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達摩洞的結果 展開

達摩洞

河南省登封縣天然石洞

達摩洞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初祖庵后五乳峰中峰峰頂下十餘米處。這是一個天然的石洞。“禪宗初祖”達摩曾在此洞中面壁九年,因稱“達摩洞”或“達摩面壁洞”。達摩洞深約7米,高寬3米余,洞內台上有達摩坐像和達摩兩弟子三尊石像。

地理環境


達摩洞景點位於少林寺旅遊景點初祖庵后五乳峰中峰峰頂下十餘米處。這是一個天然的石洞。石洞深約7米,高寬3米余,洞外有石坊,明萬曆甲辰年(1604年)造,雙柱石砌,南額胡斌題刻“默玄處”,北額有燕都近溪題刻“東來肇跡”。洞內石壁上,遺有高1米多、寬約60厘米的凹槽,即是當年挖鑿達摩面壁石的痕迹。內供石刻佛像四尊。

洞外境況


達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用青石塊砌成拱門。洞內台上有石像三尊,中為達摩坐像,兩側為其弟子。據清《說嵩》載,在洞的左上方,原有一小石塔,早已毀。達摩洞頗陰涼,入洞之中,有寒冽清冷之感。
在洞外,有一面向南的石坊,為明代萬曆甲辰(1604年)乾清宮監、提都河南等處礦務的燕都人胡濱捐資所建。
石坊為二柱單孔廡殿頂建築,高4米,寬2.2米。石坊南面橫額刻“默玄處”三字,北面橫額刻“東來肇跡”四字,均為乾清宮監胡濱於萬曆甲辰孟春所題。
石坊造型很精巧,上部雕有瓦壟,下刻斗拱,橫樑刻有精美的“二龍戲珠”、“雙鳳朝陽”浮雕。在石牌坊北邊的洞口處,還有碑刻三通,一為明萬曆乙巳(1605年)立的《創建涼殿坊牌碑》,一為乾隆二年(1737年)立的《達摩祖師開光碑》,另一為民國五年(1916年)立的《達摩佛祖碑》。
在達摩洞上的五乳峰頂,有一座高12米,面積32平方米的巨大達摩坐像,由塊狀白玉砌成。此像為瀋陽數百善男信女於1995年捐資修建的。白玉達摩像前有1995年立的造像紀念碑兩通。在達摩坐像西約50米處,還有1984年嵩山管理局修建的“息緣亭”一座。
達摩洞的三字是著名書家畫家張千恣墨寶。

歷史沿革


達摩到來之前,少林寺的開山始祖跋陀所傳教法為小乘佛教。
達摩的到來,使當時小乘佛教盛行的中國佛教對他的禪法無法接受,又由於語言不通,達摩便隻身來到嵩山五乳峰前的石洞內,面對石壁,兩腿曲盤,雙手合十,雙目下視,心平如鏡,入定從禪,日復一日地修行,達摩自稱為坐禪。
當時的佛教徒稱這種修行的方法為“壁觀”,稱達摩為“壁觀婆羅門”。每天定后,達摩便站起身來,作一些活動,以舒筋骨的方法,達到強身健體、舒筋活絡的效果,因而成為流傳至今的“八段錦”和“達摩易筋經”。
達摩每日坐禪入定、開定,年復一年度過了九年,九年中人們對達摩也有更多的猜測,他也度化了無數有緣人。
他的大乘佛教思想一步一步被人接受,而經過這九年的面壁過程,達摩的身影印入了面壁石上,就連衣褶皺紋也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人們把這塊石頭稱“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達摩曾經面壁的天然石洞叫做“達摩洞”。
後來把這塊石面鑿下收藏在初祖庵中,后移至少林寺藏經樓上。1928年,直系軍閥與國民軍石友三激戰少林寺,石友三火焚少林寺,燒毀了法堂、天王殿、大雄寶殿,並燒毀藏經樓,擊碎達摩的人影石面。少林寺儲藏的全部藏經也在石友三的那次炮擊下付之一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