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鄭眾的結果 展開
- 東漢宦官
- 東漢經學家、大臣
鄭眾
東漢經學家、大臣
鄭眾(?-83年),字仲師。河南開封人。東漢經學家、大臣,名儒鄭興之子。後世習稱先鄭(以區別於漢末經學家鄭玄)、鄭司農(以區別於宦官鄭眾)。
漢明帝時,鄭眾被司空徵辟,曾任給事中、越騎司馬。永平八年(64年),持節出使北匈奴,拒絕向北匈奴單於下拜,保全氣節。回朝後,建議朝廷置大將防止南北匈奴互相聯絡,促成度遼將軍的設置。后因推辭再次出使匈奴而獲罪。歷官軍司馬、護西域中郎將、武威太守、左馮翊。建初六年(81年),出任大司農。為官清廉正直,反對重行鹽鐵專賣。
建初八年(83年),鄭眾去世。著有《春秋左氏傳條例》九卷、《孝經注》二卷。
鄭眾半身像
永平七年(64年),北匈奴單於派使者要求和親,明帝便在次年命鄭眾持節出使北匈奴。鄭眾到北匈奴后,匈奴人要求鄭眾向單於下拜,但鄭眾不肯。單於因而大怒,將他軟禁,並不給他食物,意圖這樣逼鄭眾屈服。但鄭眾拔劍發誓,寧死不屈,單於恐怕真的逼死鄭眾才不再威逼,更派使者隨同鄭眾回洛陽。
當時南匈奴的須卜骨都侯等人知道東漢與北匈奴有使者往來,心生仇怨,打算叛漢,於是派遺密使到北匈奴,要他們出兵支援。當時鄭眾正出使,懷疑有事發生,於是等候,果然遇到須卜派遣的密使。鄭眾回國后建議朝廷置大將防止南北匈奴互相聯絡。朝廷最終設立度遼營,置度遼將軍一職,屯駐於五原郡的曼柏。
鄭眾回國后,朝廷又議論是否應該再派使者出使北匈奴,鄭眾上書反對,認為北匈奴的意圖是要分化南匈奴,阻止西域各國向東漢靠攏,更令北匈奴等北方諸國更不肯向東漢臣服;又認為如果沒有新設的度遼將軍威懾,此舉勢必令內遷的南匈奴作亂,對邊疆影響甚大。但明帝堅持,並再從鄭眾出使,鄭眾又以曾被北匈奴單於以武力強逼下拜,此行若最終匈奴成功逼令他下拜,這會有損東漢國威。但明帝不聽,鄭眾不得已要出發,但在路上仍接連上書爭辯。明帝最終下詔嚴厲責備鄭眾,並追還他再交付廷尉治罪。但鄭眾當時因遇到大赦而獲赦歸家。
及后明帝接見從匈奴來的人,都問到鄭眾與單於爭持下拜之禮的情形,而對方都說匈奴人都流傳鄭眾氣概強而勇敢,連蘇武也比不上。明帝便召鄭眾為軍司馬,與虎賁中郎將馬廖共同進擊車師國。到敦煌后,拜中郎將,出守西域。當時匈奴曾與車師聯軍圍困戊己校尉,鄭眾曾率兵營救。
鄭眾後轉任武威太守,下令修護邊境防備設施,令邊族不敢來犯。後來再調任左馮翊,亦有治跡。
建初六年(81年),鄭眾升任大司農。任內反對漢章帝重設鹽鐵官,重行鹽鐵專賣。章帝下詔嚴厲責備鄭眾,甚至被人彈劾,但鄭眾仍然堅決反對。最終章帝仍然決定重設鹽鐵官。鄭眾為官以清廉正直而聞名。
建初八年(83年),鄭眾在任內逝世。
鄭眾十二歲時隨父研習《左氏春秋》,他廣泛研讀經學著作,學識淵博,對於儒學經典幾乎無所不曉。入仕后,除忙於公務和講學授徒外,他仍致力於經學研究。因年代久遠,當時的人對《左氏春秋》中的許多內容難以理解,對同一句話甚至同一個字都有爭議。鄭眾決定對《左氏春秋》詳細註解,一字一句地深入研究,對書中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作解釋說明。他皓首窮經,傾注大半生的心血,終於完成對《左氏春秋》的註解。他所作的注書以廣博而著稱,受到人們的追捧。晚年曾奉詔作《春秋刪》十九篇。 《全後漢文》錄有其作品。
鄭眾曾與虎賁中郎將馬廖共同進擊車師國。其後出守西域,並率兵解救被匈奴圍困的戊己校尉。
永平八年(64年),鄭眾出使北匈奴。他拒絕向北匈奴單於下拜,保全氣節而回。其後北匈奴使者亦稱“匈奴中傳眾意氣壯勇,雖蘇武不過”。
漢光武帝建武(25年-56年)年間,皇太子劉庄(即後來的漢明帝)和山陽王劉荊曾命虎賁中郎將梁松以縑帛聘請鄭眾,因其通曉經義而讓他出入皇宮。但鄭眾以太子無外交之義和藩王不宜私下結交賓客為由拒絕。梁松以這是太子和山陽王的意思,不可違逆而勸鄭眾答應,但鄭眾寧願堅守法規而死都不願犯禁。太子和山陽王聽到后都感到驚訝,但都不再強逼。永平四年(61年),梁松因事下獄處死,很多賓客都受牽連,而鄭眾就沒有受影響。
漢章帝時,名儒賈逵為《左氏春秋》作注。其後,經學家馬融也打算為此書作注。為吸收前人成果,他仔細研究鄭眾與賈逵的注本,認為這兩個注本各有所長,賈逵的精而不博,鄭眾的博而不精,要想做到既精深又廣博,自己又無法能超過他們。所以,他便放棄再為此書作注。
《東觀漢記·卷十五·傳十》
《後漢書·卷三十六·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馬融: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蕭繹:漢世銜命匈奴,困而不辱者,二人而已。子卿手持漢節,卧伏冰霜;仲師固無下拜,隔絕水火。
錢時:鄭眾立志堅確,發言正大,真可垂戒於後,豈特免禍於一已而已哉。
陳元靚:經禮三百,垂世作程。仲師為訓,其義難明。周官先斍,漢室名卿。元封班慶,茂爵斯榮。
愛新覺羅·胤禛:鄭眾、盧植、服虔、范寧守一家言。
蔡東藩:鄭眾出使匈奴,抗禮不屈,幸得脫身南歸,是固可謂不辱使命者矣。明帝必欲令眾再往,是使之復入虎口,於國無益,於身有害,無惑乎眾之一辭再辭也。況眾已具陳情跡,言之甚詳,而明帝猶未肯聽納,強迫忠臣於死地,果胡為者?及召還系獄,嫉眾違命,微虜使言,則罪及忠臣,幾何不令志士短氣耶?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鄭眾。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追封鄭眾為中牟伯,仍從祀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