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南京毗盧寺的結果 展開
- 南京毗盧寺
- 新加坡毗盧寺
南京毗盧寺
南京毗盧寺
南京毗盧寺,位於南京市漢府街4號,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因寺中供養毗盧遮那佛,初名毗盧庵。原一小庵,清咸豐年間毀於兵火,後有僧量宏創一佛殿。清同年間,曾國荃游南嶽衡山齊公岩,與海峰法師有戲約“如我督兩江,為您造庵。”海峰即立誓代他管理天下名山。海峰,江蘇鎮江人,客居湖南。
清光緒十年(1884年,曾國荃任兩江總督,招海峰至南京擇地造寺,經與量宏商量,在原毗盧庵址建寺。湘軍諸將捐巨資建大雄寶殿、萬佛樓和藏經樓等,將原毗盧奄舊址周邊擴大,東至清西河,西至大悲巷,北至太平橋,南至漢府街,遂改庵為毗盧寺,為南京第一大寺,方丈海峰,屈十方傳法系寺廟。海峰下有方丈寄禪、芳田。光緒二十八年後有方丈顯文(字印魁)、艤波、古曇、廣明等。
光緒中葉至宣統初年,印魁顯文祖住持開展禪學研究。宣統元年(1909),請諦閑大師來寺主講天台宗教義。民國元年(1912),方丈瑞生,傳天台宗。同年,太虛在毗盧寺籌辦中國佛教協進會(在鎮江金山寺開成立大會),從事講學和教務活動。民國8年,瑞生舉行圓通大戒,受戒弟子中有比丘90人,比丘尼30人,男居士18人,女居士29人。同年,瑞生圓寂,由觀同、務道相繼任方丈。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萬佛樓、藏經樓、毗盧殿、塔院、法堂、齋堂等。
傳義法師,字正進,俗名郝燦斌,1967年3月生於河南省登封市。自幼隨母信仰佛教,1987年於江蘇省南京西霞古寺依茗山、輝堅、本振三位大和尚為剃度恩師,法名傳義。1988年春,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禮本煥大和尚受具足戒。1989年春任棲霞寺僧值。1990年夏畢業於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當選南京市佛教協會理事,1991年春任棲霞寺知客、第一監院(主持寺內日常事務工作)兼任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教務處副主任。1993年春任九屆南京市政協委員、江蘇省青聯會委員。入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研究班,跟賴永海、許鼎新二位老師學習,以代表身份參加六屆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大會。
1994年1月,調海南省三亞市。任海南省佛教協會籌備組副組長、三亞南山寺籌建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海南南山寺功德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三亞市政協常委。1995年5月進入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進修。1998年10月調回南京,主持修復毗盧寺工作。1999年1月任十屆南京市政協委員,南京市佛教協會常務副秘書長(主持市佛協日常工作)。
2000年5月,時任中國佛協副會長名山大和尚在南京毗盧寺,登獅子座傳法,傳義授記為曹洞宗第四十九代法嗣人,賜名法理,茗老在大雄寶殿為其送位(蒲團),晉為毗盧寺住持。2002年6月增選為南京市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現為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法家。
傳義法師2006年2月榮膺江蘇省南京市中國佛教會舊址、金陵名剎毗盧寺方丈,由此結束該寺四十年來沒有正式方丈的歷史。
江蘇省南京市毗盧寺興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因寺中供養毗盧遮那佛,初名毗盧庵。清朝咸豐年間,該庵毀於兵火。清朝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在原毗盧庵址建寺;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荃號令手下湘軍諸將捐獻巨資,從南嶽衡山運來香木,建起一座雄偉壯麗的大寺。毗盧寺逐漸成為全國佛教的中心,從一九三一年開始,該寺即為中國佛教會會址,趙朴初先生長期在此工作,一九四七年還在毗盧寺召開全國佛教代表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