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社會主義
傳統社會主義
我國的社會主義應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劃分為中國傳統社會主義和中國現代社會主義兩個階段。其中1978年之前的社會階段被稱為傳統社會主義。
傳統社會主義
2.傳統社會主義階段追求“環球同此涼熱”。
3.傳統社會主義階段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和“黨的一元化領導”。
4.傳統社會主義階段主張對中國古代文化和外國文化採取批判繼承和批判吸收的態度,實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創造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倡導“大公無私”、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集體的思想道德和社會風尚。
5.在傳統社會主義階段和現代社會主義階段,我國都同樣地堅持獨立自主的國防和外交政策,堅決地、毫不含糊地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與安全。
6.傳統社會主義階段黨和國家以政治為中心,以階級鬥爭為綱。強調“政治是統帥,是靈魂,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
7. 傳統社會主義階段,黨內政治以路線鬥爭為主線,路線鬥爭被視為階級鬥爭在黨內的反映,從建黨開始到1971年林彪九一三事件結束,以每過幾年就會發生一次為規律,共經歷了11次,每次錯誤路線的代表人物都被批判、打倒,甚至慘死。
8. 傳統社會主義階段,國家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或曰指令經濟體制,對內割私有經濟的尾巴,對外開的至多可以算是一條門縫,民眾生活水平低下,國家綜合國力受限。
傳統社會主義階段,在思想理念上,大部分時間不是把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個完整科學的體系和集體智慧的結晶來看待,而是把毛主席個人當做“神”,在一切問題上都是毛主席說了算,別的領導人即使持有不同意見,也只有服從、檢討、受批判和被打倒的份兒,最後十來年更是“毛主席的話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
傳統社會主義階段,知識分子基本上都被視為小資產階級或者資產階級的附庸,長期作為受“教育”、被“改造”的對象,始終不能與工人、農民取得同等的政治地位,在社會各階層中最多列為“老九”,前面常常還被加上一個“臭”字,10年文革中更是首當其衝成為“革命”的對象。
就軍隊建設而言,在傳統社會主義階段,我們強調的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軍隊”,是“突出政治”,對“人的因素第一”和“人民戰爭”思想的理解上有點形式主義,提倡“全民皆兵”,搞“人海戰術”(曾經家家戶戶挖十分簡陋的所謂“防空洞”),非常注重“民兵”、“民防”的作用。
在祖國統一問題上,我們在傳統社會主義階段的口號是“解放”台灣。國際關係方面
在國際關係方面,我們在傳統社會主義階段的大部分時間裡是團結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和各國的人民群眾,反帝、反修、反對各國反動派。
傳統社會主義階段,經濟不是主戰場,經濟體制沒有大的變化,經濟犯罪的機會相對較少,並且從毛主席警惕“糖衣炮彈”的反覆警告,到三反五反、對劉青山、張子善的極刑處置、四清運動、社教運動、文革中的興無滅資、鬥私批修,在政治上、輿論上、處罰力度上一直對貪污腐敗、經濟犯罪和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保持高壓事態,因而貪腐現象、經濟犯罪總的來說數量相對較少、性質相對較輕、案值相對較低、涉案官員的級別最高僅達地委書記、專員一級,同時黃、賭、毒的營生已基本禁絕。
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誕生,結束了“桃花源”、《大同書》、“烏托邦”、《太陽城》那種理想社會的夢幻。十月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由理想變成現實。然而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之日起,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就成了世界範圍內一個最大最現實的歷史性新課題。
在冷戰和對抗中誕生了蘇聯模式。列寧過早謝世。在對付貧困、飢餓、內外部敵人的聯合進攻,同那些認為落後的俄國不能建設社會主義的傾向作鬥爭,斯大林創造了蘇聯模式。這一模式以高度的計劃經濟、單一的經濟形式以及政治、思想、文化的封閉為基本特徵。這一模式一方面也由於社會主義初創時期,它的建設者和領導者對它的幼稚的簡單化的理解。這種簡單化的理解,就實踐根源來說,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要經歷一個實踐的過程;就理論根源來說,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關於社會主義,只勾畫了原則的簡單的藍圖,沒有也不可能開出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具體而周到的處方。儘管馬恩一再聲明,不要把他們的學說當教條,可事實上,早期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領導者,幾乎無例外地把馬恩經典中的社會主義,當成了社會主義的唯一模式,不僅當成指導的理論,而且當成實施和操作的準則。馬恩沒有闡明,包括斯大林、毛澤東等社會主義早期領導者也沒有認識到,實現經典中那種憧憬式的美好社會,這要經歷一個由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漸進過程。而且這個過程的初級階段,他們雖然朦朧感到不可能與資本主義完全割裂,可在他們指導過程中,不僅割裂了,而且錯把目標當起點,錯把結果當過程。操作上急於求成和簡單化,企圖“跑步跨入共產主義”。而且這種跨入,主要的不是從發展生產力著手,以為靠生產關係方面的革命(窮過渡)就能實現。
我國在“左”的路線下形成“繼續革命”模式。這是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模式。它以“一大二公”為基本特徵,高度的計劃經濟,單一的經濟形式,封閉的國度,是在同樣的世界格局和大致相同的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解基礎上,使這一模式與蘇聯模式基本一致。但在後來中蘇對抗,中共內部關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存在著路線分歧的情況下,毛澤東錯誤地估計了階級鬥爭形勢,提出了以反修防變為主要目標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國際兩極對抗,中蘇兩黨對抗,發展到黨內兩種思想路線的對抗。“繼續革命”模式以階級鬥爭為綱,以一個接一個的“運動”作為建設的推動力,最後導致“文化大革命”。
無論蘇聯模式,還是我國的“繼續革命模式”可統稱為社會主義的傳統模式,都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都是關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探索。在農業合作化,在對資產階級改造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捍衛社會主義革命成果,醫治戰爭創傷,解決吃飯以及遏制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等方面,創造了不朽的業績,有著重大的影響。但就其整體尤其是結果來說,在解決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課題上,探索是不成功的。應鄭重指出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寧早在1921年就認識到,由於經濟落後,戰爭破壞,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要發展商品生產和貨幣經濟,其後列寧從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成功中得到啟示:“現在我們有理由說……單是合作社的發展就等於社會主義的發展,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種根本的改變表現在工作“重心”的轉變,從過去的“政治鬥爭、革命、奪取政權等方面”轉到“和平組織‘文化’工作上面”,其實就是經濟建設上面去了。他高興地肯定“這種合作社有多麼重大的意義”,“這是過去許許多多社會主義者解決不了的難題。”由此列寧開創了從經驗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研究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思路。他構想了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要經歷合作社等中間環節,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要建立包括商品生產、租讓制、貿易自由在內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科學思想。毛澤東後來注意到“列寧還有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學說”,可惜由於其後的冷戰和對抗的時代潮流,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蘇聯模式、“繼續革命模式”之所以不成功,最本質的原因在於世界潮流的深刻變化,這種深刻變化導致傳統社會主義走向終結。作為社會形態,一種社會潮流,一種社會模式,資本主義是這樣,社會主義也是這樣。一個時代潮流的結束必然導致作為這一時代潮流產物的社會模式的終結。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勢力的較量,以武力對抗為主要形式的第一大回合,以帝國主義的失敗而告終;以思想文化滲透、經濟競爭為主要形式、被稱之為“和平演變”的第二大回合,社會主義遭受了重大挫折。值得深思的是,同樣處於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為什麼兩大回合,會有截然相反的結果?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世界潮流和平與發展代替了冷戰與對抗。如果說,冷戰和對抗,容易使處於相對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高度集中統一的體制下,發揮自己的優勢,取得對資本主義的勝利;那末,在和平與發展的新形勢下,和平演變、經濟競爭,則容易暴露社會主義傳統模式的弊端,而基本解決溫飽的人們,物質與精神要求多樣化的客觀趨勢,使時間成為傳統社會主義的嚴峻考驗。時間使人們從起初由社會主義對舊制度的勝利,而建立起的對社會主義的熱忱中冷靜下來;經濟競爭使人們面對許多實際問題,不得不開始思考處於和平與發展新形勢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諸多基本問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20世紀中期,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以新技術革命為中心內容的“第三次浪潮”,給冷戰和對抗的世界格局帶來了深刻的影響。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由於長期尋找“黑色星期一”以來沒完沒了的經濟危機的對策,有了抓住這一技術革命浪潮的思想準備,加上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有迎接這一浪潮充分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他們及時抓住了這一歷史性機遇,首先在戰略上,由對社會主義的進攻戰略轉為防禦戰略,致力於國內發展經濟。其次注意總結第一大回合失敗的教訓,開始借鑒社會主義成功經驗,使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第二個飛速發展的時期。而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第三次浪潮來臨時,卻處於大致相反的情況下:缺乏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思想準備,也由於經濟和技術還處於相對落後的發展階段,技術革命的要求還不迫切。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失誤,當時蘇聯正起勁地推行勃涅日列夫主義,在與資本主義的對抗中,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先後出兵布拉格、阿富汗;我們中國正處於“文革”的動亂中,中蘇對抗又愈演愈烈。客觀上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又面臨領導集團的更迭,都沒能及時把工作重心轉入國內經濟建設,致使經濟上與資本主義的差距拉大。再加上新技術革命使世界成為“地球村”,封閉型的國度已成為不現實和不可能。這種經濟上的落後,政治上的失誤,思想、文化上的難以封閉,直接導致東歐演變、蘇聯解體。
1976年,毛澤東等老一輩領導人相繼逝世。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們順利地實現了第一代領導集體到第二代的過渡,及時地把工作重點轉入經濟建設。80年代前期,農村改革的輝煌勝利,結束了我國近20年的徘徊局面。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廣大群眾特別是8億農民得到了實惠,穩定了人心,使我國得以平穩渡過東歐演變、蘇聯解體等一系列巨大衝擊。雖然我國與東歐、蘇聯原來的社會主義,同屬傳統社會主義範疇,在第三次浪潮的衝擊下,走向終結。但由於我們較早地實行改革開放,使我國傳統社會主義的終結方式,與東歐和蘇聯完全不同。
傳統社會主義社會,不同於任何其它社會,它是一個獨立的特殊的社會形態,因此,必然有其獨立的特殊的階級關係。這些階級,有的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階級,有的是新生的階級。下面就簡單分析一下傳統社會主義社會有哪些階級。
一、新階級
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真的消滅了階級嗎?答案是否定的。隨著傳統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生產關係的逐步建立,這個社會產生了三個新的階級。
首先產生的是特權階級,這是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這個階級的產生不同於其它社會統治階級的產生。奴隸主的生存主要靠奴隸,地主階級產生主要靠土地,資本家階級的產生主要靠資本。而特權階級的產生靠的是特權制度。特權階級靠特種權力統治著傳統社會主義社會。這個特權階級比以往任何統治階級都強大(儘管是表面上的)。
第二階級是勞動階級。無論是舊社會的地主和農民,還是資本家和工人,都在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下從事勞動。所謂工農商學兵都要從事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體勞動者,統構成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被統治階級。
特權階級與勞動階級,是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最基本的,也是對立的階級。
第三個階級是知識階級。知識階級的構成,主要包括中高級知識分子,而不包括一般知識分子。一般知識分子,在數量上占著絕對的優勢,由於他們靠腦力勞動為生,自然屬於勞動階級的一分子。而中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同特權階級聯繫較為密切。這個階級主要控制著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文化、宣傳陣地,通常為特權階級服務,不斷幫助特權階級欺騙勞動階級。當然知識階級除了有高於勞動階級、歧視勞動階級的一面外,其經常也受特權階級的壓迫,因而有時也會站在勞動階級一方,反對特權階級。
特權階級、勞動階級、知識階級是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新階級。階級是一定的生產關係的產物,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物,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被廢除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一起滅亡了,這是個常識。當新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確立后,產生的是新的對立階級關係,即特權階級與勞動階級。而左派要爭取的社會主義階級關係是一切權力歸勞動階級,是人民大眾當家作主,防止特權階級專政。特權階級與勞動階級爭奪統治權,這才是社會主義社會階級鬥爭的實質,不懂得這一點,就不懂得社會主義革命的主要對象。
二、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其他階級
地主階級
地主階級從嚴格意義來說,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被徹底消滅了。從經濟基礎領域上看不到地主階級的存在,但在思想領域,地主階級的文化還生存著,表現在對帝王將相,地主、清官的泛濫性傳播,這種泛濫性傳播說明地主階級(即封建主義)的根基依然存在於傳統社會主義社會中。想有朝一日成為新地主,幻想新的土地兼并,靠地租為生的人並沒有死絕,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餘毒每日每時都在毒害著人類。
農民階級
農民階級,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中是大量存在的。特別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初期,經過土地改革,和傳統社會主義後期改革開放后的分田到戶,都在加強農民階級的社會基礎,加強農民階級的力量。儘管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中,經過集體化運動,但作為一個封建社會殘餘的階級,農民階級,是始終存在著。
小資產階級
小資產階級在傳統社會主義不同歷史階級上,是一個日益成長壯大的階級。這個階級的來源主要是農民和城市市民。所謂小資產階級,是還不敢夢想成為資產階級的階級。資產階級的雄厚的社會基礎。小康社會概念和小康生活方式,就其性質來說是小資產階級的理想王國。
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又分為官僚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或者叫原始正宗資產階級。
(1)官僚資產階級
官僚資產階級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中經歷著三個時期,在第一個時期是社會消滅的對象,第二個時期是隱形時期,隱藏在特權階級當中,第三個時期(改革開放后尤為突出)逐漸公開化,即官商。官僚資產階級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是發展最快的資產階級。這和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制度有關。
(2)買辦資產階級
買辦資產階級的主要特徵是賣國,與國際大資產階級相勾結,充當國際大資產階級的走狗。通過不斷的各種低級和高級的買辦行為,存在著、發展著。
買辦資產階級在傳統社會主義初期和官僚資產階級一樣,是打擊的對象。從表面上看,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初期基本上滅亡了。在第二個時期,買辦資產階級隱藏於特權階級當中,偶爾露崢嶸。到傳統社會主義後期,特別在中國改革開放后,買辦資產階級應運而生,逐漸興起和強盛起來。買辦資本的最高目標就是把傳統社會主義變成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3)民族資產階級
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資產階級命運最為不濟。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之前,民族資產階級遭受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的擠壓。生存極為困難,在發生所謂社會主義革命后,又遭到革命性的打擊。在傳統社會主義初期,民族資產階級受過一段保護,但很快成為打擊的重點。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決定其很難和特權階級相勾結,所以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中期,民族資產階級以極低的水平生存著。到傳統社會主義晚期(改革開放后),民族資產階級有了發展的機會並的確發展了,但像歷史上一樣,其依然受著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和特權階級的壓制,不能迅速增長。民族資產階級的命運,往往也代表著整個民族的大眾命運,如果民族資產階級都不能忍受官僚買辦資本壓迫的話,處於底層的整個民族的大眾就更加難以忍受了。
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的殘餘
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中,有時竟非常荒唐。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的殘餘竟然存在著。在傳統社會主義的中期和後期尤為可見。所謂固定工制度、戶口制度,實質上是奴隸制的變種。勞動者無權決定自己的勞動對象,無人身流動自由,實質上就有奴隸味道,而掌握戶口等工作調動大權的特權階級,行使的是奴隸主的職能。至於到了傳統社會主義社會晚期,有許多所謂民營企業家,沒收工人的身份證,用暴力強迫工人勞動,勞動者失去人身自由,這不是奴隸主和奴隸的新生是什麼?當然奴隸制殘留的階級現象是有少量的,但我認為還是提一下為好。
工人階級
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工人階級,在初級和晚期,其興衰和各種資產階級的命運相聯繫。各種資產階級興盛,工人階級自然就興盛,資產階級的衰落和滅亡工人階級將一塊衰落和滅亡。在傳統社會主義中期,工人階級成為勞動階級,擺脫了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但在某種程度上又受到了特權階級的壓迫。就工人階級而言,其前途唯有炸毀一切壓迫它剝削它的各種制度。
以上所述特權階級、勞動階級、知識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奴隸主和奴隸階級的殘餘和工人階級,構成了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部階級基礎。
三、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分析
傳統社會主義社會儘管從目前來說基本上壽終正寢了,當對於有志建立未來理想社會的人們來說,分析一下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無疑還是必要的。
(一)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幾大矛盾
A、特權階級與其它所有階級的矛盾
特權社會階級從本質上說,應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新生。
(1)特權階級與工人階級的關係,工人階級的理想,是建立工人階級為主體的階級專政。工人階級要想真正得到解放,除了要粉碎資本主義制度,擺脫資產階級的反動影響,而且不應該有新的主人。工人階級通過鬥爭,擺脫了資本家的鎖鏈,不應該戴上新的鎖鏈。工人階級必須自己掌握國家機器,自己掌握生產資料,自己選擇社會的管理者並儘可能直接管理社會。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特權階級(按毛澤東的說法是官僚者階級,走資派,黨內資產階級)取代了資本家的地位,繼續欺壓工人階級。因此,特權階級同工人階級的矛盾是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基本矛盾。工人階級必須明白,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他的主要敵人是特權階級和特權制度,同其它的矛盾例如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成為次要的矛盾。
(2)特權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
特權階級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不但壓迫工人階級,而且壓迫資產階級。儘管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後期,一部分特權階級正在蛻變為官僚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當然也有的變成民族資產階級),並和民族資產階級階級勾勾搭搭,但就其整個階級而言,他要剝削和壓迫整個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特別是民族資產階級的理想,就是建立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擺脫特權階級的影響。因此,在對待特權階級問題上,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一樣,都同封建特權階級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特殊的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其取代者不是資本主義社會就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
(3)特權階級同農民階級的矛盾
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權階級日益龐大,其生存條件除了壓迫剝削工人階級、資產階級之外,必然也壓迫農民階級。農民階級是一個日趨消滅的階級。農民的解放首先要擺脫幾千年來的小生產特點,其前途要麼向資產階級投降,要麼向工人階級投降,不論走資本主義(農場主)還是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都是規模經營,農民的前途都呈現光明。而特權階級是不給農民階級任何好處的階級,其推行的小農政策令農民永無翻身之日,它同樣是農民階級的死敵。
(4)儘管地主階級可能在未來社會中徹底死亡了,但就其階級利益而言,同特權階級同樣是無任何共同利益。特權階級的滅亡,給地主階級一線希望,儘管這種希望很快變成泡影。
(5)奴隸制的殘餘階級,肯定想擺脫特權階級,天下大亂,可能使奴隸主的亡靈閃現,儘管這種閃現不過是微不足道的瞬間消失的。
(6)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中期,勞動階級已經形成。無論是出身哪個階級,勞動階級必然成為特權階級的死敵。
(7)知識階級。
儘管一部分知識階級樂於寄生在特權階級身上快樂的生活,但特權階級無能力養活整個知識階級。知識分子的大多數,要麼成為資產階級的生力軍,要麼成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的引路人,其他的前途是沒有的。各階級之間的鬥爭,實際上大多都是知識分子精英領導,在某種程度上講是知識分子的內戰。
B、資產階級與其他階級的矛盾
(1)資產階級與特權階級的矛盾
這對矛盾的具體特徵前面已經敘述。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初期和中期,特權階級處在矛盾的主導方面,在後期,資產階級逐漸成為矛盾的主導方面。
(2)資產階級同工人階級的矛盾
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初期,是矛盾的主導方面,資產階級處於守勢。在中期,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矛盾主要表現在政治鬥爭領域,主要矛盾方面互為勝負。在後期,資產階級逐漸成為矛盾主導方面,工人階級已處在群龍無首和無組織狀態。隨著工人階級利益的包辦人共產黨的變質,工人階級逐漸淪為資產階級壓迫剝削的對象。工人階級成為矛盾主要方面的鬥爭將視資本主義社會形成后的情形而定。
(3)資產階級與農民及小資產階級的矛盾
在傳統社會主義初期和中期,資產階級和農民及小資產階級的矛盾並不突出。只是到了後期,資產階級對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和進攻才迅速加強,並不斷的消滅著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階級壓迫和剝削除外)。這一對矛盾,在一般情況下,資產階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4)資產階級同其他階級的矛盾如勞動階級等,從頭到尾佔據著矛盾的主要方面。儘管到未來新社會,勞動階級將成為真正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主要方面。
通過對資產階級與其它階級矛盾的分析,人們看到的是資產階級的主導力量。這充分說明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基礎,天然具備著向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條件。
C、工人階級與其它階級的矛盾
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當中,工人階級的歷史特點決定其和所有其它階級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工人階級只有戰勝特權階級、資產階級和其它各個階級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解放。資本主義的發展最終不斷加強工人階級的力量,使工人階級的事業、社會主義的事業有真正勝利的可能,成為矛盾的主導方面。特權階級和資產階級將被消滅。而農民階級會發生大分化,其中一部分將成為工人階級,極少部分成為資產階級。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將最終消失。工人階級是未來新社會的建立健全的唯一執行人。
D、農民階級與其它階級的矛盾
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農民階級一直左右搖擺。在初期和中期,他是工人階級的同盟軍,在後期又投靠了資產階級。農民階級是日益消亡的階級,在傳統社會主義後期得到加強(分田到戶、聯產承包)只是暫時的。在傳統社會主義社會,農民階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直接的受害往往來自特權階級。
(二)、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階級矛盾
綜上所述,不但看出。特權階級同其它各階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就目前來說埋葬傳統社會主義,已經成了傳統社會主義國家的主要潮流。對於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滅亡,一切反社會主義力量彈冠相慶,這是正常的。資產階級可以宣布說社會主義道路已經滅亡,但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可嘆的是,有許多社會主義者都不能正視這個死亡,看不到傳統社會主義滅亡不是真正社會主義的滅亡,而是假社會主義,修正主義的真正破產。社會主義者更應該彈冠相慶。因為這個死亡廢墟上最終出現的勝利決不會是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勝利和資本主義的滅亡依然是不可避免的。
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決之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真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必然成為未來傳統社會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也是整個世界的主要矛盾。
如把上面主要矛盾說的更明確的話,革命要分兩步走,那就是第一步要消滅特權階級(改革開放后叫權力資本階級),第二步再消滅資產階級階級,因為前者是最反動的階級。
一、講政治不講經濟
六十年代,中蘇論戰,我們稱南斯拉夫是“現代修正主義”,稱赫魯曉夫是“修正主義的老祖宗”,最後轉而批判劉少奇和鄧小平,指責他們搞“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唯生產力論”,推行“修正主義”、“復辟資本主義”。從而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這一以捍衛社會主義旗幟為宗旨的運動,致使中國錯過了十年的發展機遇,成為二十世紀的最大憾事之一。
“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栽資本主義的苗”,這是流行於中國“文革”時期的一句豪言壯語。相似的話語還有,在鐵路,“寧要社會主義的晚點,也不要資本主義的正點”;在廠礦,“寧要社會主義的低速度,也不要資本主義的高速度”。如此這般地興社會主義,滅資本主義,結果怎樣呢?新華社高級記者揚繼繩在其根據20年採訪經歷寫成的《鄧小平時代》一書中寫道:“1978年,全國8億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僅有76元,其中2億農民年平均收入低於50元。”當時農民年平均口糧不到300斤毛糧。還有一個震驚的數字: 1978年,全國有1/3的地區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 1/3的地區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農村是這樣,城鎮呢?僅以住房為例,“建國初期,天津人均住房面積3.8平方米, 1972年下降到3平方米。50年代為工人修建的工棚式臨時住宅一直住到80年代”。1978年,全國人均住房面積只有3.6平方米,比1952年的4.5平方米還低。從1953年到1993年,中國實行了40年票證制度,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無不憑票,憑本本。著名的思想家顧准稱之為“糊口經濟”。
二、講五態不講三態
“五態”,即將社會發展劃分為五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三態”,即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的視角研究社會,我們探討社會主義必須做到二者兼顧。
如果僅從生產關係發展水平來看,資本主義是私有制,社會主義是公有制,就必然會把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對立起來。如果按照生產力發展水平為標準的社會“三形態”來看,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形態下完成的,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資本主義形態下完成的,稱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由此可見,市場經濟是任何社會必經階段,資本主義卻比我們更早地實踐了。這個認識明確了,我們就能從真正意義上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三、講鬥爭不講共處
列寧曾指出:“資本主義是禍害,社會主義是幸福。”德國著名學者彼保斯認為: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都是迄今為止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對資本主義的鬥爭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嘗試中得出來的。”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里,社會主義國家的一些領導人以及負責闡述這些領導人思想的學者們告誡人們:資本主義是萬惡之源。因此,整個20世紀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兩大陣營鬥爭的歷史。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則是兩大陣營鬥爭的典型傑作。期間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延誤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寶貴時間。我們也曾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與人斗其樂無窮。“八億人民不鬥行嗎?”這種鬥爭哲學不斷泛濫,把許多不屬於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加以堅持,又把許多反映人類共同進步和發展的東西當作資本主義加以摒棄。
從西方的工業化在資本主義形態下完成的,逐步走向知識經濟時代,到東方的工業化在社會主義形態下完成,並最終將要走向知識經濟時代來看,我們步履的是同樣“一條道路”,(工業革命、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一同”走向二十一世紀,共同創造全人類的文明。20世紀,人類在經濟上所取得的成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從生物學到網際網路、克隆技術的出現等等,如果“站在今天的水平上進行比較, 1900年簡直就是石器時代。”特別是二十世紀下半期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繁榮,僅僅幾十年的時間、消除了若干個世紀以來的落後狀況,日本便是一個典型例證。
四、講計劃不講市場
過去我們照搬蘇聯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立高度集中的集權體制,忽視市場及其他經濟成分,以至出現象錢廣趕車的《青松嶺》的電影故事。這是令人心酸的一種無知純樸的盲從情感,毫無深沉的理智思考。把市場當作資本主義,把計劃看成是社會主義這種認識,必然導致拚命擴大計劃、市場及價值規律的作用,從而阻礙經濟的發展。致使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受嚴重破壞,從而不可避免地在落後國家的土壤上孳生封建皇權主義的毒菌。
由於曲解了馬克思的計劃經濟是以人民大眾民主管理生產資料為前提的根本要求,於是計劃性就成了領袖人物頭腦中的計劃性,個人專斷的“計劃性”。20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出現“一大二公”的現象,一是認為公有制的出現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一切社會矛盾。二是在實踐中沒能找到公有制促進生產力持續發展的機制和形式。無視社會主義國家還處在初級階段,嚴重偏離科學社會主義的真諦。
五、講關門不講開放
相當長時期,在社會主義指導思想上,高看了共產主義,低估了資本主義,高估了社會主義,忽視了封建主義,從而扭曲和僵化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六七十年代,竟流行“帝國主義走向全面崩潰,社會主義走向全面勝利”的極端說法。
蘇聯在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過早地結束了“新經濟政策”,停止了對西方開放的政策。中國則在反對“洋奴哲學”,片面地把“自力更生”解釋為“萬事不求人”,搞自我封閉,不同程度地把社會主義經濟與世界市場隔裂開來,阻礙了社會主義的發展。社會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社會主義思想不是一個封閉的、凝固不變的思想體系。列寧曾說:“什麼是社會主義,樂於吸收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有三個理論來源,這本身就說明其創始人正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從三大理論成果及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中批判地吸取其合理的思想,並把它凝結成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體系。21世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一同跨入全球化經濟,是世界發展的新趨勢。中國要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必須加入全球經濟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