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漢學研究所

中法漢學研究所

法國在中國開設的學術研究機構。1941年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前身為《法文研究月刊》出版委員會。經費主要來自中法庚子賠款餘額。由法國駐京使館聘請漢學家鐸爾孟任所長,使館秘書杜伯秋主管行政。珍珠港事變后,燕京大學停辦,該所乃擴大編製,除原有研究員楊堃(社會學)、曾覺之(法國文學)、傅惜華(俗文學)及法國青年漢學家施來麥、甘茂德外,增聘燕大教授高名凱(語言學)、聶崇歧(歷史學)及原燕大引得編纂處職員多人。

簡介


所址設在東皇城根原中法大學校舍。1945年前,該所設有通檢(引得)組、民族研究組、歷史考古組、翻譯組、《法文研究》組,圖書館,附設法語夜校(由原中法大學教師任教)。抗戰勝利后,原燕京、中法大學教職工回校,杜伯秋調回巴黎,工作一度停頓。1947年該所隸屬巴黎大學,改名“北平漢學研究所”,由巴黎大學中國學院院長戴密微任所長,漢學家韓百詩主管行政,青年漢學家李嘉樂、於儒伯等來華參加工作。經費由法國外交部文化司撥付。1949年後實際上停止工作,

出版物


①通檢叢刊。出版《論衡》、《呂氏春秋》、《風俗通義》、《春秋繁露》、《淮南子》等十餘種通檢。②《漢學》學報。共出三輯(1942、1947、1948)。③展覽會目錄三種:民間新年神像(1942),18~19世紀之法國漢學(1943),明代版畫書籍(1944)。④圖書館館刊。⑤《法文研究》。自1933~1945年共出三十六期。⑥《藝文萃譯》(1945)。在通檢編纂、民俗研究及中法學術交流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績。
該所圖書館收藏有中國民俗、方誌、筆記、小說、漢代壁畫拓片等珍貴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