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禮銳

北京輔仁大學教育系教授

毛禮銳,1905年出生,1924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教育系,主攻教育原理。 1949年後,受聘為北京輔仁大學教育系教授。毛禮銳主編的有《中國教育史簡編》。

1992年因病醫治無效逝世於北京,享年88歲。

個人履歷


毛禮銳(1905—1992)字振吾,
1905年出生於江西省吉安縣青原區新圩鎮的一個貧困的家庭里。
1919年考入江西省立第六中學。
1924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教育系,攻教育原理。
1929年畢業后,應聘為南昌鴻聲中學副校長。後任江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學師範科主任兼實驗小學校長。在教學實
踐中,毛禮銳感到所學的東西還遠遠不夠,為了吸取更多的知識,他決定自費去外國留學。
1935年自費赴英國留學,入倫敦皇家學院教育系。
1936年轉赴美國密執安大學教育學院攻讀碩士課程。
1937年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先後受聘為河南大學四川教育學院、中山大學師範學院、中央大學師範學院教授、系主
任、院長。
1949年後,受聘為北京輔仁大學教育系教授。
1952年院系調整后,轉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教育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曾參加學制建設、教育科學規劃
和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寫工作。

主要著作


毛禮銳影響最大的學術領域是中國古代教育史。毛禮銳主編的《中國古代教育史》、《中國教育史簡編》和六卷本的《中國教育通史》,多次再版印刷,成為全國師範院校的重要教材與必讀參考書。
毛禮銳的論文代表作主要有:《漢代太學考略》、《論語教育論文試解》、《論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國古代的高等教育》,被收入到陳學飛主編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50年》;《儒家的“教學論”初探》、《論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國原始社會的教育起源與教育性質問題》和《我國學校是怎樣產生的?》分別被收入到瞿葆奎主編的《教育學文集》《教學》、《德育》《教育與教育學》卷的有和等論文。
主要著作有:
毛禮銳著:《民生教育哲學大綱》,台灣中山大學師範學院1943年版。
毛禮銳著:《地方教育行政指南》。
毛禮銳著:《歐美高等教育的趨勢》。
毛禮銳、瞿菊農邵鶴亭編:《中國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毛禮銳主編:《中國教育史簡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1—6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1986、1987、1988、1988、1989年版。
沈灌群、毛禮銳主編:《中國教育家評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貢獻


河南大學期間,在以范文瀾馮友蘭董作賓馮景蘭羅章龍郭紹虞羅廷光蕭一山樊映川、毛禮銳、姜亮夫嵇文甫任訪秋、黨鴻辛等一大批專家學者、院士為代表的名師執教下,河南大學已培養了40餘萬名各類專門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34位成為院士,上百人擔任或曾經擔任過副部級以上的領導職務,不少校友如侯鏡如、袁寶華、王國權、趙毅敏、尹達、鄧拓、白壽彝楊廷寶高濟宇姚雪垠、周而復、吳強馬可趙九章、梁光烈等都成為蜚聲中外的社會名家。

社會評價


毛禮銳學貫中西,縱覽古今,平生著述頗豐,學科涉獵面極廣。所取得的成就不僅體現在對教育史領域的精深細緻的學術貢獻,同時橫貫了諸多教育學科,無論教育學、教學論、教育哲學,還是比較教育、教育管理學都頗有心得,多有建樹,治學領域博雜而獨擅其長。
毛禮銳潛心從事教育史研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研究立場和方法,主張廣泛開展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和多方法的研究,開拓教育史研究的新領域和新途徑,重視探討教育史學方法論的變革,積極探索中國教育史學科體系的建立。
教育史學具體的研究領域看,毛禮銳於外國教育史,留下了《中世紀世界教育史》的專著和研究杜威等西方教育思想家的論文;於中國近代教育史,毛禮銳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評價,在改革開放之初對撥亂反正,重新恢復實事求是的史學學風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