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超化寺的結果 展開

超化寺

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景區

超化寺,全國有多處,一處位於河南省新密市南七公里超化街內,一處位於山東省魚台縣,是著名的佛教聖地。

位於河南新密市的超化寺原名“阿育王寺”,坐落於河南新密市超化鎮之中心,西依嵩山,南傍馬鬼山,北望青屏,東瞰大隗,綠樹成蔭,景色宜人。素有北方江南之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

歷史沿革


超化寺
超化寺
超化寺,原名“阿育王寺”,坐落於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之中心,寺院擁有阿育王所供奉十九座佛陀真身舍利塔之一,列“名剎拾伍”。
超化寺位於超化村,超化寺原名“阿育王寺”,坐落於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之中心,建於東漢桓帝年間(公元147年),迄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有“超化古寺,名剎十五”之說,是佛教“凈土祖庭”。它共分上、中、下三寺。上寺在超化二層寨,中寺位於超化塔坡,下寺位於超化街北,以下寺最大。其中下寺,又名“金鐘寺”,現有房屋14所。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門二道門,“超化古寺”,“名剎拾伍”八個磚刻大字,分別嵌存在二道門的前後橫額上,和二道門相對的是一座佛陀大殿。大殿長16米,寬12米,高約10米。殿內有8根大圓木柱,以青石為基,屋檐全以斗拱構成,每組斗拱寬78厘米,高88厘米,伸長1.05米,斗間距1.15米。雖經歷代修整,但仍保持著清代早期的建築風格。寺內有古檜柏兩棵,均位於佛陀殿門前5米寬的月台上。東邊一棵較大,周長5米,高約15米,群眾稱“李際遇拴馬柏”或“刀痕柏”。超化寺在武則天和唐中宗時,南到三門溝,北到石羊崗,周圍達10餘公里。僧侶在2000人以上。歷代不少名人履履相接,題詠甚多。
寺院興於北魏,盛於唐朝。據“北齊造像碑”記載,凈土宗祖師曇鸞法師曾經在此擔任維那,著名的超化吹歌本是宮廷音樂,也是在這時走進佛教,成為佛教法樂的。明朝時又流入民間,現今仍保留有六百多年前的笙、管、工尺譜等演奏、記樂遺物。寺院在唐朝時達到鼎盛,僧眾有二千多人,寺院面積方圓二十里地,這裡曾是凈土祖庭,也是接納十方衲子的一大道場。滄海桑田,幾經興衰寺院面目被毀,明清兩代雖屢有修復卻難見當年雄風。民國年間倭寇入侵,戰亂不斷,僧人為護民眾,寺院慘遭浩劫,院牆坍塌,廟宇被毀。
超化寺
超化寺
超化阿育王寺,俗稱超化寺,位於河南省新密市南七公里超化街內,西依嵩山,南傍馬鬼山,北望青屏,東眺大隗,綠樹成蔭,景色宜人,素有北方江南之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該寺始建於隋開皇元年(五八一年),唐代達鼎盛時期,僧眾兩千餘人,全國寺院名列第十五。超化阿育王寺始於東漢,興於北魏,大盛於唐,至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因供奉佛骨舍利,“名剎十五”。據傳釋迦牟尼滅度百年後,阿育王將佛祖的真身舍利分為8萬4千份,造塔8萬4千座,中國得十九份,造19塔,其中大家熟知的發現真身舍利的陝西法門寺阿育王塔位列第五,超化寺佛祖真身舍利現存於河南省博物院。
傳說超化寺原分為上中下三個寺院。有僧眾2000餘人,規模宏大,香火旺盛。如今上寺僅存硬山灰瓦頂建築三座,與一般民房無二;中寺片瓦無存,僅存的唐代十三級磚塔也毀於“文化大革命”(九十年代又建);下寺又名金鐘寺,尚有幾座古代建築。超化寺下寺瓦山灰瓦頂山門,門額上嵌“超化古寺,名剎拾伍”八個磚刻大字。佛陀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大式硬山灰瓦頂,有脊飾。殿前有月台,檐下有斗拱。此外還有閻王殿、伽藍殿、配殿等硬山灰瓦頂建築。
寺內有北齊河清三年(五六四年),武平二年(五七一年)造像碑各一通,唐上元年間《超化寺碑記》,金代元好問詩碑,元延七年(一三二〇年)塔銘及明清重修碑等共記十九通。寺外有塔林,碑多已不見,碑座多埋入土中。歷代文人賢達遍訪於此,如黃庭堅,元好問等,都留下了可考的佳作。

興衰始末

超化寺從鼎盛到衰敗似乎是一個謎,沒有人能說清楚具體的原因。只是據民間傳說,超化寺規模龐大:今天的東店,在寺東邊,是當時和尚開的旅店和飯店,東西往來客商吃住在此;西邊的莪溝,是一個天然水庫,是當時和尚放養鵝鴨的地方;水庫北嶺上的綏水河,又叫晾翅河,是每天下午鵝鴨出水晾翅的地方;寺南的草庄是當時和尚餵養騾馬和垛柴草的地方;碾溝是當時和尚碾米的地方;河西沿是當時和尚建築水牢的地方;河西塔灣是和尚死後埋葬和建塔的地方。足見超化寺的勢力是多麼強大。
超化寺毀於戰亂的可能性極大,據推測應在五代十國時期或者與南宋同時代的金朝。這個時代中原地區戰爭頻繁,人民流離失所,文化薄弱,歷史斷節較多。經營幾千年,消失一瞬間。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一個細小的因素都可以讓超化寺灰飛煙滅,蕩然無存,而且過去從沒有向現代這樣重視保護古代文化遺產。而如今除了留下的殘垣斷壁之外,還有的就是超化吹歌了,這個存在幾千年的宮廷樂曲,傳到超化寺,又傳給超化的歷代村民,現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歷代祖師

凈土之教,以彌陀三經為聖言量。正法時代,馬鳴中興大乘,贊為方便之殊;龍樹解釋華嚴,揭示易行之道;天親迴向菩提,論述願生之偈;此三大士,皆在天竺弘揚凈土者也。逮及像法,教流東土,自漢及晉,諸宗未啟;而廬山遠公,結一百二十三人為蓮社。凈土一宗(又名蓮宗),特開中國各宗之首。自後魏神鸞,修西方之觀;唐道綽,專凈土之業,而凈化大行。至善導大師,提倡專修,而念佛法門,遂以普及;道風所屆,遠達扶桑,致尊為彌陀化身。同代承遠、法照、少康三大師,咸有異征,殆皆西方菩薩,來化此土者歟。自宋以來,如永明以禪而歸凈,昭慶以律而歸凈,雲棲、靈峰諸師,教宗賢台而歸凈。總之,無論系何宗教,莫不以凈土法門,為自利利他之宗要。凈宗源流,大略如此。

歷史價值

超化寺的更重要的價值在於被認為是凈土宗的“祖庭”。曇鸞卻在超化寺擔任維那,即當時超化寺的管理者之一。說明他在此開拓中國凈土宗,超化寺自是”凈土祖庭“。多數佛教法師學者指出:超化寺正是曇鸞在此創研凈土宗的發祥地之一,是佛教界的一個重大發現。從這個意義上講,超化寺和法門寺一樣,藏有佛骨舍利;又和少林寺一樣,是中國佛教支流的祖庭。由此可以看出,超化寺的價值何等重要,一言以蔽之:超化寺等於法門寺加少林寺。
超化塔
超化塔
超化寺塔位於超化鎮超化村,該塔又名曰“舍利塔”,位於超化下寺西南坡。建於唐開元二年(714年),為13級方形磚塔,高30餘米。塔基南北長7米,東西寬7.1米。壁厚2.1米。磚長40厘米、寬17厘米,質地堅硬細膩,經千餘年風雨侵蝕仍堅實完好。可惜於1969年11月被拆除。該塔拆除時,塔基出土文物甚多,有漢白玉舍利函1個,內裝舍利盒2個(1銀1瓷),內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蓋上有銘文紀年,現存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齊武平二年(571年)造像碑頭、唐碑各1通,北朝至唐代石刻殘佛百餘尊,後唐碑失蹤,大批殘佛原地窖藏保護,齊碑與部分殘佛現藏新密市博物館。
超化塔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僅存塔基,二千零四年重建。

價值意義


2006年11月份,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已上報國家文化部,納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庫。
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
2013年2月,“超化吹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超化吹歌是全國現存極少的的傳統吹歌,被譽為中國民族樂器活化石的古老音樂,所用樂器管子、十八笛星均系祖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內容形式極其特別,曲目極多,保留極為完整,是中國吹歌鼎盛文化的代表。在演奏過程中以組曲形式任意反覆,在全國罕有。超化吹歌對研究超化、新密、河南,乃至中國的古今文化,都有突出貢獻。更對研究中國古代宮廷音樂提供很大參考價值。

超化古寺恢復道場

當今社會,政通人和,國泰民安,中央政府大力落實宗教政策。省宗教局已批准超化古寺恢復道場,並劃撥土地三百餘畝,欲重現凈祖土庭昔日雄風。寺院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禮請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皖公上人駐錫此地,恢復寺院。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建的寺院將為廣大佛教信眾提供一個理想的宗教場所,成為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一方凈土。
“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密縣城,真可誇,琉璃迎壁玉石塔。”
這首至今仍迴響在新密大地上的千年童謠,“記憶”的是新密人的驕傲。而童謠中詠唱的新密人的“第一驕傲”,就是位居該市超化鎮超化村超化寺的超化塔。
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超化村超化寺超化塔——這是今日中國對超化塔通信地址的標準陳述;若在歐美國家,超化塔通信地址的標準陳述應是——超化塔超化寺超化村超化鎮新密市河南省。

追溯超化寺

先有超化塔,後有超化寺,而後才有超化村再有超化鎮,“歐美陳述”恰恰映射著“超化地區”漸次發展的歷史進程。所謂“超化”,與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法門寺之“法門”相若,不但佛意盎然——“即佛氏超脫眾品,化育群生之說也。惟其超也,故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惟其化也,故受起於識者,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發者……”(清雍正年間《重修超化寺毗盧殿記》),而且它們都以奉安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而馳名天下。

文化活動


詩篇文獻

法門寺與超化寺舊稱皆為阿育王寺,其塔皆曰阿育王塔——唐代佛家經典著作《法苑珠林》等認為,因其塔是阿育王為奉安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所造,故稱之阿育王塔。也就是說,釋迦牟尼滅度百年後,阿育王將佛祖的真身舍利分作八萬四千份,造塔八萬四千座,中國得十九,其中法門寺阿育王塔位列第五,超化寺阿育王塔位列十五。對此,金代著名學者、曾在鄭州擔任過防禦判官的王庭筠(1151年~1202年)賦詩《舍利塔》以紀以贊。

《舍利塔》

王庭筠
蒼山亭亭如覆盎,佛塔東西屹相向。
林頭初日射重檐,黃金丹砂曄生光。
中華此塔第十五,圖記所傳知不妄。
智慧薰成舍利靈,夜半奇芒時一放。
想見當時阿育王,麾叱神工鞭鬼匠。
雲車瘴海挽炎沙,沙底黃腸三萬丈。
石擬方面篾席,鐵錮瘦中腰鼓樣。
功夫巧密業長久,位置雄尊氣高漲。
地皮浮水膚寸許,早溢與之俱下上。
嵩山龜山夏秋雨,雨潦縱橫歲相盪。
帖然並寺向東去,終劫不敢生波浪。
天龍圍護夜叉守,山寺平安塔無恙。
塔前樹秀老不死,樹下水流多益旺。
再拜初嘗一勺甘,洗我三生煩惱障。
供奉釋迦牟尼遺骨的塔,稱為“舍利塔”;“中華此塔第十五”中的“此塔”,正是新密市的超化塔。

《游超化寺》

作者宋李廌
常笑博望侯,老死窮河源。
河源幾萬里,天派垂崑崙。
支流播九逆,砥柱疏三門。
行穿九地折,怒溢千里奔。
樂彼洧水源,近且具茨根。
寒泉發清池,藻監撓不渾。
引為琉璃陂,碧波媚蘋蘩。
逶迤入王城,順下德可溫。
全此上善性,利用豈無恩。
下有萬艘濟,旁列千夫屯。
持此安且靜,用監暴與昏。
頃年時聞龍,淵室今應存。
秉簡俗何陋,濟輿惠亦煩。
誰知千載後,佛宮枕溪濆。
喬木上參天,綠竹盈短垣。
曾此埒金谷,神龍依只園。
物理自古今,興廢復何言。
聊思鄭國僑,殊勝漢張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