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鏞
張壽鏞
張壽鏞(1875—1945年),字伯頌,號泳霓,別號約園,浙江省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著名愛國教育家、藏書家、文獻學家。為明末著名抗清民族英雄張煌言的後裔。
光緒癸卯(1903)舉人,清末曾任淞滬捐厘總局提調、寧波政法學堂監督、杭州關監督、蘇州知府等職;辛亥革命后歷任浙江、江蘇、湖北、山東財政廳長,後任民國財政部次長、政務次長等職。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時,適任滬海道尹,與租界當局嚴詞相爭,對人民權利多所維護。同年與社會賢達王豐鎬等共同創辦當時由中國人自辦的兩所私立大學之一的上海光華大學,並被選任為校長,以收納脫離美國教會學校聖約翰之五百餘愛國師生,從帝國主義者手中收回教育權,並諄諄以“復興中華,復興光華”極勉後人。
著有《約園雜著》及其續編、《約園演講集》、《史詩初稿》、《經學大綱》、《史學大綱》、《諸子大綱》、《文學大綱》、《約園詩文選輯》、《為光華大學諸生精神談話》、《說文解字部首》、《鄉諺證古》及各類理財政略報告等。1952年其夫人蔡瑛將約園藏書3768種計45410冊全部奉獻給國家,獲中央人民政府頒發的褒獎狀。
民國14年(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聖約翰大學師生550餘人因校長卜舫濟以高壓手段阻撓學生的愛國舉動,憤慨離校,共商自辦學府。張為離校學生善後委員會的工作捐款、捐物,並捐資3000元作為校舍建築費,新校籌備委員會決定成立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推舉張為校長。是年9月光華大學成立,先在霞飛路(今淮海路)租房上課。次年9月,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校舍建成,即遷入上課。
張壽鏞
張在光華還親自授課,其講稿輯成《約園演講集》、《經學大綱》和《史學大綱》等書。他的著述還有《約園雜著》、《詩史初稿》等問世。他好藏書,收羅近10萬冊,就其所藏刊刻《四明叢書》等已廣為流傳。在抗日戰爭中,與鄭振鐸、何炳松等接受政府委託,在上海秘密收購古籍,收到善本4860部、普通本1.1萬餘部,為保存祖國文獻作出了貢獻。
清末,歷任有:
淞滬捐厘總局提調寧波政法學堂監督杭州關監督。
民國后,歷任有:
辛亥后,曾擔任上海貨物稅公所所長,
浙江省財政廳廳長、湖北省財政廳廳長、江蘇省財政廳廳長、山東省財政廳廳長、國民政府財政部次長(1928年)、江蘇滬海道尹。
為北洋政府理財
從辛亥革命到“九·一八事變”(1911-1931年),張壽鏞先後當了十多年的財政官員,為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政府理財,遍嘗官場生涯甘苦辛酸,終於長揖辭官,以辦學、編書為樂。
張壽鏞
從1915年到1918年,他擔任湖北省財政廳長。那時已進入軍閥混戰年代。湖北的財政比浙江更難治理,他以在浙江時的辦法,而且管得更嚴更細。曾做調查土宜、振興物產方案計兩三萬字,當時,湖北督軍是軍閥王占元,為擴充地盤和勢力,掠奪民財,增發官銀局鈔票。張校長不肯附和,就離開湖北。
1920年,張壽鏞由北洋政府派任江蘇省財政廳長。當時,江蘇督軍是李純,因張校長不是他的親信,被擋駕了,后調派為山東省財政廳長。但山東當權者強調魯人治魯,實際上也是變相擋駕,他接任不到十天,就主動辭職離去。
此後,北洋政府數度調他去北京任財政部秘書、總務廳長、庫藏司長以及執政府秘書、上海南北和議秘書等,一度還在北京籌辦勸業銀行。然而張校長均不感興趣,自稱:此數年中,最無足述,流露了他對仕途的厭倦。
刊刻有《四明叢書》,共8集,178種,1000餘卷《詩文初稿》《經學大綱》《諸子大綱》《文學大綱》《約園雜著》著《四明經籍目》《游蜀草》《史詩初稿》《約園演講集》《史學大綱》《兩浙學術考》等。
久居上海,極喜藏書,抗戰初期曾加入“文獻保存同志會”,與何炳松、鄭振鐸、徐鴻寶等人,在上海搶救滄陷區古籍,兩年中收古籍15000餘部。於上海收得陶氏“涉園”、歙縣宋氏“一覽樓”等故家藏書及抄本,積50年之功,得珍本、善本4 860部,普通本11 000多部,總藏書達成16萬卷之巨,庋藏於“約園”諸11個藏書樓中,每室都有其室名:獨步齋、雙修樓、咫進閣、臨流軒、聽雨樓、葆光簃、帶草堂、雞鳴館、尚絅室、燕詒榭、三益廬等。1937年冬編有一善本書目,大部分為明刻本,以藏書的刊刻年代為序,共達735部,抄校本254種。搜集浙江地方文獻刻為《四明叢書》10集,收浙江鄞縣古今先賢人物著作總集205種,搜采之廣,卷帙之繁,為叢書中罕見,多從北京圖書館、天一閣、文瀾閣、嘉業堂等公私藏書中翻抄而來。曾作《述懷》詩:“藏書如不讀,滋味那知長?琳琅廿萬卷,槧刻不尋常”。所作讀書記有《甲申檢書記》,專記善本;《癸未讀書記》記普通之本;《抄本善書跋》記傳抄之本。編《元明刊本編年書目》2卷,按照版本年代先後為序。1949年後,其家人將遺藏4萬多冊圖書,捐獻給北京圖書館,受到文化部褒獎。藏書印有“約園藏書”、“後世子孫所宜永永寶藏”、“泳霓之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