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公園位於陽朔鎮西部,爬上去可以看縣城之景.東起獨秀山東麓,南臨桂(林)陽(朔)公路,西至龍躍山,北靠螃蟹山,總面積340畝。該園始建於1915年,因附近有壽陽山(碧蓮峰),故曾取名“壽陽公園”。
園內的“春蕾苑”,以陳列當地特產的吸水石假山、花卉盆景為主,襯以梅亭水榭、小溪曲橋、彩壁回欄、怪石名花,集陽朔名山秀水於一苑。公園內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等人文景觀。
陽朔公園
1934年第一次擴建后,以其位於陽朔縣城而改名“陽朔公園”。現有大小二園門。大門上方刻有當代著名書法家劉海粟手書“陽朔公園”四字。小門在碧蓮洞口西南方,建於1980年,刻有著名畫家
陸儼少手書園名。園內桂樹成蔭,竹木繁茂,花果滿園,四時飄香,雙月溪從園內縈迴而過。四周奇峰環繞,園內有獨秀峰、
西郎山、碧蓮洞、來仙洞等名景。
陽朔公園
陽朔公園內一溪一池、三山四洞,西郎山、獨秀峰、鍾靈山(又名陳搏山)獨立於園內,山上分別築有會仙亭、卧雲亭和放鶴亭,有明代大旅行家
徐霞客考察過的龍洞、碧蓮洞、來仙洞。雙月溪橫穿園中,另有春蕾苑、柚子園,林木蔥蘢,景色幽雅,為典型的融自然山水為一體的園林。
陽朔公園
獨秀山:位於公園以東,山峰平地拔起。山形如柱、壁如浮雕、氣勢磅礴,被稱之為“玉柱凌霄”。因山形如竹根,又名竹箢山。山高100米,峰頂平坦,四壁如削,林藤蔓生。山腰有亭,相傳曾有一仙人乘鶴來游,在此小媳,放掉仙鶴,故名“放鶴亭”。
陽朔公園
西郎山:西郎山昔稱屏風山,因橫展如屏風而得名。此山位於公園南部,山高不過100米,山腰北側聳立一石,高約10米,形似一男子面西拱手而立,稱“西郎”,西郎山因此得名。人們把它與縣東福利鎮外的東郎山比作兄弟倆,為陽朔著名象形山之一。山壁刻有“西郎”2字,也還攜刻著唐代陽朔籍詩人
曹鄴的《西郎山》詩--“西郎何事面西方,欲會東郎隔大江。自古良朋時一遇,東郎未會恨斜陽”。對面鍾靈山側有一小峰,叫小姑山,斜生低頭面對西郎,景稱“西郎拜姑”。西郎旁建有一座二層樓高的六角亭--會仙亭,相傳群仙都羨慕壽陽城風光,並常於此於“西郎”聚會賞景,故取名“會仙亭”。亭北側有天然石盆,上刻有草書“天池”2字。亭東有石如虎。上刻草書“醉霞”2字。山頂建有一亭,因亭如卧雲端,故名卧雲亭。山北築有望溪台,台旁有“西山晚照”石刻。每當夕陽西下,霞光雲彩與山巒村舍、縱橫田野相映成趣,景稱“西山晚照”。
陽朔公園
春蕾苑:位於鍾靈山北麓,苑門為仿古建築,苑匾書“春蕾苑”,首冠楹聯為:“春臨玉宇群峰壁,蕾綻瓊枝滿苑華”,系著名書畫家侯德昌書。苑內遍栽
蘭竹,陳列各類盆景,還有人工胡、跨湖小橋、沿湖曲路和假山、亭樓點綴,儼如一天然別緻園林。整個春蕾苑的布局是以水池為中心,其臨池主體建築是一座二層樓高的連體六角亭,亭子取名為“報春”,兩邊有敞廊和曲折相連。
陽朔西街
陽朔西街西街是陽朔最有歷史的街道。西街始建於1674年,它東臨灕江,直對東嶺,西對膏澤峰,旁靠碧蓮峰,寬約8米,長近800米的路面,用本地產的檳榔紋大理石鋪成,暗青油亮,兩旁是清代遺留的低矮磚瓦房,白粉牆紅窗,透著嶺南建築的古樸典雅。早期的西街沒有現在這麼長。它的得名緣由其地理位置。陽朔縣城在元代
至正年間築成石頭城牆后,以縣衙前的街為署前街,與從東到西的一條橫街相接,往南至碧蓮峰下一段則為小巷,東邊一段通灕江邊城牆,與南街相接,後來把這一帶通稱為十字街,往西街一段最長則叫西街。
陽朔公園
民間對歌:陽朔居有漢、壯、瑤、苗等11個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習俗、節日外,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擅長
對山歌。陽朔牛王節:農曆四月初八日,傳說是牛的生日。陽朔鄉下農民在這一天,家家吃黑糯米飯,並用它喂牛,為耕牛消災解難,同時感謝耕牛對人的辛勤勞動。陽朔冬至節:農曆十一月“冬至”這天,農村有“冬至大過年”之說,家家戶戶早吃湯圓,晚吃油豆腐肉圓及雞、鴨、魚、肉、大肆慶賀。陽朔嘗新節:農曆六月初六日,農家都備酒禮到田頭地角供奉,用錢紙紮谷桶盛滿新谷插在田基上,以示稻穀滿倉,或是“抬菩薩”遊行祈祝五穀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