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9條詞條名為木蘭花的結果 展開
木蘭花
詞牌名
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鐘商調”。《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莊詞為準。五十五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後多遵用之。《樂章集》及《張子野詞》併入“林鐘商”。其名《木蘭花令》者,《樂章集》入“仙呂調”,前後片各三仄韻(平仄句式與《玉樓春》全同,但《樂章集》以《玉樓春》入“大石調”,似又有區別)。別有《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樂章集》入“仙呂調”。四十四字,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五十字,只兩片並於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宋教坊復演為《木蘭花慢》,《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韻,后片七平韻。茲列五格,以見一曲演化之由,他可類推。
【格一(仄韻換韻格)】
仄仄中平平仄仄(韻),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仄(韻),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格二(仄韻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格三(減字木蘭花)】
中平中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中平中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格四(偷聲木蘭花)】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格五(木蘭花慢)】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仄平平(韻)。
平平(韻),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韻),仄仄中平(韻),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仄平平(韻)。
平平(韻),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注】開端是上一、下四句法,前片第四句,后片第五句,皆以去聲字領下四言三句,承以兩言短韻,緊接“仄平仄仄”的上一、下三的特殊句法,下又以一去聲字領七言一句,殆是北宋教坊歌曲時節拍如此。后片第六字亦有不葉韻者,第五句亦作“仄仄平仄仄”。南宋諸家頗不一致,開端多改作上二、下三句法,后片二言短韻后,或改作五言兩句。亦有略去兩片中間諸兩言短韻者(例如南宋詞人吳文英《木蘭花慢·紫騮嘶凍草》)。
【宋·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宋·錢惟演】《木蘭花·城上風光鶯語亂》 【宋·晏殊】《木蘭花·綠楊芳草長亭路》
【宋·晏殊】《木蘭花·燕鴻過後鶯歸去》 【宋·晏殊】《木蘭花·池塘水綠風微暖》
【宋·歐陽修】《木蘭花·別後不知君遠近》
【宋·晏幾道】《木蘭花·小蓮未解論心素》
[宋·宋祁]《木蘭花·東城漸覺風光好》
木蘭花⑴
乙卯吳興寒食
龍頭舴艋⑵吳兒競,筍柱鞦韆⑶游女並。芳洲拾翠⑷暮忘歸,秀野踏青⑸來不定。
行雲⑹去后遙山暝,已放⑺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⑻。
⑴《木蘭花》:即《玉樓春》。“乙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歲。“吳興”,今浙江湖州市。“寒食”見上卷薛昭蘊《浣溪沙》之二注(35頁)。
⑵舴艋:指競賽的龍船。“舴艋”,小船,從“蚱蜢”取義。
⑶筍柱:鞦韆架的形狀。“鞦韆”今通作鞦韆。鞦韆乃後起的名字。
⑸踏青:陰曆二、三月出遊郊外,以寒食清明為盛,名踏青。
⑺放:古代歌舞雜戲,呼喚他們來時,叫“勾隊”;遣他們去時,叫“放對”,略如放假放學的“放”。
⑻上片繁華境界,下片幽靜。由人去而夜靜,由雲散而月明,逐步寫來。“無數楊花”一句,說飛絮漫天,卻不遮明月,說“無影“更無聲,極靜中有動態。
張先
(990-1078)北宋詞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聖八年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闢為通判。后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話》卷下)。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這首詞是北宋初著名詞人張先在他故鄉吳興度寒食節所作。
此詞題為“乙卯吳興寒食”,既是一幅寒食節日的風俗畫,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靜的夕陽頌。詞的上片極寫節日的歡樂,下片寫歡樂后的幽靜。上片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景象,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下片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亦可謂靜中有動。
開篇寫的是吳中健兒駕舞龍舟,水面飛駛競渡的壯觀場面。舴艋是江南水鄉常見的一種形體扁窄的輕便小舟,飾以龍頭,就是鄉民為節日臨時裝置的簡易龍舟,雖無錦纜雕紋,卻富鄉土特色。著一“競”字既寫出了划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這一天姑娘們特別高興,她們可以放下女紅,走出閨房,雙雙對對,打著鞦韆,盡興遊樂。“筍柱鞦韆游女並”句便說游女盪鞦韆。“筍柱”指竹制的鞦韆架。三、四句用一聯工整的對句描寫姑娘們拾翠、遊人們踏青,樂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見郊野草木競秀、春光明媚的誘人景色。“拾翠”原指採拾翠鳥的羽毛,語出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婦女水邊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遊覽。古代詩詞中常以踏青和拾翠並提,如吳融《閑居有作》:“踏青堤上煙多綠,拾翠江邊月更明”。這一聯泛寫寒食游春的活動,與前面賽龍舟、打鞦韆相配合,有點有面,主次分明。詞之上片著重寫人事,通過熱鬧的場景,描寫春光的美好和遊人的歡樂。
下片轉為寫景,通過靜謐優美的夜景,反襯白晝遊樂的繁盛。一動一靜,互相映襯,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由動景換靜景,畫面跳躍很大,但過片卻很自然:“行雲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說雲去山昏,遊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為上片作結。
后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清靜,一“靜”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語。
結拍以寫景工絕著稱。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說:“張子野吳興寒食詞‘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余嘗嘆其工絕,世所傳‘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見點點楊花飛舞;而花過無影,又顯得清輝迷濛,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別具一種朦朧之美。不僅如此,兩句還寓情於景,反映出作者遊樂一天之後,心情恬淡而又舒暢。詞人雖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愛游春的熱鬧場面,又愛月夜的幽靜景色。他白晝,與鄉民同樂,是一種情趣;夜晚,獨坐中庭,欣賞春宵月色,又是一種情趣。
此詞是一篇韻味雋永的佳作。整首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成功地表達出一個有閑的耋耄老人所獨有的心理狀態。全詞情景交融,藝術效果頗佳。有人說其末句堪與使作者聞名於世的“三影”合稱“四影”,可謂深得此詞之妙。
吳興健兒駕著龍舟,在水面上疾馳。用毛竹做的鞦韆架上載著少女,宛若天仙。綠洲春色明媚,游春的人兒興正高,夕陽西下,忘了回家。碧野青青花兒秀,踏青的人兒,來往游不定。行雲飄去遠山暗,夕陽西下,游春的人兒都不見,笙管息歌舞停,小池庭院寂無聲。中庭的夜晚,月色一片清明,無數楊花從空中飛掠而過,不曾留下一絲花影。
1.“行雲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說雲去山暗,遊人散后郊外一片寂靜。為上片做結。后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寂靜,一個‘靜’字,又為下文寫景做了鋪墊。
2.“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時已深夜,萬籟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時候,無數的柳絮飄浮空中,沒有留下一絲兒倩影。寫楊花在月下飄浮無影,既極言其小,更極言其輕。這裡寫“無影”是虛,寫無聲是實。這種無影有靜的寫法,令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