊密對接廣東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需求,力爭搭建新葯創製大平台,完善成果孵化育成體系建設,同時,不斷完善技術轉移體系,並大力加強醫院集團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還要藉此契機,以重大項目為主抓手提升科技創新、轉化和服務能力,以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或社會問題為導向,以形成跨院系、跨學科領域的七大重點建設項目(慢性器官衰竭防治、疾病精準診斷、嚴重創傷救治研究、重大疾病創新藥物研發與關鍵技術平台建設、應對核化生危害衛生應急關鍵技術研究、消化道腫瘤診治新技術研發、慢性病防治的中西醫結合研究)為抓手,全面提升學校學科人才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
通過3年建設期,我們的整體辦學水平將有顯著提升,在學科人才、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與轉化、國際化辦學等核心領域達到國內醫科大學一流水準,努力成為國內醫科院校的領頭羊。
廣東工業大學
(校長陳新:)
廣工最大的優勢就是與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工業貼合度特別高。自立校以來,我們就將“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為廣東發展作貢獻”確定為我們的辦學方向。2012年以來,我們奔跑的加速度也是我們的優勢。廣工將緊緊圍繞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突出“頂天立地”,即緊跟學科前沿、支撐產業發展,進行學科結構優化。高水平大學建設專項經費到位后,將主要用於高水平的隊伍建設、平台建設、科研攻關和成果培育,在產業深度融合中為企業提供造血功能,支撐引領廣東產業轉型升級。
廣工將在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中建設若干個“國際先進”的高水平學科,特別是機械、電子、控制等,既是廣東戰略新興產業,又是我校的優勢學科,在相互融合中一定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我相信在服務支撐廣東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中,學校的綜合實力一定會得到顯著增強。到2020年,將學校“三大平台”建成行業的創新驅動基地,並帶動大批創新基地和平台的建設。實現學校工科優勢更加明顯,辦學質量明顯提升,技術創新和支撐行業發展能力顯著優化,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同類高校的前10%。最終將學校建設成為與產業深度融合、最具活力、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