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王道口村的結果 展開

王道口村

河南省滑縣四間房鄉王道口村

王道口村 位於四間房鄉政府東南6.5公里古金堤之上,東接陳庄村,西鄰史寨村、花堤口,北為潘張村、趙拐村,南越金堤與趙營鄉大王莊村接壤。

建制沿革


相傳在唐宋時,因該村地處黃河一渡口,且當時村中居民以王姓居多,故取名“王道口”;元朝末年,中原戰禍連連,災荒不斷,地廣人稀,當時王道口村已絕人跡;大明洪武正德年間,安、張、於、陳、韓等姓的先人相繼從山西洪洞遷入此地,因土質淤沙適中,較別處沙丘地肥沃得多,所以人口居住相對集中,村子在當時來說已是大村,且緊傍金堤,沿堤道路交通相對便利,故村中商貿一度繁榮,人們就給該村改名叫“興隆集”。
后因明朝經濟發展,農業恢復較快,就在北鄰村潘張、趙拐重新打通了大馬路,為當時的官方東西大道,於是開元寺(南靠潘張村、西依趙拐村)外的十字道旁就成了個大集(目前此集西移300米為趙拐集),該村的集市逐漸消散,人們又記起該村原名“王道口”,所以村名復稱“王道口”,沿用至今。

行政區劃


西漢時置白馬縣,隸屬東郡,明洪武年間,白馬縣廢,併入滑州。七年(1374年)降州為縣,該村屬仁壽鄉潘張里。清宣統元年(1909年),滑縣改為6鄉16區,該村屬廣通區。1946年7月,中共在彰德府(今新鄉市)成立平原省,冀魯豫邊區黨委建高陵縣,該村划入高陵縣五區管轄,區政府設在內黃縣魏庄村;1952年本村復歸滑縣管轄,為白道口二區南召集鄉。1958年合鄉並區后歸為四間房鄉管轄至今。

人口民族


王道口村人口1692人。姓氏以安、張、於、陳、韓五大姓氏為主,另有李、趙、董、魏、武、段、崔、耿、秦、高、王等姓,全村均為漢族。

經濟概況


解放前,本村居民多以耕地為生,富人收租,窮人租種,另有少數手工業者,僅為維持生活而已。目前村內耕地3190餘畝,年種植小麥3050畝、玉米3000畝,蔬菜大棚4座,果園50畝,另種植少量其他雜糧和尖椒。建有養雞、養羊、養豬等養殖場5個。其中,雞年出欄3000隻左右;羊年出欄約260隻,豬年出欄約310頭。全村長期外出務工人員約有410人左右,在白道口、四間房以及沿路經商的8人,創辦有傢具生產加工、銷售等個體企業3個,年產值90多萬元,2015年人均純收入4870元,在四間房鄉屬中等水平。

歷史文化


春節:穿新衣、吃餃子、殺豬羊、貼春聯、掛花燈、串親友敬老人。元宵節:吃餃子、吃元宵、拉柴(拉財)。清明節掃墓。農曆三月初三:有“三月三放風箏”的傳統習俗,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放飛風箏,享受春天。端午節:吃油茶、吃粽子重陽節:做涼粉、給老人送被子等。中秋節:買月餅、水果,串親戚、婦女祭拜月亮等。婚慶:男方娶,女方送,奉行典禮儀式。殯葬:家族內不出五服門人和親戚朋友舉行送殯儀式。
農曆六月初八日為王道口村古廟會。

風景名勝


古金堤為秦始皇時期修築,縣委國家保護古迹,前年已開始綠化並修了水泥路面,可暢通觀光。
村西頭長有一棵古槐樹,原有石碑記載,碑刻在文革中被毀,相傳此樹為隋末唐初栽種,中間雖休眠過數次,然至今除少許枯枝外,仍枝繁葉茂,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