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瀾閣

杭州文瀾閣

杭州文瀾閣,位於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25號,即孤山南麓今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外為垂花門,門內為大廳,廳後為大池,池中一峰獨聳,名‘仙人峰’。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園林布局的主要特點是順應地勢的高下,適當點綴亭榭、曲廊、水池、疊石之類的建築物,並藉助小橋,使之互相貫通。東南側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題詩,背面刻頒發《四庫全書》上諭。

簡介


杭州文瀾閣,位於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25號,即孤山南麓今浙江省博物館內。
文瀾閣是將杭州聖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建成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項工費均由浙江商人捐辦。據時人記載:“閣在孤山之陽(南麓),左為白堤,右為西泠橋,地勢高敞,攬西湖全勝。外為垂花門,門內為大廳,廳後為大池,池中一峰獨聳,名‘仙人峰’。東為御碑亭,西為游廊,中為文瀾閣”。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瀾閣焚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始重建,並把散失、殘缺的書籍收集、補抄起來;辛亥革命后又幾經補抄,文瀾閣的《四庫全書》才恢復舊觀。新中國成立以後,書閣經過多次修繕,面貌一新。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東有月門通太乙分清室和羅漢堂。全部建築和園林布局緊湊雅緻,頗具特色。

建造歷史


杭州文瀾閣
杭州文瀾閣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成。清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現存大部分為清代建築。清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清政府為收藏《四庫全書》而專建的七閣之一。此地原為清康熙行宮。雍正五年改為聖因寺,乾隆十六年,分聖因寺為二,復建行宮。乾隆五十七年擬將聖因寺后之玉蘭堂改建為文瀾閣,因逼近山根,地勢潮濕,不宜藏書,遂將聖因寺旁原藏《古今圖書集成》之藏經閣改建。書閣室內三層,外觀兩層。閣前假山園池,池中植巨石,名仙人峰。閣東有御碑亭,閣西為游廊,四周圍牆環繞,有垂花門可供出入。光緒七年重修,原址築閣三層復其舊觀,增建二宮門、東西角門、左右邊門、待漏房等,並添造假山一座,上有月台、趣亭。閣之東另築屋三楹,名太乙分青室,四周築圍牆。太乙分青室前有羅漢堂,原為聖因寺建築,移址於此。一併納入古建築保護範圍之內。總面積1710平方米。

布局特點


新中國成立以後,書閣經過多次修繕,面貌一新。園內亭廊、池橋、假山疊石互為憑藉,貫通一起。主體建築仿寧波天一閣,是重檐歇山式建築,共兩層,中間有一夾層,實際上是三層樓房。步入門廳,迎面是一座假山,堆砌成獅象群,山下有洞,穿過山洞是一座平廳,廳後方池中有奇石獨立,名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疊石中的精品。東南側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題詩,背面刻頒發《四庫全書》上諭。東側亦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清光緒帝題“文瀾閣”三字。平廳前有假山一座,上建亭台,中開洞壑,玲瓏奇巧。方池后正中為文瀾閣,西有曲廊,東有月門通太乙分清室和羅漢堂。全部建築和園林布局緊湊雅緻,頗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