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峰
杜鵑花目山茶科植物
湖北省谷城縣(古稱筑陽)位於,境內峰環水繞,生態環境十分優良,,也是炎帝神農的主要活動區之一,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唐宋之際,翠峰茶就成為貢茶,自古就與朱棣、歐陽修等帝王文傑結下不解之緣。現代翠峰茶由高山雲海天然的優質鮮葉,結合華中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精湛制茶技術加工而成,產品屬高香翠峰茶,色澤翠綠顯毫,香氣馥郁,滋味鮮爽,含硒量0.125ppm,堪稱名優茶中的極品。
翠峰
翠峰茶自唐宋以來歷以“崇尚自然,追求綠翠,講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稱。
茶史追溯
翠峰
在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禪寺,遇朝廷欽賜袈裟、錫仗時的慶典或祈禱會時,往往會舉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賓客,參加茶宴者均為寺院高僧及當地社會名流。湖北谷城寺的“翠峰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禪林高韻而聞名與世。谷城寺的飲茶之風極盛,長期以來形成了翠峰茶宴的一套固定、講究的儀式:舉辦茶宴時,眾佛門子弟圍坐“茶堂”,依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獻茶、聞香、觀色、嘗味、瀹茶、敘誼。先由往持親自調沏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稱為“沏茶”;然後由寺僧們依次將香茗一一奉獻給赴宴來賓,為“獻茶”;赴宴者接過茶后必先打開茶碗蓋聞香,再舉碗觀賞茶湯色澤,爾後才啟口在“嘖嘖”的讚歎聲中品味。茶過三巡后,即開始評品茶香、茶色,並盛讚主人道德品行,最後才是論佛頌經、談事敘宜。
新中國成立后,有關部門重新研製翠峰茶並獲得成功。1979年翠峰茶在湖北全省名茶評比中榮獲第一名,1985年被評為全國名茶,1988年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1991年獲“中國文化名茶”稱號。
翠峰
茶葉外形細嫩有毫,色澤綠翠,香氣清馥,湯色嫩綠瑩亮,滋味嫩鮮。據《續谷城縣誌》記載:產茶之地,有谷城四壁塢及里塢,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谷城寺僧采穀雨茗,用小缶貯之以饋人,開山祖欽師曾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即今翠峰茶是也。
條索纖細苗秀,芽鋒顯露,色澤翠綠,香氣清幽,滋味鮮醇,湯色嫩綠瑩亮,葉底嫩勻明亮,經飲耐泡。谷城優美的生態環境決定了翠峰茶的優秀品質。
工藝特點
鮮葉在穀雨前後採摘,屬烘青翠峰茶,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通常製作1公斤特級或一級翠峰茶需采6.2萬個左右鮮芽葉。以手工炒制,小鍋殺青,扇風攤涼,輕揉解塊,初烘攤涼,文火烘乾攤涼–低溫烘乾等程序加工製成。
瓷杯品翠峰茶
瓷杯品翠峰茶適於泡飲中高檔翠峰茶,如一、二級炒青翠峰茶、珠茶翠峰茶、烘青翠峰茶、曬青翠峰茶之類,重在適口、品味或解渴。一般先觀察茶葉的色、香、形后,入杯沖泡。可取“中投法”或“下投法”,用95--100℃初開沸水沖泡,蓋上杯蓋,以防香氣散逸,保持水溫,以利茶身開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鐘后開蓋,嗅茶香,嘗茶味,視茶湯濃淡程度,飲至三開即可。這種泡飲法用於客來敬茶和辦公時間飲茶較為方便。杯泡法,茶葉與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cc水泡3克茶為適中。喜濃飲者可略多加茶,喜淡飲者可略少加茶。
玻璃杯品翠峰茶
便於充分欣賞名茶的外形、內質。泡飲之前,先欣賞干翠峰茶的色、香
翠峰
二是泡飲茶條松展的翠峰茶,如用“上投法”,翠峰茶茶葉浮於湯麵不易下沉。可用“中投法”,即在干翠峰茶欣賞以後,取翠峰茶入杯,沖入90℃開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時,稍停二分鐘,待干茶吸水伸展后再沖水至滿,此時翠峰茶茶葉或徘徊飄舞下沉,或游移於沉浮
翠峰
茶壺泡翠峰茶
一般不宜泡飲細嫩名茶葉,因水多,不易降溫,會悶熟茶葉,使茶葉失去清鮮香味。壺泡法適於沖泡中低檔茶葉,這類茶葉中多纖維素,耐沖泡,茶味也濃。泡茶時,先洗凈壺具,取翠峰茶入壺,用100℃初開沸水沖泡至滿,3—5分鐘后即可酌入杯中品飲。飲茶人多時,用壺泡法較好,因不在欣賞茶趣,而在解渴,或飲茶談心,或佐食點心,暢敘茶誼。
客來敬茶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禮節,敬客一般以杯泡法較為隆重。壺泡翠峰茶法,相對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區,為表達敬客心意,還在翠峰茶中放糖調飲,以示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