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劉恕的結果 展開

劉恕

《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

劉恕(公元1032-1078),字道原,筠州(即今江西高安)人,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卒於神宗元豐元年(1078),享年47歲。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舉進士。初任邢州鉅鹿縣主簿,遷升晉州和川縣令。后得到司馬光賞識,升遷為著作佐郎,加入《資治通鑒》編修班底。官至秘書丞。

劉恕是《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其父劉渙,精研史學,劉恕亦以史學擅名。

人物生平


少年聰敏

劉恕,劉渙(與歐陽修同年進士)之子。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從小就十分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八歲時,家有客人說孔子沒兄弟,他立刻舉《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對,一座皆驚,可見他幼時即已熟讀經書。十三歲時,他想應制科考試,一次他去拜謁宰相晏殊,向他請教,反覆詰難,連這位著名的詞人也被問住了。

名動京師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舉進士。當時皇帝有詔,能講經義的考生另外奏名,應詔的只幾十名。主考官趙周翰向劉恕提了二十幾個關於《春秋》和《禮記》的問題,他對答如流,先談註疏,再列舉先儒們各種不同的看法,最後發表自己的見解。主考官大為驚異,遂擢他為第一。其他文章也被列為高等,但廷試卻沒有考中,便再讓他到國子監試講經書,又列為第一,一時名動望洋興京師。

進入仕途

初任邢州鉅鹿縣主簿,遷升晉州和川縣令。

編撰史書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馬光始修《資治通鑒》,英宗命他自選館閣英才當助手,篤好史學的劉恕首先入選,加入《資治通鑒》編修班底,升遷為著作佐郎,專在史局修書。
司馬光遇紛錯難治者,常要詢問劉恕。劉恕本人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協修者除劉恕外,還有劉攽范祖禹等人,以劉恕出力最多。全祖望曾作《通鑒分修諸人考》說道:“溫公平日服膺道原,其通部義例,多從道原商榷;故分修雖止五代,而實系全局副手。”並考證出,劉恕負責五代史部分。

在家修書

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因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劉恕也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師難留,便請求到南康(今江西九江星子縣)監酒稅,歸養自己的父母。熙寧末年,劉恕改任秘書丞,賜五品服色,詔他在家修書。

返回故鄉

熙寧九年(1076年)不遠千里,劉恕風塵僕僕前往洛陽。當天秋天,從洛陽返回高安途中,劉恕不幸遭母喪,悲痛欲絕,兼之一路風寒,不久就得了風攣疾,右手足偏癱。

染病去世

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病逝,年僅四十七歲。其父劉渙將他葬於星子城西。
元祐八年(1092年)十一月,兒子劉羲仲將劉恕遷葬於江州德化縣(今九江市)之龍泉。黃庭堅在《劉道原墓誌銘》寫道:道原天機迅疾,覽天下記籍,文無美惡,過目成誦。書契以來,治亂成敗,人材之賢不肖,天文地理氏族之所自出,口談手畫,貫穿百家之記,皆可覆而不謬。初仕年十八,名重諸公間,負其才不肯折節下人,面數人短長,不避豪貴,諸公皆籍其名,亦不好也。為吏發強老奸宿負,必痛繩治之,一時號為能吏者,多自以為不及也。

身後故事

元豐七年,劉恕去世后的第七年裡,《資治通鑒》正式編撰完成。朝廷追錄他的功勞,讓他的長子劉羲仲為郊社齋郎。次子劉和仲有超軼材,作詩清奧,刻厲欲自成家,為文慕石介,有俠氣,亦摎死。

親屬成員

有二子,長子劉羲仲,長於史學;次子劉和仲,長於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