兮甲盤

宋代出土的西周晩期青銅器

“兮甲盤”,也稱兮田盤、兮伯盤或兮伯吉父盤,中國國寶級文物西周重器,西周晩期青銅器。宋代出土。

背景介紹


兮甲盤,圓形,附耳,盤沿外侈,內底趨平,盤沿下飾竊曲紋,皮殼黑亮,傳世狀態明顯,圈足缺失,內底鑄銘文133字。
兮甲盤,因製作者兮甲,字吉父,一作吉甫,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作器者兮甲之甲舊時釋作田字,故此盤又稱兮田盤、兮伯盤、兮伯吉父盤。
西周晩期青銅器。宋代出土。銘文一百三十三字。記述兮甲(即尹吉甫)隨從周宣王征伐玁狁,對南淮夷徵收賦貢之事。清吳式芬《攈古錄》卷三作“兮田盤”,吳大澄《愙齋集古錄》卷十六作“兮伯盤”,方浚益《綴遺齋彝器考釋》卷七作“兮伯吉父盤”。參閱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兮甲盤”盤體呈圓形,盤沿邊緣飾有花紋,底座圈足缺失。“兮甲盤”內底鑄銘文133字,記述了周宣王伐嚴允(原作“玁狁”)的戰爭,獲得戰功而受賞賜一事。
兮甲盤
兮甲盤

銘文內容


原文

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於(余吾),兮甲從王,折首執訊,休亡敃(愍),王賜兮甲馬四匹、軥車,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責(積),至於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畮(賄)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責(積)、其進人,其賈,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則即刑撲伐,其隹我諸侯、百姓,厥賈,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蠻宄賈,則亦刑。兮伯吉父作盤,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譯文

兮甲盤譯文(吉世芳、吉家林、吉建軍收集整理)
周宣王五年三月(月晦)庚寅日,宣王最初下令討伐玁狁,逐之太原。兮甲吉甫遵王命,克敵執俘,凱旋歸來。宣王賞賜兮甲吉甫四匹良馬,一輛軥車。宣王又命兮甲吉甫東去成周洛陽)掌政執法,責令四方交納糧賦。至於南淮夷、淮夷,原向我周朝交納貢帛的農人,不得欠繳貢帛、糧賦。他們來往、經商,不得擾亂地方和市肆。若膽敢違反周王的法令,則予以刑罰、征討。特提請我周朝各地諸侯、百姓,從事商貿應在規定的市肆進行,不得到荒蠻偏僻的地方去做生意,否則,也要給予處罰。兮伯吉父特作此盤記載。其眉壽(年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作用意義


商代,用干支紀錄日期,60天一輪迴,也有年和月的概念,但是彼時的概念同今天大不一樣。甲骨刻辭常見套路是先紀錄占卜之日,如甲子,壬寅等等。這種紀錄方式讓後人無法確定具體的時間,而使用生霸死霸則是一大進步,青銅器上的生霸死霸紀錄加上前面提到的月份和後面的日子,就是干支日,再參照歷史上的有關記錄,可以讓今天的學者相對精確地得出所記錄的時間。例如兮甲盤上的第一句是: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已考訂兮甲盤屬於宣王時期的。宣王在公元前827年開始統治,那麼這個五年就是公元前823年,據此考證這裡提到的時間就是公元前823年3月24日。精確的可以。

作者


尹吉甫,為周宣王的重要輔臣。尹,是官名,即太師、宰相。“兮甲盤”為兮甲吉甫的遺物。即《詩經·小雅·六月》中的“文武吉甫”,亦稱“尹吉甫”。在《詩經·小雅·六月》中生動記述了尹吉甫掛帥出兵抗擊嚴狁的史實,詩中寫到:
“戎車既安,如輊如軒。四牡既佶,既佶且閑。簿伐嚴狁,至於太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御諸友,炰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取自《詩經·小雅·六月》)

文物歷程


相傳“兮甲盤”於南宋時出土,曾被元代宰相鮮於樞等人收藏。歷經數代收藏傳遞,至清末民初輾轉入大收藏家陳介棋之手,隨後“兮甲盤”不知下落。
上世紀,日本、香港曾先後傳出發現“兮甲盤”的消息,但均被證實為偽造。直到2010年,一位旅居美國的華人在美國一家小型拍賣會上發現了“兮甲盤”,並花重金買下。
2014年,“兮甲盤”悄然回到中國展出,經中國多位權威專家鑒定確認為真品無疑。
“兮甲盤”的返鄉之旅考察有據、流傳有序,實屬難得。“兮甲盤”的銘文記述了西周的官制、戰爭、封賞、稅賦、奴隸、貿易管理等諸多細節銘文,它的“回歸”對於研究西周歷史、文化及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真偽


關於《兮甲盤》的真偽:
製成於西周、出土於宋代的《兮甲盤》,到元朝時被書法家鮮於樞收藏,自民國收藏家陳介棋收藏以後,這件盤子就遺失了,只有拓本存世。現在在日本書道博物館,保存有一件叫做“兮甲盤”的青銅盤,但是經過考證,該盤和陳介祺先生保存過的那件兮甲盤是兩回事,現存日本書道博物館的青銅盤是偽造的。
真正的西周晚期《兮甲盤》的拓片,可以看見陳介祺和吳大澄的印章,這證明該拓片出自原《兮甲盤》,因此是真實的。該拓片與日本書道博物館所藏“兮甲盤”對照,證明該盤是偽造的。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內,也有一件青銅器盤,與傳說中流失的《兮甲盤》,在尺寸、銘文、紋飾上,有著驚人的相似!
當我國鐘鼎古器鑒定專家杜廼松,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仁聰教授,對該盤進行鑒定的時候,發現這件“兮甲盤”也是偽造的。“盤子銘文是偽造的,採取一種腐蝕法。”杜廼松說道,“做這個銘文,它就是用硝酸或者是用三氯化鐵,這樣的強酸,在上面按照字口一個筆道一個筆道來腐蝕,硝酸強酸碰到金屬物,這些金屬物就會腐蝕了,筆道就會出來。鑄造假字的時候,若用刀鑿刀刻,就容易顯示出刀鑿痕迹,用腐蝕法,這個毛病就可以去掉了。但也會出現不少的破綻,比如筆劃過肥,或筆道出不來。香港中文大學這件器物,雖然是一件真實的銅盤,但並不是西周的那個傳世的《兮甲盤》。”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所藏的偽“兮甲盤”,盤上銘文的破綻是最好的證據。該盤銘文是依據《三代吉金文存》中兮甲盤真銘而偽作出來的。偽銘利用了腐蝕法,在偽作銘文中出現了不少破綻,例如:第四行的“甲”、第十行的“諸”字,由於腐蝕過度,筆畫都未出來,已不成字。有的字顯示出了缺筆,如第十三行的“無疆”。有的由於腐蝕字的筆畫時,注強酸不均勻,造成筆畫粗細不勻稱,如第十行的“不”字,等等。
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收藏家、鑒賞家,其中不乏喜歡收藏古銅器的人。史載元時姚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晚年無其他嗜好,惟得商周古銅器,則喜而忘寐,平時出入居處,隨之左右,時時把玩,視古銅如珍物,放進取出,必親自動手,從不讓人代勞,惟恐玷污了它。官至三司史掾的鮮於樞,除朝廷公務外,閑暇即與古銅為伍,一次,他在僚屬李順父家發現一隻銅盤,已被家人折斷盤足作為餅盤,鮮於樞細心考察,斷定是古代器物,遂將盤收藏,此盤就是有長篇銘文、赫赫有名的傳世重寶西周《兮甲盤》。這件器直至清末民初仍存,民國時被收藏家陳介棋收藏,此後已不知下落,卻時有偽品出現。但因原《兮甲盤》有真實的拓本存世,所以,偽造者極難得逞。
兮甲盤
兮甲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