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論
王猛論
《王猛論》,作者侯方域,是一篇散文。本文從尊正統的思想、兩雄不能並峙的客觀形勢、以及王猛的為人性格等方面力陳王猛事秦是為了存晉,並把王猛與諸葛亮並論,認為他是識大義的忠臣。此論雖然牽強離奇,但作為翻案文章,它能自圓其說,筆力也矯健騰挪。
唐荊川曰[2]:“王猛者,苻堅之謀臣也[3]。”此可謂得猛之著矣。猛處天下分崩之時,其志未嘗不在中原,及其不得已而見用於異國,猶惓惓不能忘晉[4],蓋識大義者也。嗚呼!三代而下[5],亂世之臣識大義者,諸葛亮、王猛而已。亮始終心乎漢者乎[6],猛始終心乎晉者也。然亮仕於漢而為漢,人之所知也;猛仕於秦而為晉,人之所不知也,吾故舍亮而論猛。
逮夫桓溫入關[11],而後喜可知矣。被褐而謁[12],捫虱而談[13],詎偶然哉[14]!溫見之而與論三秦之豪傑[15],既而曰:“江東無君比也[16]。”蓋溫且心折於猛矣[17]。乃溫還而猛不從,何歟?嗚呼!猛,英雄也,溫,亦英雄也,天下英雄之與英雄,可一望而知。猛從溫,則溫必大用猛。然而溫欲篡晉,其從之,則荀彧[18]、郭嘉之下者也[19]。不從,溫又必殺猛。天下英雄之相愛而相用也,出於誠。然而英雄之殺英雄、與其見殺於英雄者,則必皆出於萬不得已,苟有可以擇之而可以全之,斷不相強也[20]。故此時猛不難於舍溫;溫亦不難於舍猛。溫欲篡晉,猛之所知也;猛必不從溫篡晉,亦溫之所知也,然猛自是始無望於晉也駐!
晉偏安江左[21],僅有一桓溫足以有為,而又不可以從。大軍一還,彼崤[22]、澠[23]、函谷之間,豈復尚有奉正朔[24]、襲冠帶之日哉[25]?其出而相苻堅者[26],猛之不得已也。一出而強兵富國,擴疆啟宇,勛績爛然[27],說者以為符堅之管仲[28]。是固猛之生平所裕如也[29],不足異也。垂沒而告苻堅曰[30]:“晉正統相承,上下輯睦[31],非所可圖[32]。臣死之後,願無以晉為念。”而後其本懷見矣。故吾以為猛者非僅僅功名之人也。
然則猛盍並不仕秦[33]?曰:“猛之才高於諸葛亮,而澹泊寧靜不及[34],即其治秦也,亦以英氣為之,而多不可耐。使亮不遇先主則必不仕吳魏者[35],亮之所能也。猛不遇晉則並不仕秦者,非猛之所能也。
然而當猛之時,可以為晉難者[36],莫秦若也,猛存,則以秦存晉。猛亡,猶欲以秦存晉。是則吾之所為識大義者也[37]。
[1]王猛:字景略。晉朝北海劇(今山東省昌樂縣西)人。東晉桓溫率師伐前秦入關中,王猛往見,捫虱而談天下大勢。後為前秦苻堅的謀士,很受器重,官至宰相。臨終時,認為東晉無隙可乘,勸苻堅不宜攻晉,但未被採納。
[4]惓惓:同“拳拳”,誠懇,深切之意。
[5]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
[6]乎:前一個“乎”義同“於”,第二個“乎”表疑問。
[9]氐(dǐ):古族名,前秦就是氐人所建。
[10]僭(jiàn):超越本分,冒充上級。
[12]被褐:穿著粗麻的短衣。
[13]捫(mén):執持,捉。
[14]詎(jù):豈。
[15]三秦:指關中。
[16]江東:泛指長江以南。
[17]折:折服。
[19]郭嘉:字奉孝,由荀彧推薦級曹操,多謀善斷。
[20]強:勉強。
[21]江左:江東。
[22]崤(yáo)崤山,在河南省西部。
[23]澠(miǎn):水名,在河南省澠池縣西。
[24]正朔:原意是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的開始。朔,一月的開始。改朝換代,須重定正朔,因此通稱帝王頒布的曆法。
[25]襲:沿用。
[26]相(xiàng):任宰相。
[27]爛然:燦爛,光明。
[29]裕如:寬綽,從容不費力。
[30]垂沒:臨終。
[31]輯睦:和睦。
[32]圖:謀取,設法對付。
[33]盍:為何,何故。
[34]澹泊:恬靜無欲。寧靜:安定清靜。諸葛亮《戒子書》:“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5]先主:三國時蜀主劉備。
[36]難(nàn):敵,仇怨。
[37]所為:所謂,認為。
唐荊川說:“王猛,是苻堅的謀臣。”這可以說是說出了王猛最突出的地方。王猛生活在天下四分五裂的時代,他的志向一直在於中原晉王朝。等到他沒有辦法而被別的國家任用,仍然忠心耿耿不忘晉王朝,是真正識大義的人。哎!自夏、商、周以後,生活在亂世又懂得大義的臣子,只有諸葛亮和王猛罷了。諸葛亮一直忠心於蜀漢,王猛始終忠心於晉。然而諸葛亮在蜀漢做官而一心為漢,這是人們都知道的;王猛在秦國做官卻是為了晉王朝,這是人們所不了解的,因此我特意放下諸葛亮而談論王猛。
當王猛隱居在華陰縣時,姚氏、石氏大多是有雄才大略的主子,難道不能出來輔佐他們嗎?王猛認為氐、羌這些少數民族是超越本分竊取政權的人,輔佐他們不是他的志向。王猛堅守志向不肯輕易出仕,卻又沒有辦法向晉王朝表達自己的志向,因此寧願隱居。
等到桓溫進入函谷關,他的喜悅之情可想而知了。穿著粗布衣服去拜見桓溫,一邊捉虱子一邊談論當時的大事,旁若無人,難道說是偶然的嗎?桓溫見到他就和他談論關中的英雄豪傑,過後說:“在江東沒有誰可以和你相提並論。”這原是桓溫為王猛所折服啊。等桓溫回去的時候王猛竟然沒有跟他去,為什麼呢?啊!王猛,是英雄;桓溫,也是英雄。天下的英雄與英雄,可以一看就相互了解。王猛如果跟隨桓溫,桓溫一定會重用他。但是桓溫想篡奪晉王朝的政權,假如跟著他,那就連荀彧、郭嘉也不如了。不跟隨他,桓溫一定會殺死王猛。天下英雄之間互相仰慕、器重,是出於真心的。然而英雄殺死英雄,或者被英雄殺死,一定都是因為萬不得已,假如可以選擇一個辦法來保全對方,就一定不會強求。所以在這時王猛不難於離開桓溫,桓溫也不難於捨棄王猛。桓溫想要篡奪晉王朝的政權,這是王猛知道的;王猛一定不會跟桓溫一起篡位,也是桓溫知道的。這樣,王猛從此以後才開始對晉不抱希望了。
晉王朝偏安江東,僅僅有一個桓溫就足以有所作為,王猛卻又不能跟隨他。桓溫的大軍一旦回到關中,那崤、澠、函谷關一帶的人,難道還會有效忠晉的機會嗎?出仕而輔佐苻堅,王猛是沒有辦法呀。他一上任就使軍隊強大國家富足,功績卓著,評價他的人認為他就是苻堅身邊的管仲。這本來就是王猛一生所具備的綽綽有餘的才能,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王猛臨終時對苻堅說:“晉一直是正統的國家,君臣和睦,內外同心,不是可以圖謀的。我死了以後,希望你不要再圖謀晉。”這以後他的本意才顯現出來。因此我認為王猛不是一個僅僅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這樣的話那麼王猛為什麼不也不為秦國做官呢?我認為:“王猛的才能超過諸葛亮,但他對功名的淡然就比不上諸葛亮。假如諸葛亮不遇到劉備就一定不為吳國魏國做官,他可以做到。王猛不被晉任用也不為秦國做官,這是他做不到的。
然而在王猛生活的時代,可以為難晉的,沒有誰比得上秦國了。王猛活著,就依靠秦國使晉得以保全;王猛死的時候,仍然想著依靠秦國使晉得以保全。這就是我認為王猛是識大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