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

聞一多著的詩歌

《祈禱》是一首由聞一多所寫的詩歌。全詩表現了聞一多在呼喚民族文化復興之際的沉痛的現實感受,熱情地歌頌了民族輝煌的歷史與人文精神。

作品原文


祈禱
聞一多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
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
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
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嘩!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
誰的心裡有堯舜的心,
誰的血是荊軻聶政的血,
誰是神農黃帝的遺孽。
告訴我那智慧來得神奇,
說是河馬獻來的饋禮;
還告訴我這歌聲的節奏,
原是九苞鳳凰的傳授。
請告訴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嶽的莊嚴?又告訴我
泰山的石霤還滴著忍耐,
大江黃河又流著和諧?
再告訴我,那一滴清淚
是孔子弔唁死麟的傷悲?
那狂笑也得告訴我才好,——
莊周,淳于髡kun1,東方朔的笑。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
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
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
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嘩!

譯文註釋


詞句註釋

1.荊軻:戰國末年衛國人,公元前227年刺殺秦王未遂后被殺。聶政:戰國時韓國人,以任俠著稱,公元前397年刺死韓相俠累,繼而自殺。
2.河馬獻來的饋禮: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出於黃河,背負“河圖”;有神龜出於洛水,背負“洛書”。《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3.九苞鳳凰:即鳳凰。古有“鳳有六象九苞”的說法。“六象”是就外形而言的,“九苞”則是就內在而言的。
4.石霤(liù):滴下的水。《漢書·枚乘傳》:“泰山之商穿石。”
5.孔子弔唁死麟:據史書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哀公郊外狩獵,武士捕獲一怪獸不認識,回來后請孔子觀察,孔子視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淚濕袍,嘆曰:“吾道窮矣!”因為麟在古時被視為瑞祥之兆,孔子有感於仁獸被捕而嘆天下大道不行,因此傷悲。
6.淳于髡(kūn):戰國時齊國稷下人,以博學、滑稽、善辯著稱。
7.東方朔:西漢辭賦家。

創作背景


1927年的中國社會處於大動亂、大分化、大改組的時期,詩人的思想陷於矛盾之中:“國家主義”能否興邦治國?目睹國民黨反動勢力憑藉武力,奪取政權,大革命遭受失敗,聞一多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詩人,雖看不清國家的前途、革命的道路,但他對新軍閥篡權的現實社會,卻保持著清醒的認識,認為“那不是我的中華”,寫下了這首滿懷深情的愛國主義詩篇。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祈禱》首先是一首滿懷深情的愛國主義詩篇,詩的中心意義就是激賞中華民族的偉大、中華文化的悠久與燦爛。詩人曆數了中國歷史上無數的仁人志士、英雄豪傑、智慧賢達,表達了一種對中華文明的熾熱的情感。
同時,詩歌也流露出作者在呼喚民族文化復興之際的沉痛的現實感受。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中國文化又始終處於西方社會、西方文化的威懾之中,在這樣一個大的文化思潮的背景下,聞一多在熱烈地讚頌中國文化的同時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現實主義意識。他分明意識到,中國古老的文化畢竟老得僵硬了,所有的輝煌都成為遙遠的歷史,不再可能復活,但他堅持弘揚民族文化、抵禦外來侵略。詩人難以掩飾他由此而產生的迷惘和痛苦。詩歌自始至終響徹著這樣的話:“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它那鮮明的情感色彩與它在意義上的蹊蹺費解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效果。但是,聞一多偏偏要這樣頑固地追問,可見,他所謂的“中國人”並不是一般的“國籍”概念,而是他心目中的能夠稱得上黃帝後裔的俊傑。“中國人”就是如痴如醉地熱愛民族文化、捍衛中華傳統的人,而他所觀察到的“同胞”卻太怯弱太卑下了,他們完全沒有能力肩負起複興中國的重任。
全詩還表現了聞一多在迷惘悲觀中執著追求、苦苦尋覓的探索精神。詩歌幾乎全是由祈使句與疑問句組成,生動地傳達出了詩人努力擺脫疑惑、反抗絕望的掙扎過程。“祈禱”原是宗教術語,是凡人向上蒼祈求,表達心愿。“祈禱”是人生痛苦之使然,“祈禱”是對人間力量絕望的結果;但“祈禱”終究還是有所希望,特別是渴望那種來自於冥冥之中的超自然威力的降臨,從這沒有希望的世界重新製造出希望來。這或許就代表了聞一多那無可奈何的掙扎。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何其芳:聞一多先生又有這樣一節詩:“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誰的心裡有堯舜的心/誰的血是荊軻聶政的血,/誰是神農黃帝的遺孽。”這一節詩都是每行四頓。每行最後一頓的字數並不一樣:第一行是三個字,第四行是兩個字,第二行第三行就都是一個字。但是,這兩行的句法和調子仍然和五七言詩不同。五七言詩的句法是五個字或七個字為一句,而且每句的最後一頓總是讀時聲音延長,近於歌詠的調子;這兩行詩的句法完全不是五七言體,最後一頓雖說是一個字,但整個句子仍然是說活的調子,這就和這首詩的基本調子還是統一的和諧的了。(《關於現代格律詩》)
江蘇教育學院中文系主任江錫銓:在《祈禱》的開頭,我們讀到了相似的詩句:“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嘩!”在意猶未盡的激動與陶醉中,詩人又惟恐驚擾了“五千年的記憶”的靜謐與沉思。這是從茫茫塵境,從芸芸眾生的心靈深處升華出來的、神秘而久遠的理想詩境。(《中國現代文學論叢》)
雲南師範大學教授余嘉華、熊朝雋:若是我們再把《死水》集中《一個觀念》《發現》《一句話》《祈禱》《死水》等詩合起一讀,更能看到聞一多的愛國情緒簡直像座“火山”,既燒得他痛苦焦急,又燥發出光和熱。他從歷史里看出了詩,要把五千年的中國的記憶抱緊,將中國看作是“一道金光”,“一股火”,如“絢縵的長虹。”因此,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把中國遭踏得滿目瘡痍的時候,他“迸著血淚”的追問“我的中華”在那裡?在這激憤的心情下,他看到西單旁的臭水溝,觸發了他寫出ㄍ死水》名篇,把那些粉飾“假中華”的人們和現象作了透底的揭示,也在《祈禱》中滿懷深情的寫出:“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華!”詩人雖然對滿目瘡痍的舊中國感到憤慨,但他並沒有失去信心,反而意識到中國總有一天是要奮起的。(《聞一多研究文集》)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號友三,湖北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16年發表《二月廬漫記》。五四運動中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被選為清華學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學生聯合會。1920年,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新詩集《紅燭》《死水》是現代詩壇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