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虛谷
章虛谷
章楠,字虛谷,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他是清乾隆後期、道光年間一位很有學術成就又很有個性的醫家。自幼體弱多病,因病自學醫道。初學十年,不知端倪,後讀吳縣葉天士醫案,深受啟迪。章力攻葉氏醫學,猶如畫龍點睛,由此入門,醫術大進。嘗去江蘇、廣東、河北等地遍訪名醫;復游吳門,求教眾名家,對劉河間、朱丹溪、張景岳、李東垣等醫著,鑽研尤深。自此醫術日精,熔鑄百家,自成一家之言,對溫病之說卓然獨見,一時名震醫壇。章楠注重醫學理論修養,反對以章句曲解醫理,對前人醫典敢於發表己見,大膽診治疑難雜症。其行事磊落,醫德高超,醫術精湛,常評人業不務精,庸醫誤人。
他給人們留下了不同凡響的三部著作:《醫門棒喝》(初集) 、《傷寒論本旨》(《醫門棒喝》二集) 、《靈素節注類編》(《醫門棒喝》三集)。第三集較為少見,前兩集則合刊總名《醫門棒喝》。
章虛谷,名楠,清代浙江會稽縣人。少羸多病,嗜歧黃之學,而尤殫力於仲景之書,參儒釋之理,潛心研究,溯流窮源,凡30餘年。后又遊歷廣東、河北、蘇州等地,遇同業學者,莫不趨訪就正,遂精於術。既明於醫經原旨,則見諸家偏傷流弊之言,冀有以補救。遂著《醫門棒喝》4卷(1825年),包括《六氣陰陽論》、《太極五行》發揮等30餘篇醫論,雜論醫理、診法及內兒各科病證治法,並附醫案。
章虛谷推崇名醫葉天士、薛生白,於溫病之辨證論治頗有發揮。對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張景岳等說,則善於擷取精華,且能提出中肯之評論。尚鑒於《傷寒論》辭簡義深,理法微妙,讀者難以體會,及參考方有執《傷寒論條辨》予以重編,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綱,闡述各經病證,撰《傷寒論本旨》9卷(1835年)。又註釋了《葉天士外感溫熱論》,作為外感溫病治法;註釋《溫熱條辨》(舊題薛雪撰),作為暑病的治法,以補《傷寒論》之不足。另有《醫門棒喝》、《傷寒論本旨》兩書之合刊本,總名曰《醫門棒喝》(以醫論,即《醫門棒喝》為初集,《傷寒論本旨》為二集,故《傷寒論本旨》又有“《醫門棒喝》二集”之稱)。
《醫門棒喝》初集是一部醫論性質的著作,包括雜證醫理、診法及內、兒各科病症治法,並附醫案。初集中有彼多醫論影響極大,如張仲景是辨證論治的創導者和實踐者,但明確提出“辨證論治”一詞的第一人是章虛谷。“可知景岳先生不明六氣變化之理,辨證論治豈能善哉?”(《初集·卷二·論景岳書》)。《內經》奠定了中醫體質學說的基礎,但集中醫體質學說大成的第一人也是章虛谷。他明確提出:“以人體質不一,受邪雖同而病變不同”(《初集·卷一·條例》),並首次將人分為陽旺陰虛之質、陰陽俱盛之質、陰盛陽虛之質、陰陽兩弱之質四種類型。
在初集中章虛谷還對醫門中的大家之論進行分析,評其利弊。如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而明代的張景岳則說“陽常不足,陰常有餘”,後學者不知所從,而丹溪、景岳皆為醫學大家,均擁有大批追隨者。章虛谷指出二人不過發明一節經義,而非全經之理。“蓋氣化流行變遷靡定,人生稟質南北不同,景岳與河間、丹溪相去各百數年,其時氣化,其地風土或各不同,不可相非也。又如張子和所治多藜藿中人,故其議論以汗吐下為妙法。薛立齋為太醫,所治多膏粱中人,故其方案多和平溫補,以緩治見功。可知各由其閱歷不同而論治遂異,其餘諸家亦各抒己見以之言,難免顧此失彼之弊”(《醫門棒喝》自序)。其分析評點,言之有理,取名《醫門棒喝》名符其實。《醫門棒喝》初、二、三集,不但全面反映了章虛谷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經驗,也記載了其學醫、從醫的許多信息。
《輔政堂》醫學藏書收藏的章虛谷《醫門棒喝》初集、二集為清宣統元年蠡城三友益齋精校石印發行本,均由清代名醫王孟英先生評點,是難得的醫書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