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所傷
五味所傷
五味所傷是指偏嗜五味會傷及其相應的臟體,進而按照五行生剋理論傷及它臟,然後傷及該臟相關聯的五體,即偏嗜五味引起機體表面的傷害。
偏嗜五味對五體(皮、肉、筋、骨、脈)的傷害。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所宮,傷在五味”。《素問·五藏生成篇》:“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即皮厚而皺縮)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由於五味各有所走,當對五味有所偏嗜時,就會出現陰陽偏性,所以,五味用之不當,必傷正氣,先傷某味所入之臟,后傷以五行相生相剋的其他臟器及五臟聯繫的五體、五官中的相應部位。
五味所傷可說明人體病理。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處於一個動態的平衡中,各臟腑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對立統一,以平為期。若飲食五味偏嗜,則五味作用於人體太過或不及,就會造成臟腑功能偏盛偏衰,使臟腑之間這種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的平衡受到破壞,導致疾病的發生。《黃帝內經》以五行生剋乘侮規律為線索,列舉了不同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在發病方而各不相同的影響。《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淚弛,精神乃央。”指出了雖然五髒的資生依賴於五味,但是過用五味卻又能損害五髒的協調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