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于天仁的結果 展開

于天仁

于天仁

于天仁,著名土壤學家。中國土壤電化學的創始人。長期從事水稻土紅壤電化學研究工作。在土壤的氧化還原過程、可變電荷土壤的電化學性質、土壤電化學研究方法及離子選擇性電極在土壤學研究中的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首創性的成果。著有《土壤電化學性質及其研究法》等13部著作。

個人履歷


于天仁
于天仁
于天仁(1920—2004),山東省鄆城縣人,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于天仁1941年考入西北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大學學習期間,深受虞宏正教授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影響。1945年,大學畢業后,由虞宏正教授推薦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任技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地質調查所歸中國科學院領導,更名為地質研究所。1953年1月,地質研究所的土壤室組建為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他任助理研究員,兼任土壤研究所學術秘書。在土壤科學研究工作中,他從我國國情和土壤特點出發。

科學研究


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研究我國紅壤的化學性質;1953年開始系統研究水稻土的氧化還原性質。他認為,水稻土中氧化還原狀況的周期性劇烈變化是水稻土不同於旱地土壤的主要特點,也是影響水稻生長和水稻土形成的主要化學因素。1958-1960年,在他的主持下,組織科技人員深入農村,總結農業豐產經驗,在田間和室內進行了多學科、綜合性的調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實驗研究材料。
1961年,他與有關人員合作編寫了《水稻豐產的土壤環境》一書。該書研究領域廣、材料豐富,是一部重要的參考書籍。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生平


出生

于天仁,1920年2月4日生於山東省鄆城縣於閣村。2歲喪父,由母親扶養。在封建大家庭中,母子備受岐視。家庭環境使于天仁的性格較為內向,卻很堅強,不為困難和壓力所屈服。1928年入本村小學求學,1933年考入菏澤中學,1941年考入西北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四年大學教育,特別是虞宏正教授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於天仁的影響很大,使他比較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工作。

研究

1945年,于天仁大學畢業后,由虞宏正教授推薦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任技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該所歸中國科學院領導,改名為地質研究所。于天仁任助理研究員。1953年1月,地質研究所的土壤室組建為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于天仁仍任助理研究員,兼任土壤研究所學術秘書至1957年。
土壤研究所建立后,科技人員迅速增加,工作條件大有改善,為深入開展研究工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于天仁從我國國情和土壤特點出發,認為研究水稻土和紅壤具有特殊重要意義。1961年,他與有關人員合作編寫了《水稻豐產的土壤環境》一書。該書涉及研究領域之廣、第一手材料之多是空前的,是一部重要的參考書籍。

實踐

根據土壤化學的發展和本人的科研實踐,于天仁認為研究土壤中帶電質點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學表現可以揭示土壤中化學現象的本質,並為土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以及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在他的建議下,土壤研究所於1961年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土壤電化學研究室,于天仁擔任室主任。從此,我國的土壤電化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30年來,于天仁作為學科帶頭人,與全室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對土壤電化學開展了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取得很大進展,土壤電化學學科日趨成熟,並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實行改革開放后,于天仁先後應邀赴德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美國、比利時、法國、瑞士、義大利、加拿大等國訪問,講學和合作研究;參加在國外和國內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10餘次,多次被邀請為大會報告人,並曾擔任國際水稻土學術討論會(1980年,中國)組織委員會秘書長,論文集副主編,以及第十四屆國際土壤學大會(1990,日本)Ⅰ-2專題討論會的召集人。

主任

1983-1987年,于天仁擔任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為提高土壤化學科研水平,他先後三次組織舉辦現代土壤化學研討會,請有關專家授課。在此基礎上,組織編寫了《土壤化學原理》(1987年)、《土壤分析化學》(1988年)和《土壤發生中的化學過程》(1990年)三部著作,深受廣大土壤工作者的歡迎。
于天仁勤於學習,勇於探索,善於獨立思考。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開拓土壤電化學研究領域和研製離子選擇性電極時,這兩項工作在國際上尚處於萌芽階段,在國內還未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他通過科學分析,預見到這些工作的廣闊前景。在重重困難面前,他堅韌不拔,信心十足,埋頭苦幹,終於取得突破。
他治學嚴謹,對工作有高度責任感,嚴於律己,對人要求也嚴。他提出的研究課題都經過深思熟慮,有的還做了預備性試驗。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布置任務時,不僅提出目標和要求,而且還指出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並經常和他們一起進行實驗、試製或野外現場測定等工作。對他們的工作從研究方法到結果的處理總是詳細了解,認真指導;對他們撰寫的論文,更是仔細審閱,逐字逐句推敲修改。

態度

他工作勤奮,惜時如金,經常講,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他不但按時上下班,晚上和節假日也極少休息。春節向他拜年,往往只有在辦公室才能找到他。工作緊張時,他更是爭分奪秒,通宵達旦地工作。許多青年科技工作者都跟不上他的“快節奏”。
于天仁是國際土壤學會會員,《土壤生物學和肥力》雜誌(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在德國出版)的編委。他先後培養了碩士研究生7人,博士研究生4人;發表學術論文120 多篇(其中用外文撰寫的40多篇),編著中、英文學術著作13 部。
由於他對土壤科學的重要貢獻,1979年被評為江蘇省“先進工作者”。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受到國家和中國科學院的獎勵。

貢獻榮譽


在國際上,人們早就注意到土壤中的某些電化學現象,隨著化學領域中電化學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一些土壤化學家對這些現象分別進行過零星的研究,但很不系統,對土壤電化學內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于天仁根據土壤化學的發展,在50年代後期開始構思中國的土壤電化學體系。60年代初,在有關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根據膠體化學的基本理論,他正式提出土壤電化學這一分支學科,並在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內創建了國際上第一個土壤電化學研究室,開創了中國的土壤電化學研究事業。
經過長期鑽研,于天仁對土壤電化學作了精闢的論述。他認為,土壤電化學是研究土壤中帶電質點(包括膠粒、離子、質子、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學表現的科學,是土壤科學中的一個基礎學科分支。通過研究可以揭示土壤中的化學現象的本質,為土壤發生、土壤肥力的定向培育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論依據。此外,土壤電化學還可為土壤學研究提供新的手段。

指導思想


于天仁為土壤電化學確定了具體研究內容和研究途徑,其指導思想是,以土壤膠體電荷為基礎,以帶電膠粒與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為中心,從土壤中離子的活度、杜南平衡、土壤中離子的吸附、土壤膠體的電動性質、電導和土壤中離子的擴散等6個方面闡明土壤膠粒與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土壤中電子的傳遞過程,以此構成一個完整的土壤電化學理論體系。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電化學研究室在他的主持下,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對這個研究體系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已寫入由他主編的《土壤的電化學性質及其研究法》一書。該書是國內外第一部全面系統論述土壤的電化學性質及研究方法的著作,對許多有關學科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在國內被廣泛引用,在國外也得到很高評價。1976年該書出版了修訂版。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成果應用


于天仁非常重視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和普及工作。為適應土壤科學研究的特點,早在1964年他就親自設計試製了適用於野外現場測定的多用途測量儀器,交工廠小批量生產。1984年他又設計試製成一種新型的多用電化學測量儀,也已移交工廠生產。這種儀器的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一儀多用,只要一台儀器配上有關電報,就可以測定土壤電化學研究中需要測定的大部分參數,為野外現場測定創造了條件。為普及土壤電化學測定法,1977年,他主持舉辦了土壤電化學測定實驗班,親自編寫講義和講課。1979年組織召開了土壤電化學測定學術會議(武漢)。1985年舉辦了電化學方法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講習班。這些活動,對電化學方法在土壤學研究和環境科學中的普及和應用,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個人簡歷


1920年2月4日 出生於山東省鄆城縣。
1945年 畢業於西北農學院農業化學系。
1945-1950年 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技佐。
1950-1953年 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土壤室助理研究員。
1953-1990年 歷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56年)、研究員(1978年),研究所學術秘書(至1957年)、土壤化學研究室主任(1959-1961年)、土壤電化學研究室主任(1961-1984年)、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4-)。
1983-1987年 當選為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1984年 被授予博士生導師資格。
1986-1990年 當選為國際土壤學會土壤膠體表面工作組委員。
1990年3月 離休。

獲得榮譽


獲國家和中國科學院等獎10餘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