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伷

王伷

王伷(955年—981年),高麗王朝第五任君主(975年—981年在位)。字長民,父為高麗光宗王昭,母為大穆王后皇甫氏。965年被立為太子,975年即位后平反冤獄,推行田柴科制,但沉湎享樂,在位六年即病重,禪位於堂弟王治,旋薨。廟號景宗,謚號獻和,葬於榮陵。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高麗景宗王伷是光宗王昭的嫡長子,母為大穆王后皇甫氏(亦是其姑母),生於顯德二年(955年)閏九月二十二日,乾德二年(965年)二月加元服,立為王太子、內史諸軍事、內議令。
當時,高麗光宗奉行恐怖政治,大興冤獄,肅清功臣與豪族,王伷亦被其父王猜忌,“每不自安” ,但由於其弟孝和太子死去,他成為光宗的獨子,所以倖免於難。開寶八年(975年)五月二十三日,光宗去世,王伷即位。他即位后便宣布大赦,釋放光宗朝蒙冤入獄的數千人,並燒毀讒訴之文,一改光宗朝的恐怖氛圍,於是“冤憤悉除,朝野稱慶”。但另一方面,他允許光宗朝被陷害冤殺者的子孫報仇,又導致一批無辜的人死亡,則有矯枉過正之嫌。
王伷“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因此“不諳政體,專任權豪” ,先令王詵執政,后又令荀質、申質為左右執政。王伷自己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喜聽鄉樂,愛下圍棋,於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六月病倒,七月九日傳位於堂弟開寧君王治,是為高麗成宗。兩天後,王伷薨,享年二十七歲,廟號景宗,謚號獻和,葬於 榮陵,后經累朝加謚為“至仁成穆明惠順熙靖孝恭懿獻和大王”。其子王誦後接替成宗王治之位,是為高麗穆宗。

為政舉措


撥亂反正

景宗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平反冤假錯案,釋放光宗朝蒙冤入獄的人,燒毀多年來的各種告密文書,以懷柔光宗時被鎮壓的豪族勢力,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緊張關係。同時他還允許光宗朝被陷害而死者的子孫報仇,於是又產生一大批犧牲者。執政王詵趁機殺死了與自己有隙的太祖王建之子孝成太子(天安郎君)與元寧太子(鎮州郎君),景宗得知后貶謫王詵,並叫停了報仇運動,才算恢復了正常秩序。

行田柴科

開寶九年(976年),景宗開始推行田柴科制,國家以品級授予百官將士土地和山林,同時將公田分給農民耕種。雖然未能一蹴而就,但此舉對高麗中央集權制的鞏固與社會秩序的整合均有重大意義。

對外關係

景宗時繼續保持與宋朝的封貢關係,往來非常密切。宋朝於開寶九年(976年)十一月遣使冊封景宗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傅、使持節玄菟州諸軍事、玄菟州都督、大順軍事,食邑三千戶。同時景宗也派遣使者來華祝賀宋太宗即位,並派金行成前往宋朝國子監留學。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景宗派兒子到宋朝進貢良馬、甲兵,以協助宋朝完成統一北漢及幽雲十六州的計劃。隨後兩年間宋朝又兩度遣使,加封景宗為侍中,加食1000戶。
北部邊境則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有數萬渤海國遺民來投奔高麗。

歷史評價


• 李齊賢:“滕文公問井地於孟子,孟子曰:‘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三韓之地,非四方舟車之會,無物產之饒、貨殖之利,民生所仰,只在地力。而鴨綠以南,大抵皆山,肥膏不易之田,絕無而僅有也。經界之正若慢,則其利害比之中國相萬也。太祖繼新羅衰亂、泰封奢暴之後,萬事草創,日不暇給,止為口分之法,歷四世,景宗作田柴之科,雖有疏略,亦古者世祿之意。至於九一而助、什一而賦,與夫所以優君子小人者,則不暇論也。後世屢欲理之,終於苟而已矣。蓋其初不以經界為急,撓其源而求流之清,何可得也?惜乎當時群臣,未有以孟子之言講求法制,啟迪而力行之也。”
• 《高麗史》:“王溫良仁惠,不好遊戲。末年厭倦萬機,日事娛樂,沈溺聲色,且好圍棋,昵近小人,疏遠君子,由是政教衰替。”

家族關係


父母

• 父:高麗光宗王昭
• 母:大穆王后皇甫氏

妻妾

• 獻肅王后金氏:新羅敬順王之女。
• 獻懿王后劉氏:宗室文元大王王貞之女。
• 獻哀王后皇甫氏:宗室王旭之女,穆宗生母,號“千秋太后”。
• 獻貞王后皇甫氏:宗室王旭之女,景宗死後與叔父王郁私通生下高麗顯宗。
• 大明宮夫人柳氏:宗室元庄太子之女。

子女

• 高麗穆宗王誦(獻哀王後生)

影視形象


• 《帝國的早晨》(2002年—2003年KBS大河劇),金民友飾
• 《千秋太后》(2009年KBS大河劇),車在石(幼年)、崔哲浩(成年)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