裨文女中

裨文女中

裨文女中是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傳教土裨治文(Elijah ColemanBridgman,l801一l861)與夫人格蘭德女士在上海創辦的,校址就設在上海南市方斜路上(今方斜路西林後路102號),毗鄰著名道觀——白雲觀。她不僅僅是上海出現的第一所女校(是全國出現的第二所女校),還是宋慶齡的母親倪桂珍的母校。她的原名叫做“裨文女塾”,也稱裨文女書院,后改稱裨文女子中學。

歷史沿革


1850年4月15日,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傳教土裨治文(Elijah ColemanBridgman,l801一l861)與夫人格蘭德女士在上海創辦的裨文女書院開學了,這是上海歷史上第一所女子書院。
學校初辦時,由於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所受的愚昧教育,也從來沒有見過世界上還有女子學堂,女子還能和男子一樣的去上學讀書,再加上“男女授受不親”的影響,學校根本收不到學生。校方只得派人出去四處遊說,動員中國人把女孩送到洋學堂讀書,但是收效甚微,於是他們只能在馬路上找一些無家可歸的孤兒或窮人家的孩子,動員她們來上學,開始有學生20餘人,以後逐漸增多。這是因為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人們看到在外國人辦的女子學校里讀書的中國女孩子們也沒出什麼事。而且這些文孩通過讀書可以在洋行里找到一份合適的職業,最差的也可以到洋人家中做傭工,過上一份比較安定的生活,慢慢地使這個學校的地位上升了,少數有識見的知識分子家庭也開始把女孩送到學校來讀書,緊隨著,一些有錢人家紛紛把女兒送到學校里來,學校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1871年格蘭德女士去世,學校由美國聖公會和公理會共同管理。 1900年起,學校改變了原來免費讀書的優惠條件,改為收費,學生按月繳費,每月5角。1910年開始擴大校舍。
在1881年時,美國基督教的公理會與聖公會發生分歧和衝突,於是一部分師生併到聖瑪利亞女校,學校被聖公會接管,現在這個學校還保存一塊“美國聖公會”的石碑。1931年,該學校向上海市教育局註冊,正式使用裨文女子中學。1953年改稱上海市第九女子中學,1966年取消女中,又改為上海市第九中學

歷史人物


裨文女塾師生合影
裨文女塾師生合影
倪桂珍,浙江餘姚人。中國最早皈依基督教明朝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後裔。曾在上海教會辦的裨文女中任教員。倪桂珍的父親叫倪蘊山(1835一1889),曾讀過幾年私塾,後來在上海英租界盆湯弄(令山西中路)開了家鞋鋪,因為生意不好,又到了一位外國傳教士家中作廚師,大概在1869年加入教會,並被這位外國牧師派到郊區傳教。倪蘊山見到這所學校很好,就把倪桂珍送進了裨文女校。教會女校禁止學生纏足,所以倪桂珍是天足,而從美國來上海的宋耀如也反對纏足,天足促成了宋耀如與倪桂珍的婚姻。
1887年倪桂珍與宋嘉樹結婚,先後生育6個子女:藹齡、慶齡、子文、美齡、子良、子安。初反對慶齡與孫中山結婚,后承認這樁婚事,為女兒結婚補送了一套古樸的傢具和百子圖緞綉被面作嫁妝。1925年4月12日出席上海市10萬市民在西門外公共體育場召開的追悼孫中山大會。1929年6月1日參加孫中山奉安大典后與慶齡等返回上海。1931年7月23日在青島別墅病逝。慶齡從德國經蘇聯回國參加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