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之秋
中世紀之秋
《中世紀之秋》又翻譯為《中世紀的衰落》、其副標題是“14、15世紀法蘭西和尼德蘭的生活、思想和藝術形式研究”,也譯為《中世紀的秋天》與《中世紀的秋天:14世紀和15世紀法國與荷蘭的生活、思想與藝術》。《中世紀之秋》自1924年出版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對中世紀後期研究的主要著作,此書致力於對凡·艾兄弟及其時代的真正理解。換言之,(荷蘭)約翰·赫伊津哈盡心於從藝術來考察一種文明結束及另一種文明開始這之間的那段迷人的時期。因此,《中世紀之秋》不僅因其史實廣博著稱,亦因其對該時期藝術、文化與時代生活三著融合方式的獨特感受和理解而聞名。
《中世紀之秋》又翻譯為《中世紀的衰落》、其副標題是“14、15世紀法蘭西和尼德蘭的生活、思想和藝術形式研究”、也譯為《中世紀的秋天》與《中世紀的秋天:14世紀和15世紀法國與荷蘭的生活、思想與藝術》。本書研究的是十四、十五世紀的歷史,研究的是中世紀文明的結束階段。作者正是本著上述觀點,試圖真正理解凡·艾克兄弟及其所處時代,亦即試圖從它與當時時代生活的聯繫中來理解。而現實已經證實,那個時代文明的種種形式中所共有的一點,就是它們均與過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更甚於它們與正孕育的未來的聯繫。因此,那個時代取得的輝煌成就,不單對藝術家用如此,對神學家、詩人、史學家、君王和政治家也是如此,都應被當作是對過去的完善與終結,而非新文化的前奏。
1.本書作者為歐洲文化史尤其是荷蘭文化史的權威,其著作經久不衰,中譯者也為國內著名的文化史、傳播學學者,原作優秀譯本出色,可以說是該書的顯著特點。
2.本書為第一次以全本形式出現的中譯本,收入了原作完整內容,包括參考文獻、索引等,比較之前所出版的節選本內容更豐富也更能表現原作所想表達的精髓。
3.該書研究14世紀和15世紀的歐洲文化史,並以北歐的法國和與荷蘭文化為重點,娓娓道來,視野開闊,文字通俗易懂,卻不乏獨特的學術見地,並配有40餘幅插圖以豐富閱讀。
《中世紀之秋》研究14世紀和15世紀的歐洲文化史,以北歐的法國和與荷蘭文化為重點,描繪歐洲基督教文化在古典文化、人文主義中的自我更新。重點展示騎士精神、宗教生活、愛情與色情、死亡的恐懼、文學與藝術;重中之重是文學與藝術的賞析、比較、評述;亮點有多彩的生活畫卷、璀璨的群星、傳世的作品和死亡的幻象。此書是文化史研究的絕對經典,作者在西方是與布克哈特並列的文藝復興研究領域的大師。但與布克哈特不同,赫伊津哈不認為文藝復興與中世紀之間存在巨大鴻溝,他認為這種轉折在中世紀末已開始醞釀,下一時代的飛躍是可以解釋的。而且赫伊津哈的視野超出了義大利,展示了阿爾卑斯山以北文藝復興的演變和成果,這是對傳統文藝復興研究的一大突破
約翰·赫伊津哈是一位文化史學家,也是一位天才的語言學家。當他還在古典語言學校讀書時,便掌握了阿拉伯語。1891年他入格羅寧根大學,改學文學和梵文,並以一篇論述古我屯度戲劇的論文畢業。1905年他在格羅寧根大學獲歷史教授的職稱,1915年又在萊頓大學獲同樣職稱。極權主義思想的出現激發了他在《明天即將來臨》一書中挺身捍衛西方文學和藝術,而在《遊戲的人》中他又堅持了對先驗價值的信念。1942年,赫伊津哈作為人質被德國佔領軍扣押,隨後被禁閉在一個小村莊里,1945年2月1日,在荷蘭解放前夕,他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就義。本書自1924年出版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對中世紀後期研究的主要著作,此書致力於對凡·艾兄弟及其時代的真正理解。換言之,作者盡心於從藝術來考察一種文明結束及另一種文明開始這之間的那段迷人的時期。因此,本書不僅因其史實廣博著稱,亦因其對該時期藝術、文化與時代生活三著融合方式的獨特感受和理解而聞名。
英文版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暴烈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 悲觀主義與崇高的生活理想
第三章 社會的等級觀念
第四章 騎士制度的觀念
第五章 英勇與愛情的夢想
第六章 騎士團與誓約
第七章 騎士觀念的政治價值和軍事價值
第八章 形式化的愛情
第九章 戀愛的慣常程式
第十章 田園生活的夢想
第十一章 死亡的幻象
第十二章 宗教思想的形象化
第十三章 宗教生活的種種類型
第十四章 宗教感受和宗教想象
第十五章 衰解中的象徵主義
第十六章 現實說義的效用
第十七章 逾越想象力之局限的宗教思想
第十八章 思想形態與實際生活
第十九章 藝術和生活
第二十章 美感
第二十一章 言辭表達和造型表達的比較之一
第二十二章 言辭表達和造型表達的比較之二
第二十三章 新形式的進展
索引
譯後記
荷蘭,一個美麗富饒的西歐低地國家。乳酪、風車、鬱金香和攔海大堤為其名揚宇內的象徵,歷史名城海牙、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訴說著該國的風土人情,大型企業飛利浦、荷蘭殼牌和聯合利華顯示了此地的經濟力量。荷蘭雖然國小民少,然而在文化領域同樣擁有引以為傲的絢麗成就。具有劃時代影響的思想巨擘,如國際法先驅格勞秀斯、人文主義學者伊拉斯謨和哲學家斯賓諾莎是荷蘭人;躋身人類最傑出繪畫大師之列的凡. 高和倫勃朗是荷蘭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漢學家高羅佩和以《寬容》等雋永文字打動世界的威廉. 房龍是荷蘭人……當然,在歷史文化方面,荷蘭也出現了一位堪稱“20 世紀最偉大的文化史學家”的大師——約翰. 赫伊津哈(John Huizinga,1872—1945)。1872年12月7日,赫伊津哈降生於荷蘭北部格羅寧根省一個宗教氛圍濃郁的富足世家。其父是一名事業有成的醫生,並擔任格羅寧根大學的生理學教授。
赫伊津哈自幼受到家庭中強烈的宗教氛圍的影響,在其著述中經常顯示出對宗教在維繫社會所具價值的深刻認識。他生長在19 世紀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的環境中,終身保留了少年時代形成的熱愛自然史的習慣,對“現象(phenomena)”、“形式(forms)”和“事實(facts)”等有一種自然而然的關注。赫伊津哈先後在格羅寧根大學和萊比錫大學研讀荷蘭文學、歷史、比較哲學、東方語言學和神話學等。他擅長繪畫,對詩歌和繪畫藝術更有一種天然感知力。他在格羅寧根和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社團和舉辦畫展,當時尚不出名的梵谷的作品也曾在其展出之列。1897年,赫伊津哈憑藉研究古代印度戲劇的優異論文獲得博士學位,這篇文章最具創見之處,在於探究了古代戲劇所用理論與其蘊含的社會暗喻之間的關係。此後他開始從事教學工作,並且工作成績極為出色。1905年,年僅32歲的赫伊津哈擔任格羅寧根大學歷史學教授——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教職。他在這裡工作到1915年,此後轉到萊頓大學並在那裡服務了整整25年(1915—1940)。
赫伊津哈的出生成長與他成年之後分屬於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1871年,以武力立國的德意志帝國興起,打破了法蘭西一家獨大於歐洲大陸的局面。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從繁榮富裕的天堂墜落到戰火紛起的地獄。荷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赫伊津哈得以在相對安寧的環境中從事教學和研究。但是戰後歐洲的經濟動蕩和納粹德國的興起,令他對時代感到憂心忡忡,不時抨擊各種社會現象,對往昔的美好歲月讚美不已。赫伊津哈沒有逃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和納粹的魔爪。1940年,萊頓大學為了抗議納粹解僱猶太裔教師而關閉。1942年春,赫伊津哈與其他一些著名的荷蘭人士被納粹佔領軍逮捕監禁。不久他因病獲釋,此後始終處於被流放和軟禁的狀態,1945年2月因年老體衰而去世。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疾病纏身,資料匱乏,但仍舊堅持進行思考和研究。儘管有人對赫伊津哈晚年沒有積極投身於反法西斯戰爭頗有微詞,但是他在荷蘭人心目中擁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歐洲和北美同樣聲譽日隆。近年來,赫伊津哈在中國知之者甚少的情況也有了很大改觀,且隨著其傳記《秩序與忠誠——約翰。赫伊津哈評傳》中譯本問世而達到了新的高度。
著述頗豐,後人將其專著、論文和書信等編成九卷本《赫伊津哈全集》。他的主要論著除了《明天即將來臨:我們時代的精神病症的診斷》《17世紀的荷蘭文明》《文化史的任務》《美國人的生活和思想》等外,最有影響者當屬《中世紀的衰落》(也譯為《中世紀之秋》,1919)《伊拉斯謨傳》(1924)和《遊戲的人》(1938)。這些出版於上世紀前半葉的著作,今天並沒有被埋沒於故紙堆中或是蒙塵於圖書館內。在當代書籍汗牛充棟和出版市場整體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其各種語言的新舊版本在坊間廣為流傳,如《遊戲的人》已經陸續有三個中譯本。由於赫伊津哈在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學術界一般把他與維柯、伏爾泰、布克哈特、馬克斯. 韋伯、斯賓格勒、湯因比等人相提並論,視其為文化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位大師。
首先體現在他對研究方法的探索和歷史理論的認識。他積極倡導“文化的歷史(culturalhistory)”,對“主題、象徵、概念、理想、風格和感情”等文化範疇的內容進行研究,並涉及與此相關的儀式和物質文明等。他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均衡論”:“一個社會,當其物質、道德和精神領域的支配力量允許一種比現存狀態更高級、更完善的狀態存在時,當這種存在狀態進而被賦予一種物質和精神價值的和諧均衡的特性時,以及為一種決定該社會各種行為的理想所引導時,那麼這個社會就處於文化狀態中。”這就是他對眾說紛紜的“文化”所下的靈活定義。在1929年出版的《文化史的任務》中,赫伊津哈在“文化史”的題目下研究了法律、哲學和音樂、文學和美術的歷史。他並非簡單地描述人類的“精神生活”,而是使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方法,從社會整體結構來研究文化,借用其他學科的概念和名稱來提出和解決歷史學的問題。赫伊津哈提出的一些觀點,在今天看來極有先見之明。他指出,歷史本身就是文明記錄自身過去的一種智力形式,是一種能夠滿足想象的知識形式,這是歷史與其他任何學科之間的本質差別。他說:“即使最嚴格形式的歷史也應該總是具有可讀性,沒有可讀性的歷史根本不是歷史,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缺少美學形式的歷史研究的樣本而已。”他還說:“一旦數字在我們的社會中佔據至高無上的地位,那就沒有故事可供講述,沒有想象力可供歷史來激發。”歷史著作無論如何嚴謹,終究需要能夠吸引讀者的興趣,否則這樣的歷史研究只能走入自我毀滅的道路。數學是科學之母,但是如果歷史著作中充斥著大量的數字、圖表和公式,同樣會使歷史學的生命之樹失去光彩。赫伊津哈的這些見解完美地展現在《中世紀的衰落》和《遊戲的人》兩部代表作之中。
赫伊津哈的前輩、瑞士藝術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著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以栩栩如生的筆觸描繪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猶如一幅細緻入微的風俗畫。赫伊津哈與布克哈特相似,也是從對美術作品的認識中激發出敏銳的歷史認知感。《中世紀的衰落》初版於1919年,此後陸續被譯成各種文字出版,是中世紀後期研究的重要著作,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並稱為文化史的兩大經典著作。此書肇始於赫伊津哈試圖真正理解凡.艾克兄弟及其同時代人的藝術作品,其副標題“14、15世紀法蘭西和尼德蘭的生活、思想和藝術形式研究”則標明了作者研究的具體內容。赫伊津哈在書中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中世紀末期的“高級”文化,展現了當時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社會心態、宗教生活和藝術創作。他高度重視社會群體的整體心態和精神氣質,開心態史學研究之先河,與弗洛伊德重視個體的精神分析法各有側重,互為補充。
他還把藝術史學家、文藝史學家和社會學家鍾情的材料帶到歷史學研究領域,研究過去和現代的“文化”之間的流變與傳承。《中世紀的衰落》因寫作方法獨特,材料廣收博覽,敘事生動流暢,故而成為長盛不衰的歷史學名作。而《遊戲的人》是赫伊津哈最負盛名的專著,出版之時正值“二戰”爆發的前夜,付梓之後即成為“遊戲研究”的里程碑式的經典。在赫伊津哈之前,古代的赫拉克利特、柏拉圖,近代以來的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等眾多哲學家都涉足過這個主題,但是只有赫伊津哈首次嘗試精確界定“遊戲”的概念,全面分析遊戲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和作用,以及遊戲與歷史研究的互動關係。他界定自己的研究對象時提出:“我們面對的遊戲問題是指作為文化的一種適當功能的遊戲,而非表現在動物或兒童生活中的遊戲,我們是在生物學和心理學停止處起步。”在此基礎上他給出了遊戲的定義:“遊戲是在某一固定時空中進行的自願活動或事業,依照自覺接受並完全遵從的準則,有其自身的目標,並伴以緊張愉悅的感受和‘有別於’‘平常生活’的意識。”《遊戲的人》描述的是早已消亡的古代社會,而且幾乎毫不關注政治和經濟等社會因素。於是,赫伊津哈的批評者經常指責他不是在寫作真正的歷史,至少不是寫得很好。然而在赫伊津哈看來,在人類社會的宗教、藝術、戰爭、法律、經濟活動中都有遊戲這樣的固有成分,並且隨著文明的進步遊戲成分越來越受到壓制。而當社會中的一部分人不遵守遊戲規則的時候,文化也就會遇到滅頂之災。這樣的思路表面看來是唯心主義的,但是歷史的解釋是多元的,至少赫伊津哈給我們指出了另一種理解和認識歷史的思路。赫伊津哈猶如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古代紳士,他精心構造了一座已經毀滅的古代世界的精神堡壘。只要人類的文化還在延續,我們就能夠從他的論著中獲得足夠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