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水上運輸的結果 展開
- 水上運輸
- 航運
水上運輸
水上運輸
水上運輸是利用船舶、排筏和其它浮運工具,在江、河、湖泊、人工水道以及海洋上運送旅客和貨物的一種運輸方式。它是我國綜合運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正日益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
水上運輸
海洋運輸是各國對外貿易的主要運輸方式,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的報告, 1995年世界貨物海運量達創紀錄的46.5億噸。海運的結構模式是“港口—航線—港口”,通過國際航線和大洋航線聯結世界各地的港口,其所形成的運輸網路,對區域經濟的世界化和世界範圍內的經濟聯繫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世界海運業特點
當今世界海運業具有如下特點:
1.長期以來,世界海運市場一直被少數發達國家和傳統海運大國所壟斷截止1992年,以美國為首的海運國家(包括美國、日本、挪威、希臘、俄羅斯和義大利等國家)仍掌握世界商船噸位的60%以上。但近時,世界航運開始由發達的海運國家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轉移,如中國(包括台灣省)、韓國、新加坡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在大力擴大港口規模,積極建設和發展自己的船隊,努力打破發達國家對國際航運市場的壟斷。
據對世界商船的有關統計,截止至1991年7月,世界共有100總噸以上的商船80030艘,約4.36億總噸,6.84億載重噸。擁有10萬總噸以上商船的國家和地區共87個, 100萬總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45個。位於世界商船隊前十名的國家(地區)依次為賴比瑞亞、巴拿馬、日本、前蘇聯、挪威、希臘、塞普勒斯、美國、中國(包括台灣省)、巴哈馬。上述十國商船隊噸位共達2.75億總噸,佔世界商船隊總噸位的63%。
2.國際航運市場的重心正向亞太地區轉移本世紀初,大西洋獨佔全球海運量的3/4,直到80年代,這一狀況才開始出現較大改變,隨著東亞經濟的崛起,國際航運市場明顯東移。現時,環太平洋地區已控制著世界船隊主要運力的40%,其中東亞港口集裝箱裝運量在1985年時為1617.9萬箱,佔世界的29%,而1994年已增加到5373.3萬箱,佔世界的比重猛增至43%。 1995年,東亞港口集裝箱裝卸量已達6100萬箱,佔世界的比重繼續擴大。現時,位居世界集裝箱裝卸量前五名的港口有四個在亞洲“四小”,它們是香港、新加坡、高雄和釜山(另一個是鹿特丹,居第四位)。
3.方便旗船日趨擴大在方便旗船的構成中,日本、希臘、美國等發達國家擁有噸位占絕對優勢。
據英國勞氏船級社和希臘海運部統計, 1995年註冊1000總噸以上的希臘船為3142艘, 7167萬總噸,居世界首位,其中懸掛希臘國旗者為2165艘, 3172萬總噸,居世界第三位,即移籍海外的希臘船達4000萬總噸。又據美國海運管理局的報告,由於大量船舶移籍海外,到1995年,美國船主擁有的商船中,美國旗船僅剩下1500餘萬噸,致使美國在世界商船國中的位次由1985年的第六位退至1990年的第八位,再退至1995年的第十一位。另據日本運輸部海運局的報告稱, 1971年日元升值以及1973年日本實行浮動匯率制,致使日本旗船大量移籍海外,日本旗船占日本船隊的比例從1969年的86%左右降至1980年的51%,進而再降至1995年的11%。
(二)世界主要航線和港口
按地理環境結構,世界海運分為太平洋航區、大西洋航區、印度洋航區和北冰洋航區。其主要航線和港口分述如下。
1.太平洋航區太平洋位於亞洲、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從白令海峽到南極洲的羅斯冰障,南北長約159oo公里,從巴拿馬至中南半島的克拉地峽,最大寬度約19900公里,面積17968萬平方公里,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49.8%,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東南部通過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與大西洋相通,中美洲的巴拿馬運河是溝通兩洋的便捷通道;太平洋西部通過大洋洲與亞洲之間的海峽與內海以及澳洲與南極洲之間的海域與印度洋相通,東南亞的馬六甲海峽、龍目海峽是溝通兩洋的重要水道。
太平洋是世界重要的海運大洋。隨著東亞的發展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國經濟關係重心轉向太平洋,世界航運中心正從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太平洋主要航線有: (1)北太平洋航線(由遠東北美西岸和北美東岸的航線組成),(2)南太平洋航線(自北美越太平洋至澳、新),(3)遠東—南美西岸航線(自遠東經夏威夷群島南部越赤道進入南太平洋至南美西岸各港),(4)遠東—澳新航線,(5)亞洲東部近海航線(由東北亞至東南亞的航線,此航線向西延伸可至中東波斯灣各港), (6)美洲西岸近海航線。
2.大西洋航區大西洋位於歐洲、非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930O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二大洋,西部通過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印度洋屬海)可進入印度洋,由東南繞好望角亦可進入印度洋。
大西洋航運發達,是世界上海運量最大的洋,主要航線有:(1)北大西洋航線(聯繫北美和歐洲各國的航線,其東經蘇伊士運河接印度洋航線,這裡是世界上船舶周轉量最大的航線,二戰後相對衰落),(2)西歐、北美東岸—加勒比海航線,(3)西歐、北美東岸—好望角東方航線,(4)南美東海岸—好望角東方航線,(5)美洲東海岸航線。
3.印度洋航區印度洋麵積749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洋,由於它介於亞洲、非洲、大洋洲之間,距歐洲也只隔一個地中海,故印度洋在貫通世界東西交通方面佔有重要地位,同時又是中東石油輸出的主要路徑。
本航區主要航線有橫貫印度洋東西的大洋航線和通達波斯灣沿岸產油國的航線。橫貫印度洋東西的航線包括從亞太地區及大洋洲橫越印度洋西行的航線,和從歐洲、非洲橫越印度洋東行的航線,基本上是溝通三大洋的航線,在這組航線上,東端的馬六甲海峽和西端的蘇伊上運河是兩個樞紐地點。波斯灣輸油航線一面是西行(經蘇伊士運河或好望角)至歐洲和美國,一面是東行(經馬六甲海峽或龍目海峽)至亞太地區。
4.北冰洋航區北冰洋大致以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為三洲所環抱,在亞洲與北美洲之間有白令海峽通太平洋,在歐洲與北美洲之間以冰島—法羅海檻和威維亞·湯姆遜海嶺(冰島與英國之間)與大西洋分界,有丹麥海峽及北美洲東北部的史密斯海峽與大西洋相通,面積131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小的洋。
北冰洋系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有聯繫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線,但氣候嚴酷,洋麵大部分常年冰凍,故北冰洋的航運意義不大。當下主要的航線有從摩爾曼斯屯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北冰洋航線和從摩爾曼斯克直達斯瓦爾巴群島、雷克雅未克和倫敦的航線。
(三)海上集裝箱運輸
集裝箱運輸又稱箱運化運輸,是國際貿易貨物運輸最重要的運輸方式。國際標準集裝箱規格為寬8英尺,高8英尺、長則有20英尺、30英尺、40英尺幾種。集裝箱運輸有很多優點,如便於港口作業機械化,從而提高裝卸效率,大大縮短船舶在港時間,加快船舶周轉率,能節省包裝費用,減少貨損,並有利於不同交通線路和運載工具的銜接,開展門到門運輸等。集裝箱運輸興起於本世紀30年代,發達於戰後。海上集裝箱運輸的出現,使集裝箱運輸蓬勃發展。當下,全球有上百個國家和地區進入集裝箱運輸網,有集裝箱港口400多個,泊位1萬多個。另據有關資料, 1995年底,世界集裝箱船隊(3000總噸級以上,載箱量在150TEU及以上者)總計為2092艘,載箱能力為2970萬TEU(標準箱)。同年,全球各港口進出口和中轉的集裝箱總量達14200萬TEU,各主要航線均已實現集裝箱化。
當下,世界主要集裝箱航運地區有遠東、西歐、北美和澳大利亞,這四個地區貨運量大,消費水平高,適於集裝箱運輸的貨源充足,聯結這幾個地區的集裝箱航線便成為全球海上集裝箱航運幹線,它們是:北太平洋航線、北大西洋航線、遠東—歐洲航線(印度洋航線)。
北太平洋航線由遠東—北美太平洋沿岸航線和遠東—北美大西洋沿岸航線組成。本航線除承擔太平洋沿岸附近地區貨物運輸外,還連接北美大西洋沿岸、墨西哥灣沿岸各港及通往美國中西部的內陸聯合運輸,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所聯繫的港口有亞太地區的東京、橫濱、名古屋、神戶、大阪、釜山、仁川、大連、天津、青島、上海、香港、高雄、基隆、新加坡;北美太平洋沿岸的洛杉磯、長灘、奧克蘭(舊金山)、西雅圖、波特蘭和溫哥華;北美東岸(包括墨西哥灣沿岸)的休斯敦、新奧爾良、坦帕、傑克森維爾、諾福克、費城、紐約、波士頓、哈利法克斯、聖約翰等。
北大西洋航線以美國東岸為中心,由北美東岸、五大湖—西北歐、地中海之間的航線組成,開展對西北歐、地中海及澳大利亞地區(經印度洋)的集裝箱運輸。所聯繫的港口在歐洲—端主要有漢堡、鹿特丹、安特衛普、勒阿弗爾、南安普敦等。
遠東—歐洲航線除聯繫遠東和歐洲各港外,還把北美大西洋沿岸、加勒比海地區、地中海、中東、澳新等地連接起來。
除上述三大集裝箱航線外,還有遠東—澳新航線;澳新—北美航線以及歐洲、地中海—西非、南非航線。以上六條集裝箱運輸幹線聯結著世界主要貿易區,構成了世界海上集裝箱運輸網路的骨架,它和分佈於全球各地的集裝箱運輸支線—起構成覆蓋全球的集裝箱運輸網。干支線運輸網由中轉港聯結起來。
利用河流形成的自然優勢,以航運作為發展流域經濟的先導,這在世界範圍內可說是個共同規律。工業革命時期,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無不出現過河運熱。現時,發達國家內河運輸一般都很發達,世界幾條著名的通航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萊茵河、伏爾加河、多瑙河即分別代表了美國、西歐、俄羅斯(歐洲部分)和東歐等國家及地區內河航運所達到的水平。
1.美國內河航運的巨大發展美國是世界上交通運輸業最發達的國家,其中內河運輸在全國運輸結構中雖不佔最大比重,如1992年為15.35%,僅高於國內航空,但其貨運周轉量卻達到了6628億噸公里,居世界之首。從歷史上看,美國交通運輸業的大發展,按運輸方式劃分的順序,是以水運為先。
美國是個河流湖泊眾多的國家,共有26個大小水系,可通航河道總長4.2萬公里,五大湖的湖岸線4296公里,遠洋船舶經由聖勞倫斯深水航道可駛入五大湖,這些都為美國水上運輸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一個多世紀之前,橫跨美國北部邊境的五大湖,通過與南岸各州的許多運河和天然河流聯結成的巨大水運網,就曾經在美國國內交通運輸上起過很大作用。
為了充分利用水運的便利,美國早年便著手修建了大量的運河,從1817年開始修建著名的伊利運河到1909年便共開運河7454公里。伊利運河把伊利湖東端的布法羅與哈德孫河上的奧爾巴尼城連接起來。於是沿湖城市如布法羅、克利夫蘭、底特律、芝加哥等得到迅速發展,而與較老的匹茲堡、辛辛那提和新奧爾良諸城相匹敵。紐約市也因此而高速發展,取代費城成為美國最大的對外港口。此後,美國各州興起了修建運河熱,通過運河再把伊利湖與俄亥俄河連接起來,這樣,從紐約市出發的船舶可直達南部瀕臨墨西哥灣的新奧爾良。在美國大規模修建鐵路的時代(南北戰爭結束后)到來之前,內河與湖泊航運是美國國內進行物資交流的主要運輸方式,尤其是五大湖的水運,對美國早期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美國還通過近一個多世紀,特別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對密西西比河航道的治理,發展了密西西比河的航運事業。經過治理的密西西比河水系,基本上實現了航道統一標準化。眼下密西西比河航運價值極大,整個水系水深2.75米的航道達1萬公里以上,可航水路總長2.5萬公里(水深1.2米),形成了一個以密西西比河為主幹,北接五大湖,並經聖勞倫斯航道通大西洋,南連墨西哥灣,河湖海連成一片的巨大的內河航道系統。80年代初,在美國全國4萬多公里通航河道中,有2.4萬公里河道水深達到了2.75米的標準,並且還在陸續實施浚深航道的新的規劃,從而推動內河航運不斷向前發展。
航道的溝通,輪船的改進,曾使水上運輸成倍增長。後來,在鐵路和公路運輸的激烈競爭下,水運的增長速度才開始放慢,但是在二戰後,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現代化的技術(如大馬力的載駁輪運輸和集裝箱運輸等)不斷適用於河運,提高了運輸效率,增強了競爭能力,使之得以與航空和公路運輸—比高低,水運的絕對量仍在增長。
1950年,美國水運貨物周轉量為2383億噸公里, 1992年增加為6628億噸公里,增長1.78倍,其中密西西比河貨物周轉量自1950年的450億噸公里增加到1992年的3781億噸公里,增加7倍以上,其貨運量在1950年時僅為0.7億噸, 1960年增加到1.3億噸, 1970年達2.5億噸, 1980年達5.6億噸, 30年間翻了3番,已繼續增加到約6.5億噸。五大湖的運量則經久不衰, 1992年貨物周轉量達1226億噸公里。
2.“黃金水道”萊茵河菜茵河是西歐第一大河,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流經法國、德國和荷蘭,在鹿特丹以西注入北海。幹流全長1320公里,流域面積25.2萬平方公里。左岸支流有摩澤爾河。右岸支流有美因河、魯爾河等。萊茵河水量豐沛均勻,上游巴塞爾處平均年流量1028秒公方,河口為2500秒公方。從萊茵費登起可通航,通航里程886公里,對瑞士、德國、法國、荷蘭的航運作用極大。有運河同多瑙河、塞納河、羅訥河、馬恩河、埃姆斯河、威悉河和易北河等相通,貨運量居世界大河前列。
為整治開發萊茵河投入巨大的力量,並取得很高效益的國家,以荷德兩國為著。19世紀60年代前,荷蘭的鹿特丹雖然擁有河海直達河口港的天然優勢,但由於三角洲河床經常改道,使其至北海間30公里的直線航距迂迴繞遠達150公里以上,1866年—1872年,荷蘭花了6年時間鑿穿海岸沙丘,建成從鹿特丹港至荷蘭角長33公里、深15米的新航道,並於1885年加深,使萊茵河有了最便捷的且不易淤積的深水出海通道,從而把地處內陸的沿海腹地更牢固地納入其影響範圍,取得了優於其它北海港口的地位。二戰後,荷蘭又修成阿姆斯特丹—菜茵運河等人工運河,構成了北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南以鹿待丹為中心,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內河航運網,包括天然河流1310公里,人工河道2070公里,密度之高世所罕見。當下荷蘭佔據萊茵河與馬斯河運輸量的53%,擁有一支龐大的內河船隊(約6000艘),每年將2.6億噸左右的貨物運至歐洲各地。無論是貨運量還是貨物周轉量(300多億噸公里)均居世界前列。
德國是萊茵河主要流經國,德國境內河段長867公里,通航里程719公里,德國對萊茵河的治理方針是航運為主,因段制宜,兼顧其它,並將河流整治與流域經濟區的開發緊密結合,溶為一體。從19世紀末到二戰前,德國通過開挖人工航道,把全國所有河流聯結起來,形成覆蓋全國的內河航道網,並且將所有海港、主要工業區和消費中心納入內河航運網之內,實現了干支直達,河海聯運。二戰中,航道網遭受嚴重破壞,近千座橋樑被炸, 3750艘船隻沉沒河底。戰後經過幾年的恢復便開始進入內河運輸的集約化建設時期。國家的分裂及東西方對峙,導致原聯邦德國與前蘇聯及中東歐各國聯繫減弱,原聯邦德國內河航運建設的重點轉向加強以萊茵河為主軸的水運網,隨之,區域經濟聯繫亦由東西方向為主轉變為以南北方向為主的格局。
戰後以來,原聯邦德國內河航道網的建設工程主要包括萊茵河幹流上游和支流摩澤爾河、美因河、內卡河的梯級渠化工程,擴建基爾運河、沿海運河、中德運河、新建易北支運河、美國—多瑙運河等。眼下,德國擁有內河航道600O多公里(包括運河),內河貨船3000多艘,內河貨運量2億多噸,貨物周轉量500多億噸公里,居世界第四位。萊茵河是最重要的通航河流,經過整治的干支流航道,可通行1350噸的歐洲自航駁,幹流科隆以下可通行7000噸級的海輪, 5000噸級的海輪可抵達曼海姆,貨運總量(德國段)達2億噸左右,成為世界上航運價值及利用效率最高的河流之一。
3.伏爾加河伏爾加河為歐洲第一大河,俄羅斯內河航運幹道,源出瓦爾代丘陵,曲折流經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注入裏海,全長3530公里,通航里程3256公里,主要通航支流有卡馬河、奧卡河、維亞特卡河和別拉亞河等,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流域內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工農業生產發達。
十月革命前,伏爾加河是一條完全處於自然狀態下的通航河流,航運意義雖不能說不大,但貨運量很是有限,如據1913年的統計,伏爾加河一卡馬河航區的貨運量僅為2347萬噸。
本世紀30年代以來,蘇聯政府對伏爾加河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開發與治理,主要的工程有莫斯科運河、伏爾加—頓河運河、伏爾加—波羅的海運河,再加白海—波羅的海運河(不屬伏爾加水系),同時疏浚河道,建設河港,形成了一個遍布蘇聯歐洲部分的內河航運網,並且通過伏爾加—波羅的海運河溝通波羅的海,通過北德維納河和白海—波羅的海運河通連白海,通過莫斯科運河抵達莫斯科,通過伏爾加—頓河運河通連亞速海和黑海,從而實現了五海通航。
伏爾加河是俄羅斯歐洲部分統一深水航道網的主幹,這一航道網總長約6600公里,幹線水深達3.6米以上,可通行5000噸級的貨輪和2萬~3萬噸級的船隊,幹線年貨運量可達2億噸以上。採用河海兩用型船舶,可實現河海聯運,無需中轉倒載。由於冬季結冰,航期為7個月~9個月。主要河港有雅羅斯拉夫、下諾夫哥羅德、喀山、古比雪夫、伏爾加格勒等。
4.多瑙河多瑙河是歐洲第二大河,源出德國南部高原的黑林山麓,向東流經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9國,在羅馬尼亞的蘇利納附近注入黑海。幹流全長2850公里,可通航里程2742公里。有可通航支流30多條,較重要者有左岸的蒂薩河、奧爾特河、普魯特河,右岸的德拉瓦河、薩瓦河、摩拉瓦河、伊斯克河等,流域面積81.7萬平方公里。
多瑙河是中歐和東南歐的重要國際航道。由於德國萊茵一美因一多瑙河大航道工程的構築(1992年全線開通),溝通了多瑙河與萊茵河兩大水系,形成了從菜茵河口鹿特丹到多瑙河口蘇利納,斜貫歐洲,跨越11國,連接16國,長達3400公里的歐洲航運大動脈,加強和擴大了東西歐間的聯繫和方便了歐洲內陸國的對外聯繫。除此之外,奧地利及其它沿岸國家也進行了大規模水利建設,如1984年,羅馬尼亞建成了全長64.2公里的多瑙河一黑海運河,使多瑙河全河航運總量曾達8000多萬噸,近時,由於沿岸的東南歐各國經濟體制轉軌,經濟滑坡,以及波黑戰爭等原因,運輸業實際業務量大大下降。
5.長江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幹流在我國中部橫貫東西,全長6300公里,流經10個省級行政區,跨三大經濟地帶,成為西南、華中、華東三大區交通運輸大動脈。長江支流派系繁多,從南北匯入,構成我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內河水運系統,航道里程達7萬餘公里,佔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的70%。建國以來,長江航運事業有了很大發展,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幾十年來,長江航道部門每年對幹流航道進行整治與維護,以保枯水季節航運暢通。對長江的開發與治理,眼下有關方面正本著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原則,全面規劃,統籌安排,為逐步實現干支流梯級渠化,建成統一標準的內河航道網創造條件。80年代中期起,第一部長江水系航運發展規劃逐步付諸實施,規劃實現后,將使千噸級船舶由上海直駛宜賓,全線港口吞吐量將達到7億多噸,各類船舶客位,載重噸都將有較大的增加。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長江水系的客貨運輸量有了很大的增長, 1952年貨運量僅為3600萬噸, 1985年貨運量達到2.69億噸,貨物周轉量761億噸公里, 1990年貨運量達4.71億噸,貨物周轉量達1073.8億噸公里。同年完成旅客運輸2.26億人次,旅客周轉量達109億人公里。
水上運輸具有下列的優點:
1、水運主要利用江、河、湖泊和海洋的"天然航道"來進行。水上航道四通八達,通航能力幾乎不受限制,而且投資省。
2、水上運輸可以利用天然的有利條件,實現大噸位,長距離的運輸。因此,水運的主要特點是運量大,成本低,非常適合於大宗貨物的運輸。
3、是開展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是發展經濟和友好往來的主要交通工具。
1、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與影響大。
即受海洋與河流的地理分佈及其地質、地貌、水文與氣象等條件和因素的明顯制約與影響;
2、對綜合運輸的依賴性較大。
河流與海洋的地理分佈有相當大的局限性,水運航線無法在廣大陸地上任意延伸。
為了加強水上運輸管理,維護運輸秩序,提高運輸效益,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條例》規定,設立水路運輸企業、水路運輸服務企業,以及從事營業性運輸的單位和個人,由交通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和社會運力運量綜合評估情況審查批准。
設立水路運輸企業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具有與經營範圍相適應的運輸船舶;
(2)有較穩定的客源和貨源;
(3)經營旅客運輸的,應當落實客船沿線停靠港(站)點,並具備相應的服務設施;
(4)有經營管理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
(5)有與運輸業務相適應的自有流動資金。
設立水路運輸服務企業,必須具備以上第4項條件,並擁有與水路運輸服務業務相適應的自有流動資金。水路運輸企業以外的單位和個人從事營業性運輸,必須具備以上第l、2、3、5項的條件,並有確定的負責人。
交通主管部門對批准設立的水路運輸企業和其他從事營業性運輸的單位、個人,發給運輸許可證;對批准設立水路運輸服務企業,發給運輸服務許可證。取得運輸許可證和運輸服務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憑證向當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營業登記,經核准領取營業執照后,方可開業。
營業性水路貨物運輸的承運人和託運人,必須按照《合同法》和《水路貨物運輸合同實施細則》的規定,簽訂運輸合同。
違反上述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交通主管部門可以分別以警告、罰款、停業處罰:
(l)未經批准,擅自設立水路運輸企業、水路運輸物資企業的;
(2)未經批准,水路運輸企業以外的單位和個人擅自從事營業性運輸的;
(3)哄抬運價或者超出規定的收費標準收取服務費用的;
(4)不使用規定的運輸票據進行營業性運輸的;
(5)按規定繳納規費和運輸管理費的;
(6)壟斷貨源,強行代辦服務的;
(7)擾亂水路運輸秩序,不服從管理的。
違反上述規定應當受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處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責任者的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