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城
山東省轄市
青州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北緯36度4分至36度8分,東經118度0分至118度6分,為溫帶氣候。西接淄博市臨淄區,東臨昌樂縣,北靠壽光市和東營廣饒縣,南接臨朐縣。青其南為沂蒙山區,其北為魯北平原及渤海,青州正當此咽喉地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青州境內河網密布。面積1569平方公里,人口88萬。石灰石和鐵礦石的儲量較大。
全市轄3個街道、9個鎮。
王府街道 | 邵庄鎮 |
益都街道 | 高柳鎮 |
雲門山街道 | 何官鎮 |
彌河鎮 | 東夏鎮 |
王墳鎮 | 譚坊鎮 |
廟子鎮 | 黃樓鎮 |
青州得名甚早,禹貢中就有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也是山東唯一一個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
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築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后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后又改為北海郡治。宋為京東東路路治。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歸昌濰地區(今濰坊市)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
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邵庄鎮、普通鎮、東高鎮、高柳鎮、朱良鎮、何官鎮、口埠鎮、東夏鎮、譚坊鎮、鄭母鎮、黃樓鎮;山東青州經濟開發區。2007年,青州市對全市的行政區劃進行重新調整,將19個鎮、街道,整合為12個鎮、街道。具體調整情況如下:撤銷五里鎮,將原五里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王府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五里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東高鎮,將原東高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益都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東高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朱良鎮,將原朱良鎮的行政區域併入高柳鎮,鎮工作機關駐原朱良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普通鎮,將原普通鎮的行政區域併入邵庄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口埠鎮,將原口埠鎮的行政區域併入何官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鄭母鎮,將原鄭母鎮的行政區域併入譚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王母宮街道,將原王母宮街道的大崔家、小崔家、孫家莊、大王莊、孟家爐、小田、冷門、董家等8個村,東夏鎮的東侯廟、西侯廟、麻灣、西坡、東坡、張家樓、彭家灣、王崗、沙店、南於、大尹、李家莊、大趙務、巨彌、寨里等15個村併入黃樓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將王母宮街道的徐七里、王七聯、裴橋、柳溝、東郎、西郎、姜家、王母宮、十八里、寺古、雙廟、張孟口、南四、辛庄、侯古、房古、於古、義和、孟古、李官莊、范王、趙家、東李、張裴、胡橋、姜廟、韓家、蔡家、牛家、胡集、懶柳樹、凌馬、馬氏村、朱劉馬等34個村併入東夏鎮,東夏鎮工作機關駐原王母宮街道工作機關駐地。原雲門山街道、王墳鎮、廟子鎮、彌河鎮4個行政區域不變。其中面積最大的王墳鎮達229.6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王府街道達11多萬人。
青州交通發達,有膠濟鐵路橫貫東西,西距濟南150km,東距青島240km。另有地方鐵路益羊鐵路和青臨鐵路。公路方面,有濟青高速公路和東青高速公路。另有309國道,濟青公路和羊臨公路等。是濰坊西部的交通樞紐。
工業以輕工業為主,農業主產小麥和玉米。近年來花卉產業亦發展較快。
青州城
青州城
近幾年在青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州古城景區辦得如火如荼,已經獲得5A級風景區的稱號。
盛產煙草,是魯煙的主要產地。彌河銀瓜,青州蜜桃等都是青州特有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