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烈

關中著名學者

孫景烈(1706~1782年),字孟揚,號酉峰,陝西武功人,官至翰林院大學士,關中著名學者。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五年,卒於高宗乾隆四十七年,年七十七歲。

人物生平


幼年好學,聰穎過人,博覽群書,過目不忘。
雍正十三年(1735)中舉人,授商州學政。由於他廉潔謹慎,辛勤於教育事業,被陝西巡撫崔紀以賢良方正推薦,朝廷加授六品官銜
乾隆元年(1736),赴禮部試取明通榜,按成例授商州學政。
乾隆四年(1739)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因他志在鑽研學問,對做官熱情不高,終日讀書,並不認真供職。加之言語不合皇帝之意,即於次年辭職回鄉。
當其將為學正時,皇帝命各地舉薦賢良方正之士,陝西巡撫碩色首推景烈。景烈以如果答應舉薦,將不能參加會試為由,堅辭不赴,於是被任命為學正。他廉而嚴於律己,勤以教士,商州人士竟相勸學。自休致回鄉,家貧甚,平常惟母親膳食不缺,而自己往往日進一餐,卻雍雍自如,不聞難堪。
回陝后,陝西巡撫陳宏謀、尹繼善先後聘請他擔任關中書院、甘肅蘭山書院、戶縣明道書院講席。
孫景烈先後三次主講關中書院,一次主講皋蘭書院,從學者多成名。大荔李法、武威孫俌、吳堡賈天祿雒南蔣寧廷、武功張洲韓城王傑等“關中書院六士”都是他的門生。
乾隆十三年(1748),高宗又命各地舉學問、道德高尚之士,陝西總督尹繼善、巡撫陳宏謀力薦景烈。此事雖遭禮部非議,但尹、陳卻堅持認為所舉無愧。
景烈生性耿介,除潛心精研學問外,別無所欲。他冬不向火,夏不揮扇,雖盛暑,仍衣冠整肅,從不懈怠,其嚴謹端方,幾近於愚。正因其孜孜不倦,窮究理學底蘊,故被稱為關西夫子,海內大儒。他的學問淵博,熱心於教育事業,為當時名儒。勤懇執教三十多年,生活淡泊,不結交權貴。
督學楊梅似謂“關中一時人才濟濟,尤以先生為當世無雙。”遂不時寄函向孫景烈請教,夏日見面,即使天氣燠熱,也不敢搖扇,以示尊崇。
卒年77歲,葬本縣戴家鄉南留(蘭柳)村,70年代農田基建中被平毀。
舉葬時,遠近門生弔唁者雲集,狀元王傑也親臨致祭。

個人作品


孫景烈善於文學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四書講義》、《關中書院課解》、《蘭山書院課解》、《西麓山啟稿》、《酉麓山房存稿》、《滋樹堂存稿》、《菜根園慎言錄》、《郃陽縣誌》、《鄠縣新志》、《邰封聞見錄》、《菜根園慎言錄》、《館課焚餘錄》、《孫氏族譜》及《校正康對山先生武功縣誌》等。

人物事件


相關故事

在陝西武功縣民間流傳有《孫翰林漿水面待欽差》的傳說。
清朝嘉慶皇帝的的老師孫翰林孫大人,不願在朝為官,回到家鄉務農種菜。鄉里都敬稱他為孫翰林。他經常幫鄉里做些好事,有時還周濟窮人。鄰家有個張寡婦,孤兒寡母,生活十分艱辛,便經常受到他在生活上的接濟。張寡婦對他感激不盡。他卻對張寡婦說:“老嫂子呀,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以後有機會我一定沒法讓你娘倆過上好日子”。有一年嘉慶皇帝思念老師,便派了掌朝太監和幾個公公來武功看望他的老師孫翰林。有道是:公公離朝,地動山搖。一路上他們耍盡了八面威風。探馬飛報,早把這消息傳到了武功縣。眾人聽了高興,翰林夫人卻發了愁:“咱這山野鄉村,拿啥招待公公呀?!”孫翰林卻不動聲色,照樣種他的菜地,讀他的書。夫人怨他不管事,他讓夫人甭急,到時聽他的吩咐就是了。
公公們到了武功,正值六、七月炎熱盛暑,孫翰林把公公迎往他住的冬暖夏涼的土窯洞里,說:“公公一路辛苦,今日就在老朽家中吃個便飯吧。”眾人連說:“好、好!大人的珍饈美味,我們哪能不想嘗嘗。”話是這麼說,飯卻總是不見往上端,孫翰林只管讓人上茶。直到日頭偏西,把公公們餓得飢腸咕咕,老夫人才讓人端上來幾碗當地人常吃的油潑蔥花漿水面和一碟油潑辣子。公公們這時又飢又餓,麵條一入口,又滑溜又清爽:“嫽扎了!”掌朝太監心想:這次出差,從京城到武功,一路上走州過縣,雖說是山珍海味、大魚大肉,走了幾千里還沒吃上這麼一頓好飯。公公們一邊吃一邊誇。掌朝太監一連吃了三大碗!吃完了飯還一再問孫翰林:“大人,這麵條是用啥調的味,為啥這麼香?”孫翰林故弄玄虛,信口說了聲用白醋調的。“哎呀,這白醋真是個好調料,我們今日可開了眼界!”公公不住地誇讚。孫翰林說:“這麵條是我家裡人做的,這白醋是我鄰家寡婦張大嫂做的。她祖傳幾代,全武功縣就她一家做的最好!”
公公們回朝時,沿途各州府縣為了招待好欽差大人,都到武功來買白醋。武功白醋誰家的好呢?聽翰林夫人講,她鄰家張寡婦做的白醋最好。只這麼一句話,張寡婦就得了好幾罐雪花銀,娘兒倆一輩子都花不了,從此過上安心日子。孫翰林也總算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愿。這才是:“白醋”待嘉賓,富了張家娘兒倆人。
其實,這做“白醋”很簡單,麵湯芹菜,本地人叫漿水。這漿水吃起來酸酸的、爽爽的,對那些吃慣山珍海味的人來說,倒真是開胃的好東西。
今天,漿水面不但成了許多地方的名小吃,而且上了五星級賓館的大餐桌!《孫翰林漿水面待欽差》的佳話也一直傳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