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學

研究地理信息的學科

測繪學的發展在世界上古史時代,就有利用測繪學治理尼羅河泛濫后農田邊界整理的傳說。

研究分支


測繪學是研究地理信息的獲取(測定、採集之意)、處理、描述和應用的一門科學。其內容包括:研究測定、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重力場、地表形態以及它們的各種變化,確定自然和人工物體、人工設施的空間位置及屬性,製成各種地圖(含地形圖)和建立有關信息系統。現代測繪學的技術已部分應用於其它行星和月球上。
地理信息的概念(Geographical information;GI):反映地理系統及其因素的特徵、動態、節奏、韻律、周期及分佈狀況的各種信息。一般有圖象地理信息、數字地理信息和文件信息等。現代地理學通過觀察、統計、文件檢索、航空測量、地面測量、宇宙航行器測量等手段來獲取有關地球表面及空間狀況的各種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在計算機軟硬體支持下,把各種地理信息按照空間分佈,以一定的格式輸入、存儲、檢索、更新、顯示、製圖和綜合分析的技術系統。它包含數據、符號及各種圖象等。
測量學的概念(Surveying):測量學是研究如何測定地面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將地球表面的地形及其它信息測繪成圖(含地圖和地形圖),以及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等的一門科學。
測定的概念是指運用測量儀器和方法,通過測量和計算,獲得地面點的測量數據,或者把地球表面的地形按一定比例縮繪成地形圖,供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建設和規劃設計使用。
測設的概念是將規劃圖紙上設計好的建築物、構造物的位置(平面位置和高程)用測量儀器和測量方法在地面上標定出來做為施工的依據。
公元前7世紀,管仲在其所著《管子》一書中已收集了早期的地圖27幅。公元前5世界至3世紀,我國已有利用磁石製成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的記載。公元前130年,西漢初期便有了《地形圖》和《駐軍圖》,為目前所發現中國最早的地圖。

發展簡史


測繪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的測繪技術起源於水利和農業。古埃及尼羅河每年洪水泛濫,淹沒了土地界線,水退以後需要重新劃界,從而開始了測量工作。公元前2世紀,中國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敘述了禹受命治理洪水的情況:“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說明在公元前很久,中國人為了治水,已經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了。
測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逐步深化,要求對地球形狀和大小進行精確的測定,因而促進了測繪學的發展。地圖製圖是測量的必然結果,所以地圖的演變及其製作方法的進步是測繪學發展的重要方面。測繪學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學科,它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測繪方法和儀器工具的創造和變革。從原始的測繪技術,發展到近代的測繪學,其過程可由下列3個方面來說明。

認識過程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科學認識,是從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最早提出地是球形的概念開始的。兩世紀后,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作了進一步論證,支持這一學說,稱為地圓說。又一世紀后,亞歷山大的埃拉托斯特尼 (Era-tosthenes)採用在兩地觀測日影的辦法,首次推算出地球子午圈的周長,以此證實了地圓說。這也是測量地球大小的“弧度測量”方法的初始形式。世界上有記載的實測弧度測量,最早是中國唐代開元十二年(724)南宮說在張遂(一行)的指導下在今河南省境內進行的,根據測量結果推算出了緯度1度的子午弧長。
17世紀末,英國牛頓(I.Newton)和荷蘭的惠更斯(C.Huygens)首次從力學的觀點探討地球形狀,提出地球是兩極略扁的橢球體,稱為地扁說。1735~1741年間,法國科學院派遣測量隊在南美洲的秘魯和北歐的拉普蘭進行弧度測量,證明牛頓等的地扁說是正確的。
測繪學
測繪學
1743年法國A.C.克萊洛證明了地球橢球的幾何扁率同重力扁率之間存在著簡單的關係。這一發現,使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又進了一步,從而為根據重力數據研究地球形狀奠定了基礎
19世紀初,隨著測量精度的提高,通過對各處弧度測量結果的研究,發現測量所依據的垂線方向同地球橢球面的法線方向之間的差異不能忽略。因此法國的P.S.拉普拉斯和德國的C.F.高斯相繼指出,地球形狀不能用旋轉橢球來代表。1849年Sir G.G.斯托克斯提出利用地面重力觀測資料確定地球形狀的理論。1873年,利斯廷(J.B.Listing)創用“大地水準面”一詞,以該面代表地球形狀。自那時起,弧度測量的任務,不僅是確定地球橢球的大小,而且還包括求出各處垂線方向相對於地球橢球面法線的偏差,用以研究大地水準面的形狀。
1945年,蘇聯的M.C.莫洛堅斯基創立了直接研究地球自然表面形狀的理論,並提出“似大地水準面”的概念,從而迴避了長期無法解決的重力歸算問題。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和測定,經過了球—橢球—大地水準面 3個階段,花去了約二千五、六百年的時間,隨著對地球形狀和大小的認識和測定的愈益精確,測繪工作中精密計算地面點的平面坐標和高程逐步有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同時也不斷豐富了測繪學的理論。

地圖製圖的演變

地圖的出現可追溯到上古時代,那時由於人類從事生產和軍事等活動,就產生了對地圖的需要。考古工作者曾經控掘到公元前25世紀至前3世紀畫在或刻在陶片、銅板或其他材料上的地圖。這些原始地圖只是根據文字記述或見聞繪成的略圖,不講求比例尺和方位,可靠性很差。據文字記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用於地政、軍事和墓葬等方面。例如《管子·地圖篇》記述:“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公元前3世紀,埃拉托斯特尼最先在地圖上繪製經緯線。1973年,在中國湖南省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繪製在帛上的地圖,是公元前 168年之前製作的。這些地圖雖是根據已有資料和見聞繪製的,但它已注意到比例尺和方位,講求一定的精度。公元2世紀,古希臘的C.托勒密所著《地理學指南》一書,提出了地圖投影問題。100多年後,中國西晉的裴秀總結出“製圖六體”的製圖原則,從此地圖製圖有了標準,提高了地圖的可靠程度。16世紀,地圖製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國明代的羅洪先和德國的G.墨卡托都以編製地圖集的形式,分別總結了16世紀之前中國和西方在地圖製圖方面的成就。從16世紀起,隨著測量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三角測量方法的創立,西方一些國家紛紛進行大地測量工作,並根據實地測量結果繪製圖家規模的地形圖,這樣測繪的地形圖,不僅有準確的方位和比例尺,具有較高的精度,而且能在地圖上描繪出地表形態的細節,還可按不同的用途,將實測地形圖縮制編繪成各種比例尺的地圖。中國歷史上首次使用這樣的方法在廣大國土上測繪的地形圖,是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完成的《皇輿全圖》。現代地圖製圖的方法有了巨大的變革,地圖製圖的理論也不斷得到豐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又朝著計算機輔助地圖製圖的方向發展,使成圖的精度和速度都有很大的提高。

變革

17世紀之前,人們使用簡單的工具,例如中國的繩尺、步弓、矩尺和圭表等進行測量。這些測量工具都是機械式的,而且以用於量測距離為主。17世紀初發明瞭望遠鏡。1617年,荷蘭的斯涅耳(W.Snell)為了進行弧度測量而首創三角測量法,以代替在地面上直接測量弧長,從此測繪工作不僅量測距離,而且開始了角度測量。約於1640年,英國的加斯科因(W.Gascoigne)在兩片透鏡之間設置十字絲,使望遠鏡能用於精確瞄準,用以改進測量儀器,這可算光學測繪儀器的開端。約於1730年,英國的西森(Sisson)製成測角用的第一架經緯儀,大大促進了三角測量的發展,使它成為建立各種等級測量控制網的主要方法。在這一段時期里,由於歐洲又陸續出現小平板儀、大平板儀以及水準儀,地形測量和以實測資料為基礎的地圖製圖工作也相應得到了發展。從16世紀中葉起,歐美二洲間的航海問題變得特別重要。為了保證航行安全和可靠,許多國家相繼研究在海上測定經緯度的方法,以定船艦位置。經緯度的測定,尤其是經度測定方法,直到18世紀發明時鐘之後才得到圓滿解決。從此開始了大地天文學的系統研究。19世紀初,隨著測量方法和儀器的不斷改進,測量數據的精度也不斷提高,精確的測量計算就成為研究的中心問題。此時數學的進展開始對測繪學產生重大影響。1806年和1809年法國的勒讓德(A.M.Legendre)和德國的高斯分別發表了最小二乘準則,這為測量平差計算奠定了科學基礎。19世紀50年代初,法國洛斯達(A.Lausse-dat)首創攝影測量方法。隨後,相繼出現立體坐標量測儀,地面立體測圖儀等。到20世紀初,則形成比較完備的地面立體攝影測量法。由於航空技術的發展,1915年出現了自動連續航空攝影機,因而可以將航攝像片在立體測圖儀器上加工成地形圖。從此,在地面立體攝影測量的基礎上,發展了航空攝影測量方法。在這一時期里,由於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30年代,先後出現了擺儀和重力儀,尤其是後者的出現,使重力測量工作既簡便又省時,不僅能在陸地上,而且也能在海洋上進行,這就為研究地球形狀和地球重力場提供了大量實測重力數據。可以說,從17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測繪儀器主要在光學領域內發展,測繪學的傳統理論和方法也已發展成熟。
從20世紀50年代起,測繪技術又朝電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首先是測距儀器的變革。1948年起陸續發展起來的各種電磁波測距儀,由於可用來直接精密測量遠達幾十公里的距離,因而使得大地測量定位方法除了採用三角測量外,還可採用精密導線測量和三邊測量。大約與此同時,電子計算機出現了,並很快應用到測繪學中。這不僅加快了測量計算的速度,而且還改變了測繪儀器和方法,使測繪工作更為簡便和精確。例如具有電子設備和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攝影測量儀器的出現,促進了解析測圖技術的發展,繼而在60年代,又出現了計算機控制的自動繪圖機,可用以實現地圖製圖的自動化。自從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后,測繪工作有了新的飛躍,在測繪學中開闢了衛星大地測量學這一新領域,就是觀測人造地球衛星,用以研究地球形狀和重力場,並測定地面點的地心坐標,建立全球統一的大地坐標系統。同時,由於利用衛星可從空間對地面進行遙感(稱為航天攝影),因而可將遙感的圖像信息用於編製大區域內的小比例尺影像地圖和專題地圖。在這個時期里還出現了慣性測量系統,它能實時地進行定位和導航,成為加密陸地控制網和海洋測繪的有力工具。隨著脈衝星類星體的發現,又有可能利用這些射電源進行無線電干涉測量,以測定相距很遠的地面點的相對位置(見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所以50年代以後,測繪儀器的電子化和自動化以及許多空間技術的出現,不僅實現了測繪作業的自動化,提高了測繪成果的質量,而且使傳統的測繪學理論和技術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測繪的對象也由地球擴展到月球和其他星球。

中國簡況


自1950年起,中國的測繪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成就有: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國家大地網、國家水準網、國家基本重力網和衛星多普勒網,並對國家大地網進行了整體平差。參加平差的點數,一、二等三角點和導線點以及部分三等三角點共約 5萬個,有30萬個觀測值。在國家水準網中,已完成的一等水準測量約 93000公里,國家基本重力網包含約40個基本重力點和百餘個一等重力點;衛星多普勒網由分佈在全國的37個站組成。為了發展衛星大地測量技術,相繼研製了衛星攝影儀、衛星激光測距儀和衛星多普勒接收機,並已投入實際應用。採用航空攝影測量方法在全國範圍內測繪了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其中已完成了全國1:50000(部分地區1:100000)比例尺的測圖工作,正在進行1:10000比例尺的測圖工作。在攝影測量技術上已普遍應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解析空中三角測量,並正在研製解析測圖儀、正射投影儀,研究自動測圖系統和航天遙感資料在測繪上的應用。在海洋測繪方面,採用了新的海洋定位系統。這些新技術和新儀器的使用,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測繪事業的發展。

測繪儀器


全站儀

1.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測繪技術水平也相應地得到了迅速地提高。測繪作業手段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越,測繪儀器設備由過去的光學經緯儀,逐漸地過渡到半站儀,接著又推出了全站儀,以致發展到了靜(動)態GPS。隨著儀器設備不斷的創新,測繪野外作業的勞動強度也就逐漸地減輕,工作效率也就不斷地得到提高。下面將介紹全站儀在平時的使用中應注意些什麼問題,如何保養全站儀的電池,使全站儀發揮最大的功效。
2.全站儀的基本組成
全站儀,即全站型電子速測儀,是由電子測角、電子測距、電子計算和數據存儲單元等組成的三維坐標測量系統,測量結果能自動顯示,並能與外轉設備交換住處的多功能測量儀器。由於全站型電子速測儀較完善地實現了測量和處理過程的電子化和一體化,所以人們也通常稱之為全站型電子速測儀或簡稱全站儀。
從總體上看,全站儀有下列兩大部分組成
1.為採集數據而設置的專用設備:主要有電子測角系統,電子測距系統,數據存儲系統,還有自動補償設備等。
2.過程式控制制機:主要用於有序地實現上述每一專用設備的功能。過程式控制制機包括與測量數據相聯接的外轉設備及進行計算、產生指令的微處理機。
3.全站儀保管的注意事項
(1)儀器的保管由專人負責,每天現場使用完畢帶回辦公室;不得放在現場工具箱內。
(2)儀器箱內應保持乾燥,要防潮防水並及時更換乾燥劑。儀器必須放置專門架上或固定位置。
(3)儀器長期不用時,應以一月左右定期取出通風防霉並通電驅潮,以保持儀器良好的工作狀態。
(4)儀器放置要整齊,不得倒置。
4.使用時應注意事項
(1)開工前應檢查儀器箱背帶及提手是否牢固。
(2)開箱后提取儀器前,要看準儀器在箱內放置的方式和位置,裝卸儀器時,必須握住提手,將儀器從儀器箱取出或裝入儀器箱時,請握住儀器提手和底座,不可握住顯示單元的下部。切不可拿儀器的鏡筒,否則會影響內部固定部件,從而降低儀器的精度。應握住儀器的基座部分,或雙手握住望遠鏡支架的下部。儀器用畢,先蓋上物鏡罩,並擦去表面的灰塵。裝箱時各部位要放置妥帖,合上箱蓋時應無障礙。
(3)在太陽光照射下觀測儀器,應給儀器打傘,並帶上遮陽罩,以免影響觀測精度。在雜亂環境下測量,儀器要有專人守護。當儀器架設在光滑的表面時,要用細繩(或細鉛絲)將三腳架三個腳聯起來,以防滑倒。
(4)當架設儀器在三腳架上時,儘可能用木製三腳架,因為使用金屬三腳架可能會產生振動,從而影響測量精度。
(5)當測站之間距離較遠,搬站時應將儀器卸下,裝箱後背著走。行走前要檢查儀器箱是否鎖好,檢查安全帶是否系好。當測站之間距離較近,搬站時可將儀器連同三腳架一起靠在肩上,但儀器要盡量保持直立放置。
(6)搬站之前,應檢查儀器與腳架的連接是否牢固,搬運時,應把制動螺旋略微關住,使儀器在搬站過程中不致晃動。
(7)儀器任何部分發生故障,不勉強使用,應立即檢修,否則會加劇儀器的損壞程度。
(8)光學元件應保持清潔,如沾染灰沙必須用毛刷或柔軟的擦鏡紙擦掉。禁止用手指撫摸儀器的任何光學元件表面。清潔儀器透鏡表面時,請先用乾淨的毛刷掃去灰塵,再用乾淨的無線棉布沾酒精由透鏡中心向外一圈圈的輕輕擦拭。除去儀器箱上的灰塵時切不可作用任何稀釋劑或汽油,而應用乾淨的布塊沾中性洗滌劑擦洗。
(9)在潮濕環境中工作,作業結束,要用軟布擦乾儀器表面的水分及灰塵后裝箱。回到辦公室后立即開箱取出儀器放於乾燥處,徹底涼干后再裝箱內。
(10)冬天室內、室外溫差較大時,儀器搬出室外或搬入室內,應隔一段時間后才能開箱。
5.儀器轉運時注意事項
(1)首先把儀器裝在儀器箱內,再把儀器箱裝在專供轉運用的木箱內,並在空隙處填以泡沫、海綿、刨花或其它防震物品。裝好后將木箱或塑料箱蓋子蓋好。需要時應用繩子捆紮結實。
(2)無專供轉運的木箱或塑料箱的儀器不應託運,應由測量員親自攜帶。在整個轉運過程中,要做到人不離開儀器,如乘車,應將儀器放在鬆軟物品上面,並用手扶著,在顛簸厲害的道路上行駛時,應將儀器抱在懷裡。
(3)注意輕拿輕放、放正、不擠不壓,無論天氣晴雨,均要事先做好防晒、防雨、防震等措施。
6.電池的使用
全站儀的電池是全站儀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現全站儀所配備的電池一般為Ni-MH(鎳氫電池)和Ni-Cd(鎳鎘電池),電池的好壞、電量的多少決定了外業時間的長短。
(1)建議在電源打開期間不要將電池取出,因為此時存儲數據可能會丟失,因此請在電源關閉后再裝入或取出電池。
(2)可充電池可以反覆充電使用,但是如果在電池還存有剩餘電量的狀態下充電,則會縮短電池的工作時間,此時,電池的電壓可通過刷新予以復原,從而改善作業時間,充足電的電池放電時間約需8小時。
(3)不要連續進行充電或放電,否則會損壞電池和充電器,如有必要進行充電或放電,則應在停止充電約30分鐘后再使用充電器。
(4)不要在電池剛充電后就進行充電或放電,有時這樣會造成電池損壞。
(5)超過規定的充電時間會縮短電池的使用壽命,應盡量避免
(6)電池剩餘容量顯示級別與當前的測量模式有關,在角度測量的模式下,電池剩餘容量夠用,並不能夠保證電池在距離測量模式下也能用,因為距離測量模式耗電高於角度測量模式,當從角度模式轉換為距離模式時,由於電池容量不足,不時會中止測距。
總之,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全站儀的使用和維護,注意全站儀電池的充放電,才能延長全站儀的使用壽命,使全站儀的功效發揮到最大。

表面污染測量儀

表面污染測量儀是一款通用的污染測量儀,設計用於在核工業、援救和其他包括有異常污染水平可能的工作等不同領域的廣泛應用。功能包括帶報警功能的污染測量、自動轉換到活度值、帶有數據柱狀圖存儲功能的表面污染測量(通過紅外線埠下載數據到PC需外部附件)。寬廣的測量範圍:直到100000CPS。以CPS或Bq/cm2表示的標準的表面污染測量帶有數據柱狀圖存儲功能的污染測量。聲光報警,使用方便、簡單。

影像測量儀

影像測量儀
影像測量儀
影像測量儀(又名影像式精密測繪儀)(儀康光學測量儀器專業生產數字投影儀,二次元,三次元)是在測量投影儀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質的飛躍,它將工業計量方式從傳統的光學投影對位提升到了依託於數位影像時代而產生的計算機屏幕測量。值得一提的是,市面上有一種既帶數顯屏又接計算機的過渡性產品。從嚴格意義來說,這種僅把電腦用作瞄準工具的設備不是影像測量儀,只能叫做“影像式測量投影儀”或“影像對位式投影儀”。換句話說:影像測量儀是依託於
計算機屏幕測量技術和強大的空間幾何運算軟體而存在的。影像測量儀又分數字化影像測量儀(又名CNC影像儀)與手搖式影像測量儀兩種,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數字化技術實現了點哪走哪:
手搖影像測量儀在測量點A、B兩點之間距離的操作是:先搖X、Y方向手柄走位對準A點,然後鎖定平台、改手操作電腦並點擊滑鼠確定;再打開平台,搖手到B點,重複以上動作確定B點。每次點擊滑鼠是要將該點的光學尺位移數值讀入計算機,當所有點的數值都被讀入后才能進行計算功能的操作…。這種初級設備就象一個技術的“積木拼盤”,一切功能與操作都是分離進行的;一會搖手柄、一會點滑鼠…;手搖時還需注意均勻且輕而慢、不能迴旋;一般,一位熟練操作員進行一個簡單的距離測量大概需要數分鐘。
數字化影像測量儀則不同,它建立在微米級精確數控的硬體與人性化操作軟體的基礎上,將各種功能徹底集成,從而成為一台真正義上的現代精密儀器。具備無級變速、柔和運動、點哪走哪、電子鎖定、同步讀數等基本能力;滑鼠移動找到你所想要測定的A、B兩點后,電腦就已幫你計算測量出結果,並顯示圖形供校驗,圖影同步,即使是初學者測量兩點之間距離也只需數秒鐘。
二:數字化技術實現了工件隨意放置:
手搖式影像測量儀在進行基準測量時,需要旋轉載物平台上的分度盤,將零件的基準邊調整到平行於平台的一個坐標軸,這是因為它的初級軟體不能支持極其複雜空間幾何換算。而數字化影像測量儀可以利用軟體技術完成空間坐標系旋轉和多坐標系之間的複雜換算,被測工件可隨意放置,隨意建立坐標原點和基準方向並得到測量值,同時在屏幕上呈現出標記,直觀地看出坐標方向和測量點,使最為常見的基準距離測量變得十分簡便而直觀。從此,分度盤這個機械時代的產物與搖柄一起成為歷史。
三:數字化技術實現了實時修正誤差:
手搖影像測量儀在尋找目標點完成測量移位的過程中,由於依靠手動力的操作,移動平台的主副導軌間會產生一定的偏移,不斷的來回運動還會產生回程間隙。在微米級精確測量時,將直接影響測量精度。數字化影像測量儀具有運動鎖定能力和在設計上採用了無回程間隙技術,從而徹底消除了這些誤差,提高了運動的平穩性和測量精度。
測量距離越長誤差也就越大,測量精度隨著長度而降低。手搖式影像測量儀不具備非線性實時糾正功能,無法消除諸如溫度、震動等環境因素引起的非線性誤差。數字化影像測量儀擁有十分優秀的誤差修正能力,通過建立在嚴格數學模型的軟體計算和實時控制來修正,從而使非線性誤差降到最小,提高了測量精度,突破了速度與精度的技術瓶頸。
四:數字化技術能進行CNC快速測量:
手搖式影像測量儀在進行同一工件的批量測量時,需要人工逐一手搖走位,有時一天得搖上數以萬計的圈數,仍然只能完成數十個複雜工件的有限測量,工作效率低下。
數字化影像測量儀可以通過樣品實測、圖紙計算、CNC數據導入等方式建立CNC坐標數據,由儀器自動走向一個一個的目標點,完成各種測量操作,從而節省人力,提高效率。數十倍於手搖式影像測量儀的工作能力下,操作人員輕鬆而高效。
適用範圍:
機械、電子、航空航天、模具、彈簧、齒輪、接線端子、電路板接點、五金塑膠、磁性材料、電子線路、元件、手錶、小五金衝壓業、礦石業、及其它精密小五金行業。

發展現狀


測繪學的不同學科都在飛速發展:儀器製造業,已生產出了GPS接收機、各種測程的電磁波測距儀、全站儀、超站儀(測量機器人)等;作業對象,已從常規的地表(地球自然表面、地下一定深度範圍),發展到的多方面,例如:地下礦產資源的衛星遙感測量;其它星體的觀測;微粒子的質量、運行軌跡、速度等物理量的測量;偵察學中應用的犯罪痕迹測量(以攝影測量為主)等;作業方法,已從手工作業,發展到今天的行、測、記、算、繪自動化或者半自動化,大大地降低了勞動強度,加快了作業速度,減少了某些中間作業環節,提高了成果質量;理論研究方面,也日趨完善。

未來展望


儀器製造業,將趨於重量輕、體積小、功能多、自動化程度高、易於安置和攜帶、能夠全天候作業、耗能低。
作業對象,由於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及政府決策的需要,將出現越來越多的作業對象,例如:位於地球上的新的特種工程的施工;安裝大型或精密儀器設備;到其它某個星球上進行實地測量;在計算機上存儲、處理、輸出地理信息等。
作業方法,隨著新的作業對象的出現,將要求人們研究出相應的新的作業方法,以便按照所需要的速度(即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所要求的作業精度,完成設計工程的施工安裝或為政府決策提供所需要的數據、圖件等其它資料。
理論研究,將針對新出現的作業對象和作業方法,研究其測量方案實施的可行性及可達到的精度,並對測量成果進行后處理。
作業速度,將因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明顯提高作業速度。
作業質量,將因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提高了作業速度,減少了某些作業環節,從而,減弱或消除了某些誤差對成果的影響,提高了作業質量。
人員素質,作為一名測繪技術人員,將要求其具有正規的作業方法,熟練的操作技術,解決工程建設和資源開發中出現的一般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其應具有一定的數學及專業的理論基礎知識。
未來大地點的平面位置確定方法,將由衛星定位(或者說GPS定位)所取代,地圖編繪、地形圖測繪將由數字化測圖所取代,遙感(RS)技術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將成為未來人文、地理信息管理的主流。

應用


應用領域

研究測定和推算地面點的幾何位置、地球形狀及地球重力場,據此測量地球表面自然形狀和人工設施的幾何分佈,並結合某些社會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佈,編製全球和局部地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專題地圖的理論和技術學科。又稱測量學。它包括測量和製圖兩項主要內容。

應用範圍

測繪學的應用範圍很廣。在城鄉建設規劃、國土資源的合理利用、農林牧漁業的發展、環境保護以及地籍管理等工作中,必須進行土地測量和測繪各種類型、各種比例尺的地圖,以供規劃和管理使用。在地質勘探、礦產開發、水利、交通等國民經濟建設中,則必須進行控制測量、礦山測量和線路測量,並測繪大比例尺地圖,以供地質普查和各種建築物設計施工用。在國防建設中,除了為軍事行動提供軍用地圖外,還要為保證火炮射擊的迅速定位和導彈等武器發射的準確性,提供精確的地心坐標和精確的地球重力場數據。在研究地球運動狀態方面,測繪學提供大地構造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的幾何信息,結合地球物理的研究成果,解決地球內部運動機制問題。

參考書目


陳永齡:《大地測量學》,上卷第一分冊,測繪出版社,北京,1957。
I.I.Mueller and K.H. Ramsayer, Introduction to Surveying,Frederick Ungar Publ.Co.,New York,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