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道

徐陵詩作

南朝詩人徐陵詩作,以漢樂府《橫吹曲》為調,多描述了長安道上的景象和客子的感受,故得名“長安道”

作品全文


輦道乘雙闕,豪雄被五都。
橫橋象天漢,法駕應坤圖。
韓康賣良藥,董偃鬻明珠。
喧喧擁車騎,非但執金吾。

註釋


輦道:可乘輦往來的宮中道路。指皇帝車駕所經的路。
雙闕:古代宮殿、祠廟、陵墓前兩邊高台上的樓觀。借指宮門。借指京都。
豪雄:強雄;豪傑。豪邁雄壯。
被:覆蓋。
五都: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漢以洛陽、邯鄲、臨菑、宛、成都為五都。五方都會。泛指繁盛的都市。
橫橋:古橋名。秦代建於長安附近渭水上。漢代於其兩側增建東西二橋,因又稱中渭橋。
象:象徵。
天漢:天河。漢朝之美稱。
法駕:天子車駕的一種。天子的鹵簿分大駕、法駕、小駕三種,其儀衛之繁簡各有不同。蔡邕曰:“天子有大駕、小駕、法駕。法駕上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馬,有五時副車,皆駕四馬,侍中參乘,屬車三十六乘。”
應:應和。坤圖:易經八卦之坤圖也。坤,代表地,陰。數三十六。
韓康:字伯休,東漢人士,皇甫謐著《高士傳》中人物,因賣葯三十多年從不接受還價而為世人得知。遂以“韓康”借指隱逸高士。亦泛指採藥、賣葯者。
董偃:漢武帝時期人物,與館陶公主關係不一般。后得漢武帝寵幸,及后失寵,鬱鬱而終。
鬻:賣。
非但:不僅。

作者簡介


徐陵(507-583年),字孝穆,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縣)人。南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戎昭將軍、太子左衛率徐摛之子。歷仕梁、陳二朝,“位隆朝宰,獻替謀猷”,同時他又是梁陳間一位十分重要的詩人和駢文家,兼國家重臣與文苑領袖於一身。
早年即以詩文聞名。八歲能撰文,十二歲通《莊子》、《老子》。長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蕭衍時期,任東宮學士,常出入禁闥,為當時宮體詩人,徐陵與庾信齊名,但就二人的研究現狀來看,卻是庾大熱而徐大冷。與庾信齊名,並稱“徐庾”。入陳后,歷任尚書左僕射、中書監等職,繼續宮體詩創作,詩文皆以輕靡綺艷見稱。
至德元年(583年)去世,時年七十七,贈鎮右將軍、特進、侍中、左光祿大夫、鼓吹、建昌縣侯如故,謚號為章。今存《徐孝穆集》6卷和《玉台新詠》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