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略

大略

大略,漢語辭彙。

拼音:dà lüè

釋義:1、重大的戰略。2、大概;大要。

相關詞語:雄才大略

漢語詞語


引證詳解

1、重大的戰略。
①《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生 曰:‘吾聞 沛公 慢而易人,多大略。’”
②《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朗多大略。”
③《三國志·荀彧傳》: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④唐李德裕 《幽州紀聖功碑銘序》:“皇帝以 軒后 之威神,漢高 之大略,光武 之雄斷,魏祖 之機權,舍而用之,以定王業。”
⑤宋陳亮 《進札子》:“臣聞治國有大體,謀敵有大略。”
2、大概;大要。
①《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趙岐註:“略,要也。”
②宋·蘇軾 《上張安道養生訣論》:“其妙處非言語文字所能形容,然可道其大略。”
③明·袁可立《陳發兵出海之期疏》:“海外諸島之形勢,大略如此。”
④《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虞卿情急,只得將魏齊得罪於秦始末,及自家捐棄相印,相隨投奔之意,大略告訴一番。”
⑤毛澤東 《論持久戰》八一:“然而不管怎樣的戰爭情況和戰爭行動,知其大略,知其要點,是可能的。”

荀子作品


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原文

大略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屏,不欲見內也。
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禮也。《詩》曰:“我出我輿,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弁,禮也。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禮也。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諸侯相見,卿為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聘禮》志曰:“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詩》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時宜,不敬交,不歡欣,雖指,非禮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先王以禮表天下之亂,今廢禮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
舜曰:“維予從欲而治。”故禮之生,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聖也,然而亦所以成聖也。不學不成。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
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存。
親迎之禮:父南鄉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子曰:“諾,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賜予其宮室,猶用慶賞於國家也;忿怒其臣妾,猶用刑罰於萬民也。
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
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經》而順人心者,皆禮也。
禮之大凡: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軍旅,飾威也。
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仁有里,義有門。仁非其里而虛之,非仁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而不知,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故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三者皆通,然後道也。
貨財曰賻,輿馬曰賵,衣服曰襚,玩好曰贈,玉貝曰唅。賻賵所以佐生也。贈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屍,吊生不及悲哀,非禮也。故吉行五十,奔喪百里,賵贈及事,禮之大也。
禮者,政之挽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
天子即位,上卿進曰:“如之何憂之長也!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患則為賊。”授天子一策。中卿進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后則事不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進曰:“敬戒無怠。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知其門。豫哉!豫哉!萬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禹見耕者耦立而式,過十室之邑必下。
殺大蚤,朝大晚,非禮也。治民不以禮,動斯陷矣。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一命齒於鄉;再命齒於族;三命,族人雖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吉事尚尊,喪事尚親。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以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天地生之,聖人成之。
聘,問也。享,獻也。私覿,私見也。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槍槍。
為人臣下者,有諫而訕,有亡而無疾,有怨而無怒。
君於大夫,三問其疾,三臨其喪;於士,一問,一臨。諸侯非問疾弔喪,不之臣之家。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則食矣,不辟粱肉,有酒醴則辭。
寢不逾廟,設衣不逾祭服,禮也。
《易》之《咸》,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
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
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顛蹶陷溺,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
禮之於正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和樂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君子聽律習容而後士。
霜降逆女,冰泮殺內。十日一御。
坐視膝,立視足,應對言語視面。立視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文貌情用,相為內外表裡,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能慮。
禮者,本末相順,終始相應。
禮者,以財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
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易》曰:“復自道,何其咎?”《春秋》賢穆公,以為能變也。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蔽公者謂之昧,隱良者謂之妒,奉妒昧者謂之交譎。交譎之人,妒昧之臣,國之穢孽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王事具矣。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鄉善矣。
天下,國有俊士,世有賢人。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亡人好獨。《詩》曰:“我言維服,勿用為笑。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言博問也。
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異理而相守也。
慶賞刑罰,通類而後應。政教習俗,相順而後行。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舉家不事,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事。父母之喪,三年不事;齊衰大功,三月不事,從諸侯來與新有昏,期不事。
子謂子家駒續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產;子產,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為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為天子大夫。
孟子三見宣王不言事。門人曰:“曷為三遇齊王而不言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
公行子之之燕,遇曾元於途,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輕物,輕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也,而憂其不焚也。利夫秋毫,害靡國家,然且為之,幾為知計哉!”
今夫亡箴者,終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見之也,心之於慮亦然。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言通貨財;有國之君不息牛羊,錯質之臣不息雞豚,冢卿不修幣,大夫不為場園;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樂分施而恥積臧。然故民不困財,貧窶者有所竄其手。
文王誅四,武王誅二,周公卒業,至成、康則案無誅已。
多積財而羞無有,重民任而誅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罰之所以多也。
上好羞則民暗飾矣,上好富則民死利矣。二者治亂之衢也。民語曰:“欲富乎?忍恥矣,傾絕矣,絕故舊矣,與義分背矣。”上好富,則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亂!
湯旱而禱曰:“政不節與?使民疾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與?婦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工賈亦然。
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後知吉。以治伐亂,不待戰而後知克。
齊人慾伐魯,忌卞莊子,不敢過卞。晉人慾伐衛,畏子路,不敢過蒲。
不知而問堯、舜,無有而求天府。曰:先王之道,則堯、舜已;六貳之博,則天府已。
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無留善,無宿問。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君子立志如窮,雖天子三公問,正以是非對。
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雨小,漢故潛。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小人不誠於內而求之於外。
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朝士大夫遇諸途不與言。
不足於行者說過,不足於信者誠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詩》非屢盟,其心一也。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佔。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
曾子曰:“孝子言為可聞,行為可見。言為可聞,所以說遠也;行為可見,所以說近也。近者說則親,遠者說則附。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
曾子行,晏子從於郊。曰:“嬰聞之,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嬰貧無財,請假於君子,贈吾子以言:乘輿之輪,太山之木也,示諸隱栝,三月五月,為幬菜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隱栝不可不謹也,慎之!蘭茞、槀本,漸於蜜醴,一佩易之。正君漸於香酒,可讒而得也。君子之所漸,不可不慎也。”
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謂學問也。和之璧,井裡之厥也,玉人琢之,為天子寶。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
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立,道遠日益矣。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
少不諷,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
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無益而厚受之,竊也。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
子貢問於孔子曰:“賜倦於學矣,願息事君。”孔子曰:“《詩》云:‘溫恭朝夕,執事有恪。’事君難,事君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事親。”孔子曰:“《詩》雲“‘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於妻子。”孔子曰:“《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妻子難,妻子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於朋友。”孔子曰:“《詩》云:‘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朋友難,朋友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耕。”孔子曰:“《詩》云:‘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耕難,耕焉可息哉!”“然則賜無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壙,皋如也,巔如也,鬲如也,此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國風》之好色也,傳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誠可比於金石,其聲可內於宗廟。”《小雅》不以於污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聲有哀焉。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聽治,其教至也。
君子也者而好也,其人也;其人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齎盜糧,借賊兵也。
不自嗛其行者,言濫過。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食則饘粥不足,衣則豎褐不完,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安取此?
子夏家貧,衣若縣鶉。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濕。夫類之相從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觀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言無與小人處也。
藍苴路作,似知而非。懦弱易奪,似仁而非。悍戇好鬥,似勇而非。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故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凡物有乘而來,乘其出者,是其反者也。
流言滅之,貨色遠之。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蚤絕之。
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間。疑則不言,未問則不立。
知者明於事,達於數,不可以不誠事也。故曰:“君子難說,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語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此家言邪學之所以惡儒者也。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門人曰:“泔之傷人,不若奧之。”曾子泣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晚也。
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故塞而避所短,移而從所仕。疏知而不法,察辨而操辟,勇果而亡禮,君子之所憎惡也。
多言而類,聖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無法,而流湎然,雖辯,小人也。
國法禁拾遺,惡民之串以無分得也。有夫分義則容天下而治;無分義則一妻一妾而亂。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已定法度、制禮樂而傳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異於變易牙之和,更師曠之律?無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國不待死。
飲而不食者,蟬也;不飲不食者,浮蝣也。虞舜、孝己孝而親不愛,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顏淵知而窮於世。劫近於暴國而無所辭之,則崇其善,揚其美,言其所長,而不稱其所短也。惟惟而亡者,誹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五伯。

題解

本篇出自荀子的弟子之手,內容龐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論述禮的內容較多。有些內容是在其它各篇中讀不到的,如講述君子如何教育子女等等,這對於全面了解荀子思想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