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學院

公立大學

公路學院(公路科學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屬的長安大學“211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的學院,歷經西安公路學院公路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公路工程學院、長安大學公路學院。60年以來,學院視富民興邦為天職,以發展公路交通科技為己任,緊密圍繞國家經濟建設,積極組織開展公路建設的重大課題和關鍵技術研究,為我國公路交通科技事業和基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務院有關部委的高度評價。

學院簡介


公路學院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壯大,從創始初期僅有兩個專業,已發展建設成為我國公路交通建設行業學科齊全、專業配套、規模較大的重點學院和主要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其他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學院先後獲得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1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及11個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學院先後建立了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動站。
公路建設科學與技術學科群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高速公路築養科學與技術學科群列入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行列。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和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兩個二級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學院擁有陝西省“三秦學者”、“百人計劃”特聘教授崗位。學院現有10個本科專業方向,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專業是教育部批准的保留專業,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專業、交通工程專業是陝西省名牌專業。
目前,學院擁有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築材料”),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工程(交通運輸工程),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特殊環境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4門省級精品課程、1個陝西省普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門陝西省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個陝西省教學團隊、1個陝西省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同時,學院是全國高等學校路、橋及交通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交通部路、橋繼續教育中心”設在學院。學院還是全國交通系統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檢測工程師和公路交通高新技術培訓基地。

歷史沿革


1951年4月30日,西北交通幹部訓練班改建為西北交通學校
1953年2月3日,西北交通學校改為西安公路學校。
1956年1月,交通部合同教育部報經國務院批准,決定將南京工學院、中南土建學院、成都工學院及同濟大學的“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陸續併入。3月,擬定“橋樑與隧道”和“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教學計劃。
1958年4月,西安汽車機械學校為基礎建第一所專門培養公路多項高級人才的西安公路學院,同年9月1日,“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新生正式開學。
1959年4月18日,交通部批複開設“公路與城市道路”、“橋樑與隧道”兩個專業。
1963年4月3日~10日,遵照交通部指示,“公路與城市道路”教材編審小組在上海召開第一次編審小組會議。
1965年4月30日,派出幹部、教師和學生參加0401線國防公路的施工。9月6日,公路系成立。交通部批複將大學和中專相同專業加以組合,成立公路系。
1970年3月,改為中專。
1974年招收4名阿拉伯葉門共和國4名留學生,6月4日,國務院科教組發出關於同意恢復西安公路學院的通知。當年秋季招生。
1978年2月28日,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四年制本科生入學。
1979年5月26日~6月29日,美國加州海華市交通局局長張秋先生訪問講授《交通工程學》,聘為“交通工程名譽學術顧問”。是由教育部、外交部、交通部、中科院聯合向國務院聘請的首批來華講學的5位外籍之一,首位科技專家。
1984年1月11日,公路工程、橋樑隧道及結構工程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7月20日,交通部教育局將調整后的學術委員會名單報國務院。李斌教授任西安公路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張登良,劉良湛任副主席。
1985年2月7日,交通部教育局下達了舉辦公路工程、橋樑與結構工程研究生班的通知。
1986年7月28日,岩土工程獲碩士學位授權。
1990年10月5日,公路城市道路及機場工程獲博士學位授權學科。11月15日,公路結構實驗室受交通部表彰。
1992年9月5日,高等學校路、橋及交通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王秉綱教授當時為主任委員。9月25日~28日,“公路工程”專業成為交通部首批重點學科。12月31日,張登良教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993年12月11日,王秉綱教授成為博士生導師。
1995年10月18日~20,“211”工程預審專家組考察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橋樑工程、交通工程等重點學科點。
1997年12月31日,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橋墩梁與隧道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被交通部批准為省部級重點學科。
1998年6月1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批准交通運輸工程為博士、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月26日,公路橋樑與隧道實驗室通過交通部立項論證。
1999年2月12日,設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6月3日,胡長順教授的《複合式路面設計原理與施工技術》入選交通部重點資助出版名單。12月14日,道路結構與材料實驗室成為交通部重點實驗室。
2000年4月18日,胡長順、徐岳、謝永利等同志獲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贊助計劃》。4月,校本部北院低溫實驗室竣工。6月,學校太白校區“公路勘測實驗實習基地”一期工程順利竣工。12月20日,長安大學批准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公路設計院更名為長安大學公路設計院。12月,長安大學設立公路學院,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公路工程學院和經濟管理學院(部分)合併而成,聘任胡長順為公路學院院長。
2001年2月12日,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批准長安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為工程碩士招生領域。8月26日,校本部北院橋隧結構實驗室竣工。
2001年9月26日,交通部授予謝永利教授2000-2001年度交通科技英才榮譽稱號。
2001年9月29日,賀栓海同志獲全國交通系統“優秀科技、教育工作者”稱號。
2001年,馬榮國教授聘為高等學校交通運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交通工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聘期2001-2005年。
2002年1月9日,教育部批准學校“特殊地區公路工程”實驗室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2年1月22日,陝西省教育廳批准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專業為陝西省高等學校名牌專業。23日,教育部批准學校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為高等學校重點學科。3月1日,教育部批准設置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本科專業。3月28日,長安大學公路設計研究院、長安大學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長安大學工程勘察研究院合併,成立長安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
2003年4月28日,陝西省教育廳批准學校土木工程、交通運輸為陝西省高等學校名牌專業。6月26日,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批准長安大學新增道路與鐵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等學科專業為高校教師碩士學位培養點。7月28日,沙愛民、謝永利被交通部批准為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
2003年8月13日,我國著名公路專家、公路學院院長鬍長順教授在青藏高原開展科學考察時不幸因公殉職。
2003年8月31日,陝西省學位委員會批准長安大學新增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科專業為碩士學位授權點。9月8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新增橋樑與隧道工程學科專業為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2004年6月26日,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批准長安大學新增橋樑與隧道工程學科專業為高校教師碩士學位培養點。10月15日,“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長安大學風洞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並對外開放。10月23日-28日,由中國力學學會MTS材料試驗協作專業委員會主辦、長安大學特殊地區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六屆全國MTS材料試驗學術會議在學校召開。
2005年3月16日,公路學院及風洞實驗室和上海超級計算中心開展戰略合作。3月28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在“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下新增自主設置“交通工程”和“交通新能源與節能工程”2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5月27日,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公路舊橋檢測評定與加固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順利通過交通部鑒定驗收,該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2月16日,交通部的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中,“道路結構與材料重點實驗室”惟一被評為優秀等級,獲得交通部“十一五”重點實驗室設備專項投資。
2006年1月25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長安大學新增土木工程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岩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科專業為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長安大學在“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下新增自主設置“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等二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
2007年12月,特殊地區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通過教育部組織的評估。
2008年1月8日,折學森教授參加完成的“沙漠地區公路建設成套技術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月19日-20日,交通運輸部公路試驗檢測機構等級評審專家組蒞臨學校,對公路學院檢測中心進行現場驗收。7月18日,長安大學舉行“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9月29日,教育部、財政部批准沙愛民負責的“路基路面工程”為2008年度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10月8日,公路學院在學校體育館隆重召開建院50周年慶典大會。
2009年1月9日,胡長順、馬驫、竇明健等人為主要完成人的“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7月13日,楊少偉教授負責的“道路勘測設計”課程被批准為當年度陝西省省級精品課程。
2010年1月11日,沙愛民教授主持完成的“公路半剛性基層材料結構理論、多指標控制設計方法及工程應用”及徐岳教授參與完成的“公路在用橋樑檢測評定與維修加固成套技術”同時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1年1月14日,謝永利教授參加完成的“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建設與運營管理關鍵技術”項目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0月21日,許婭婭教授負責的“測量學”獲得2011年陝西普通高校精品課程。10月28日,公路學院被交通運輸部評為“十一五”交通運輸行業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先進單位。
2012年1月14日,周緒紅教授參加完成的“複雜鋼結構施工過程時變分析及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年9月13日,陝西省教育廳批准長安大學土木工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專業為陝西普通本科高校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0月17日,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本科專業被批准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0月29日,申愛琴教授負責的“道路建築材料”課程入選第二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立項項目。11月26日,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實驗教學中心被陝西省教育廳確定為2013年度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公路學院土質學與土力學教學團隊被陝西省教育廳確定為2013年度省級教學團隊。12月19日,原西安公路學院1982屆制7801班校友丁漢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2月20日,沙愛民教授負責的“路基路面工程”課程入選第三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立項項目。
2014年1月10日,沙愛民教授主持完成的“環保型路面技術體系、設計方法及工程應用”、高江平教授和楊曉華教授參與完成的“鹽漬土地區公路建設成套技術及工程應用”、王春生教授參與完成的“長大跨橋樑結構狀態評估關鍵技術與應用”和馮忠居教授參與完成的“濕陷性黃土地區高速鐵路修建關鍵技術”分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3月26日,公路學院牽頭組建的“特殊地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協同創新平台通過專家評審、答辯、交通運輸部認定,成為我國首批交通運輸行業以高校為主體的9個協同創新平台之一。
2014年4月29日,陳建勛教授牽頭申報的“公路隧道建養理論與技術創新團隊”入選陝西省科技廳公布的2014年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名單。
2014年7月22日,交通工程專業被陝西省教育廳批准為2014年陝西普通本科高校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2015年1月11日-14日,美國科學院(NationalAcademiesofUSA)交通研究委員會(TransportationResearchBoard)第94屆TRB年會在華盛頓召開。謝永利、陳紅、郝培文一行應邀率公路學院30餘名師生參加此次TRB學術年會。1月16日,陳建勛被授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稱號,美國密歇根理工大學教授尤占平被授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稱號。5月13日-15日,第三屆可持續橋樑設計、建造與維護國際會議(The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ustainableBridgeDesign,ConstructionandMaintenance)在校本部學術報告廳召開。會議由長安大學主辦,中美公路技術交流中心、橋樑結構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特殊區域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交通運輸行業協同創新平台、公路大型結構安全教育部工程中心、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與陝西省公路橋樑與隧道重點實驗室協辦。6月3日,公路學院國際顧問委員會(IAC)成立大會(InternationalAdvisoryCommitteeInauguralMeeting)在學校學術交流中心報告廳召開。
2019年1月8日,謝永利教授團隊主要完成的“複合地基理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學院人才濟濟,名師薈萃,現設有四所兩部六系三辦三個中心,教職工308人(專任教師255人,工程實驗、管理人員5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75人,碩士生導師189人。93%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其中,226人具有博士學位)。學院現有教授85人,副教授102人。
博士生導師75人
碩士生導師189人
教職工308人
多年來,學院依託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以學科建設發展為方向,不斷完善和創新用人機制,湧現出一批年富力強,成績卓著的知名專家和學者。目前,學院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人、外專千人1人、青年千人1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0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7人、交通部重點學科帶頭人1人、交通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3人、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8人、陝西省“三五”人才6人、陝西省5人、陝西省教學名師4人、陝西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7人、陝西省青年科技新星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7人。
學院才俊輩出,目前在校本科生2841人,碩士研究生1699人,博士研究生529人,外國留學生102人。50多年來,已培養出各類不同層次的畢業生6萬餘人,其中大批已走上各級領導崗位,有的已成為國內外頗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如中組部副部級巡視專員寧延令、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馮正霖、陝西省軍區副司令員李登武少將、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周偉等等,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開拓創新,勤奮求是,為我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應有貢獻。
學院以“211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強科研機構和基地建設,使之成為理論研究和科技創新的發源地。學院現有特殊地區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道路結構與材料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和公路大型結構安全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土木工程陝西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公路橋樑與隧道陝西省重點實驗室。學院擁有一批國內一流水平的實驗設施和檢測系統,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平台,同時也可為公路交通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等部門提供優質高效的科技服務。
學院科研實力雄厚。近五年來,先後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150餘項,近十年連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共計12項,多項科研成果達到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填補了諸多領域的空白。近年來學院先後承擔完成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國家西部交通建設項目等重大科研項目百餘項。科研經費逐年增長,年均科研合同額1.2億元左右。近10年來,發表科技論文4000餘篇,出版專著及教材300餘部。學院充分發揮科技與人才優勢,緊密圍繞國家經濟建設主戰場,為國民經濟和我國公路交通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科學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交通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才培養

道路工程研究所
所長:胡力群
副所長:馬峰、栗培龍
道路研究所現有教師和研究人員56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及高工15人,52人獲博士學位(博士后6人)。研究隊伍中的優秀人才包括: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2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5人,交通部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人,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人員1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人員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陝西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6人。
目前,道路工程研究所擁有“特殊地區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道路結構與材料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並獲批“特殊區域公路工程可持續發展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和“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道路研究所現有實驗室面積6千平方米,擁有國際一流的大型精密儀器167台套,設備總值7000餘萬元,其中包括大型平台試驗設備包括大型加速載入試驗系統HVSMarkVI、小型加速載入試驗系統MMLS3、工業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系統(ICT)、MTS材料試驗平台、漢堡試驗機、瀝青混合料基本性能測試儀(SPT)、場發射掃描電鏡、高壓凝膠色譜(GPC)、紅外光譜和差熱分析系統等。
道路工程研究所為國內外公路行業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的專門人才,累計培養碩士研究生1400餘名,博士研究生200餘名,為我國公路交通現代化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我國公路界具有廣泛的影響,享有良好的聲譽。
長期以來,道路工程研究所圍繞公路建設中的重大課題和關鍵技術開展研究。研究工作立足西部、面向全國,研究領域覆蓋道路工程所有方向,並以特殊地區道路、路面設計理論與方法、道路建築材料等為特色。近年來在高原多年凍土地區路基路面結構、黃土地區高等級公路修築技術、沙漠地區築路技術、路面材料結構理論與改性技術、公路災害防治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年來,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30餘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100多篇,其中SCI、EI和ISTP等收錄600多篇,出版教材、專著70餘部,授權發明專利150餘項,實用新型400餘項。
道路工程研究所本著“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方針,從教師和研究生兩個層面,以參加和舉辦兩種形式強化學術交流,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標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南非等國的許多著名大學開展交流與合作,在國外有良好的聲譽。
歷經長期的發展和積澱,道路工程研究所目前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條件平台和創新團隊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基礎,已成為我國公路交通行業特色鮮明和充滿生機活力的科技創新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公路交通科技領域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和優勢,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橋樑工程研究所
橋樑工程學科依託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有橋樑結構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交通運輸部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公路大型結構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陝西省公路橋樑與隧道重點實驗室,用於風工程研究的風洞實驗室,橋樑環境模擬實驗室和橋樑結構抗火實驗室(在建中)。研發場地及辦公面積6000餘平方米,各種大型試驗儀器設備和研發計算平台價值3000餘萬元。現有教師60餘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人,教授19人,副教授27人。能夠進行大型橋樑結構的靜動力模型試驗、疲勞與耐久性、抗震與抗風、施工監測與控制、檢測加固及實橋荷載試驗和分析計算。近五年來出版學術著作20餘部,制(修)訂規範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獲國家科技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30餘項,先後完成了多項國家、部省級及重大工程科研項目;完成了包括港珠澳大橋、杭州灣大橋、青島海灣大橋、舟山連島工程等著名橋樑在內的近千座橋樑工程的科學研究、施工控制及承載力試驗和包括廣州海珠大橋、石嘴山黃河大橋等在內的近百座橋樑工程的加固設計與施工技術指導工作。
本科生培養
培養橋樑工程方向的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學習,熟練掌握道路工程、橋樑工程和岩土與隧道工程的專業技能,畢業后能夠勝任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的規劃、設計、研究、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核心課程包括高等數學、大學英語、普通物理、交通土建製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質學與土力學、道路工程材料、結構設計原理、測量學、工程地質、水力學與橋涵水文、道路勘測設計、路基路面工程、基礎工程、橋樑工程、鋼砼組合結構、隧道勘測設計、隧道結構計算與分析等。
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最低畢業總學分:176學分(最低課內學分+實踐教學環節學分)+12學分(綜合素質培養學分)
研究生培養
橋樑與隧道學科招收學術型與專業行碩士研究生,學制均為3年,其中,橋樑方向開設彈塑性力學、結構工程數值方法、橋樑結構理論、混凝土結構理論、結構可靠度、結構動力學、結構穩定理論、結構疲勞與斷裂、橋樑模型試驗、橋樑風振與振動控制、橋樑地震動與減隔震、橋樑結構非線性與模擬、橋樑監控與健康監測、橋樑結構防災與減災、橋樑評定與加固方法、橋樑概念設計、橋樑工程發展趨勢等專業課程。開設以下研究方向:
1、橋樑結構理論
2、鋼與組合結構橋樑理論
3、橋樑結構工程式控制制
4、橋樑抗震抗風及振動控制
5、橋樑安全監測與評估技術
6、橋樑維護管理技術
岩土與隧道工程研究所
岩土與隧道工程研究所(系)成立於2000年,由原土力學教研室與隧道教研室合併而成。2016年公路學院系所調整,岩土與隧道工程研究所與防災減災工程研究所重新整合,形成了當前岩土與隧道工程研究所。
岩土與隧道工程專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早在1978年,顧安全教授主持完成的“上埋式管道及洞室垂直土壓力理論研究”既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84年,該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並成為了國內最早培養工科外籍留學生的學科;1988年,隧道工程專業開始招收本科學生。進入新世紀以來,岩土與隧道工程專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03年,岩土與隧道工程被批准為省級特色專業,2008年被批准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岩土與隧道工程研究所(系)始終堅持面對社會服務需求,立足公路交通行業特色,將產學研有效結合,取得了顯著研究成果。自1984年岩土工程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至今,現已發展為擁有橋樑與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減災防災及防護工程三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的強大學科團體。
岩土與隧道工程研究所現任所長為馮忠居教授,副所長為王亞瓊教授和張宏光副教授,研究所現有專任教師5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9人、高級工程師1人、講師17人、工程師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45人,含特聘院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4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2人、交通部重點學科帶頭人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人、交通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人、其他省部級學術稱號獲得者8人。該所目前擁有碩士生導師38人,博士生導師10人。自學科建立以來已培養了500餘名碩、博士研究生。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呈現出良好的擴大趨勢。
科研概況
岩土與隧道工程學科是交通行業重點學科,是我校岩土與隧道工程方向實踐教學的主要依託,也是特殊地區公路工程教育部實驗平台和道路結構與材料交通行業實驗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學科是特殊地區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陝西省公路橋樑與隧道重點實驗室的載體,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同時也是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學科。本學科在公路岩土與隧道方面開展了大量理論和工程應用研究,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交通行業重點攻關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上百項大型科研課題,年均到款經費達到5000萬元,形成和發展了公路岩土工程和公路隧道工程兩個穩定的學科方向。研究所師生在共同完成大量研究課題的過程中,積極撰寫高水平學術論文,申報各類高層次科技進步獎與專利技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近十年,研究所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24項;近四年來授權發明專利50餘項,發表高水平SCI和EI論文數量近200篇,編寫專著與教材13部。岩土與隧道工程研究所經歷六十餘年的建設與發展,特別是經過十幾年的“211”工程建設,在科研人才培養與科研水平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培養了一批中青年骨幹教師,承擔或參與了一大批國家級科研項目,如“國家科技攻關(支撐)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973”以及省部級科研項目與聯合攻關課題,並在此基礎上已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理論體系。
考慮岩土與隧道工程學科的具體發展現狀、發展方向、技術理論、行業需求等各方面因素,本學科當前的研究方向主要為:1、公路特殊土基本特性與工程應用;2、公路不良地基處治方法與理論;3、公路構築物與介質相互作用機理與設計計算理論;4、海洋環境大型橋樑深基礎及新型基礎的設計計算理論與方法;5、公路隧道圍岩特性及結構設計理論;6、公路岩土與隧道災害防治理論與方法;7、長大公路隧道通風及防災控制技術;8、地下工程與環境岩土工程;9、工程結構防災減災工程;10、公路突發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與技術。
研究生培養
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必須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學教育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的直接體現。岩土與隧道工程所現有岩土工程、隧道工程和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三個專業方向。面對研究生規模的擴大,公路學院制定了《公路學院研究生培養實施細則》,本所制定了詳細的課程建設體系,修改並完善了岩土工程專業、隧道工程專業和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學術性碩士、建築與土木工程專業型碩士和岩土工程和隧道工程博士、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博士培養計劃,各個專業方向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包括:公共學位課、基礎理論課、專業學位課、專業選修課等。
本所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幾代師生團結協作,開拓進取,在強化特色同時,不斷拓寬研究領域,目前的研究主要涵蓋以下方向:特殊土性狀及工程應用;軟粘土力學基地及處理;岩土體動力學理論與技術;深基礎與新型基礎;邊坡與防護工程;地下工程與環境岩土工程;地下工程與公路隧道工程;公路隧道結構理論;公路隧道運營環境;公路隧道機電工程;地鐵工程與盾構技術;地下結構長期性能與公路隧道維護;道路防災減災;災害評價與管理;工程結構防災減災工程;地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
科研教學平台
本學科(專業)的主要實驗內容涉及到隧道工程勘測設計、隧道結構計算與分析、隧道施工、隧道工程試驗與檢測技術、隧道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內容。主要實驗內容包括:TSP探測隧道前方不良地質分佈、紅外探水儀探測隧道圍岩富水情況、激光斷面儀檢測隧道斷面輪廓、錨桿抗拉拔試驗、周邊位移量測、圍岩內部位移量測、圍岩壓力量測、支護結構內力量測、地質雷達探測襯砌厚度及背部空洞、隧道風速、風壓測定實驗、CO/VI濃度測定實驗、照明效果試驗等。
岩土與隧道工程實驗平台是我校岩土工程與隧道工程方向實踐教學的主要依託,也是特殊地區公路工程教育部實驗平台和道路結構與材料交通行業實驗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學校的發展,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成為國內交通行業領域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創新基地,也是我國道路科學基礎領域國內外知名的研究平台和學術交流中心,在國內同類實驗平台中居領先地位,並在國際學術界具有一定影響。岩土與隧道工程實驗平台是由土工實驗樓、隧道通風實驗室和渭水大比例尺沉降平台三部分組成。目前,實驗室擁有先進的實驗設備,大型設備總值1229.8萬元,總建築面積4637平方米。近五年來,實驗室引進了多台大型設備,其中包括“空心圓柱扭剪實驗系統”、“岩石三軸蠕變剪切試驗機”、“非飽和土三軸實驗系統”等設備;土工實驗樓組建了實驗室門禁監控管理系統,進一步提高了實驗室的管理水平。
實驗室主要承擔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公路工程管理領域本科教學、研究生培養、創新實驗和對外開放等試驗教學任務,每年為上述本科專業約600名大學生開設試驗教學課程和大學生創新性實驗條件,為200餘名道路與鐵道工程專業、岩土與隧道工程專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提供論文研究試驗服務。
交通與道路總體工程研究所
所長:王元慶
副所長:張馳
長安大學交通與道路總體工程研究所,由原交通工程研究所和道路總體研究所組建而成。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及博士后流動站,2010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學科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交通與道路總體工程研究所發展歷史:
發展歷史
發展歷史
二、師資隊伍
長安大學交通與道路總體工程研究所現有專職教師4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0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25人。目前,我所擁有中國監理協會檢測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人、陝西省教學團隊1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霍英東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專任教師隊伍的職稱、學歷、年齡、學緣結構合理,形成了以學科學術帶頭人為核心、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體的學術梯隊,學術方向特色鮮明、學術交流活躍、教學科研成果豐碩。
目前,我所聘請校外兼職教師25人,其中包括“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陝西省“百人計劃”特聘教授2人。
三、科學研究
近五年來,長安大學交通與道路總體工程研究所承擔省部級以上縱向科研項目69項,其中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同時,緊密結合公路交通、城市交通、軌道交通行業發展趨勢,秉承“產學研結合”的辦學宗旨,承擔了大量的產學研結合科研項目。特別是承擔了西安市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建設的眾多科研項目,極大地促進了西安市城市軌道交通科學地快速發展。近五年來,長安大學交通與道路總體工程研究所獲省部級科技獎勵15項,發表SCI、EI論文200餘篇。
2014年,由長安大學公路學院牽頭組建的“特殊地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協同創新平台通過交通運輸部認定,成為我國首批交通運輸行業以高校為主體的9個協同創新平台之一。在該協同創新平台中,交通與道路總體工程研究所主要承擔“特殊區域公路交通安全與智能化監控”研究,具體包括:面向多源需求的特殊區域道路智能安全監測分析系統的研發、耐寒抗損新型交通安全設施建造技術、基於特殊區域公路結構設計的交通運行信息檢測設備及關鍵技術研究等。
長安大學交通與道路總體工程研究所在公路網規劃方面的研究獨樹一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所提出的公路網規劃的總量控制法,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所將傳統規劃與現代交通規劃相結合,公路交通與城市交通相結合,具有研究交通規劃和城市交通的雄厚基礎。
長安大學交通與道路總體工程研究所的道路勘測設計團隊是國內最早開展公路線形設計理論研究及設計新技術開發的團隊之一,在公路測設新技術、公路選線關鍵技術、路線設計理論與技術、道路交叉設計理論與技術、道路安全設計與評價等方面取得了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的水平,在公路行業建設和運營管理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團隊成員在路線設計理論與技術、道路交叉設計理論與方法、交通組織與施工交通組織的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路線設計規範、立交設計細則以及高速公路改擴建交通組織設計細則中。
四、研究生教育
長安大學交通與道路總體工程研究所已培養了交通工程、道路總體兩大方向近1600名碩、博士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100餘人。在交通與道路總體工程研究所發展的60餘年裡,逐漸拓寬了研究領域,除了具有優勢的交通規劃,道路路線工程領域外,在交通安全、城市軌道交通、道路路線智能化測設、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等方向均有了較大的發展。目前,研究生教育所涵蓋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交通規劃;道路交通安全與設施;城市道路交通設計與運行管理;交通控制與智能交通系統;交通網路與分析;交通流基礎理論與應用;交通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設計與運營管理;綜合交通與樞紐;交通政策與經濟;交通大數據理論與方法;智能化道路選線;基於BIM的道路真三維設計評價;空地一體化的交通基礎設施監控。
五、教學科研平台與基地建設
結合學科發展,統籌兼顧本科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需要,長安大學交通與道路總體研究所已初步建成“一個中心三個實驗室七個基地”。
一個中心:智慧交通大數據綜合創新中心。該中心包括了視頻檢測、監控、大數據計算與決策分析等系統,交通基礎設施BIM設計、建模與分析系統。
智慧交通大數據綜合創新中心
三個實驗室:交通工程實驗室、城市軌道交通實驗室及道路路線總體實驗室。
交通工程實驗室已建成交通規劃與網路分析實驗平台、交通運行管理與控制實驗平台、公交系統智能化運行控制實驗平台。
城市軌道交通實驗室已建成城市軌道交通運行列車自動控制ATC模擬平台、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與場站模型室。
道路路線總體實驗室已建成公路路線模擬與模擬駕駛行為平台、公路路線總體測設與建模實驗平台。
七個基地:
交通管理與控制實基地: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交通工程設計實習基地: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交通機電實習基地:陝西省高速集團、秦嶺終南山隧道管理中心;
軌道交通設計實習基地: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軌道交通施工實習基地:中國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
軌道交通運營實習基地:西安地下鐵道有限公司運營分公司;
路線勘測設計實習基地:太白山勘測實習基地.
六、國際交流
近5年來,長安大學交通工程研究所加大與國際相關大學、研究機構與管理部門的交流與合作,先後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加州大學歐文分校、伊利諾伊理工大學、墨爾本大學、美國能源基金會、亞利桑那大學、南澳大學、ITE亞行地區可持續交通發展部、加州交通廳、美國都會區規劃組織協會、印度科學研究院等進行了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同時,依託學校的青年骨幹教師支持計劃,每年派出2-3名青年教師前往歐美等國家進行交流訪問。

院系概況

公路學院交通運輸工程
土木工程
國家級重點學科交通運輸工程
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是“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的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擁有一級學科碩士點、博士點以及博士后流動站。學院學科行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研究領域涵蓋了整個道路交通運輸系統規劃、設計、建設、養護、運營與管理所涉及幾乎所有學科,是國內支撐道路交通運輸領域發展配套最全、體系最完整的學科。
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與2017年9月獲批教育部“一流學科”。
道路與鐵道工程(二級學科)
道路與鐵道工程(二級學科)創立於1958年,1984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0年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是當時道路工程學科僅有的三個博士點之一。隨著我國公路交通事業的迅速發展,本學科瞄準現代交通運輸工程領域發展趨勢和國家行業發展的重點需求,在路基路面工程、勘測設計、特殊地區路基路面結構與性能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整體水平及綜合實力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二級學科)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二級學科)是設立最早、實力最雄厚的學科點之一,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其科研力量雄厚,引領著我國公路與城市交通行業技術、規範與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公路網規劃方面獨樹一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近年來,本學科緊跟國際發展前沿,瞄準國家戰略需求,特別是綜合交通、智能交通、平安交通、綠色交通、軌道交通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整體水平及綜合實力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省級重點學科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學校最早進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2003年獲“橋樑與隧道工程”和“結構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該學科設有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建有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重點學科。已形成結構工程、橋樑工程、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地震工程與防災減災等穩定的研究方向,成為我國西部土木工程學科點齊全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基地,湧現出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學科點科研設備先進,研究項目層次高,研究特色鮮明,研究成果豐碩。
橋樑與隧道工程(二級學科)
橋樑與隧道工程是我校重點建設學科之一,1984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致力於研究橋樑結構安全評價與可靠性、橋樑結構抗震與抗風、橋樑結構分析與控制、鋼橋與組合橋樑結構理論、公路隧道結構與防災減災等方面,不僅滿足了西部大開發的需要,也為我國的橋樑與隧道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
岩土工程(二級學科)
岩土工程學科創立於1958年,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是國內最早培養工科外籍留學生的學科。學科瞄準國內基礎建設的需求,特別是公路交通建設中大量的岩土工程理論及其技術問題,重視基礎理論研究與工程實際相結合,不斷積澱與深化研究,整體水平及綜合實力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防災減災及防護岩土工程(二級學科)
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學科2005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研究公路排水、災害防治已有四十餘年,在行業內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針對工程防災減災的現狀和需求,開展土木工程,特別是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的自然災害評估、預測預警、應急管理等方面研究,總體研究水平居國內前列。

科學研究


學術交流

學院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與美、英、德、俄、澳、日、南非、巴西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許多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雙邊交流與合作關係,包括互派專家講學,進行合作研究,合作培養研究生、建立聯合研究中心等,促進了學院整體水平的提高,擴大了學院的國際影響和地位。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學院廣大師生員工開拓創新,開放求是,團結協作,力爭把公路學院(公路科學研究院)建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

科研成就

公路學院所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成果:
年度項目名稱負責人(參與人)獎勵名稱獲獎等級
2006冷彎薄壁型鋼住宅結構體系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周緒紅(主持)、劉永健國家科術進步獎二等
2007沙漠地區公路建設成套技術研究折學森國家科術進步獎二等
2008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胡長順國家科術進步獎一等
2009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技術與工程示範
周緒紅
沙愛民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
2009公路半剛性基層材料結構理論、多指標控制設計方法及工程應用沙愛民(主持)國家科術進步獎二等
2009公路在用橋樑檢測評定與維修加固成套技術徐岳國家科術進步獎二等
2010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建設與運營管理關鍵技術謝永利國家科術進步獎一等
2011複雜鋼結構施工過程時變分析及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建工)周緒紅國家科術進步獎二等
2013環保型路面建造技術和工程應用沙愛民(主持)、裴建中、胡力群、蔣瑋國家科術進步獎二等
2013鹽漬土地區公路建設成套技術及工程應用高江平、楊曉華國家科術進步獎二等
2013長大跨橋樑結構狀態評估關鍵技術與應用王春生國家科術進步獎二等
2013濕陷性黃土地區高速鐵路修建關鍵技術馮忠居國家科術進步獎二等
2018複合地基理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謝永利國家科術進步獎

領導團隊


歷任領導

學校名稱姓名職務任期
公路學院王金瀾黨總支書記1958.10-1965.11
安澤林黨總支副書記1965.11-1966.4
麻相同黨總支書記1966.4-1974.8
楊家鴻黨總支書記1974.8-1979.3
鄭彩霞黨總支副書記1979.3-1979.9
王書堂黨總支副書記1979.9-1984.5
王鳳瑞黨總支書記1984.5-1987.6
馬爾立黨總支書記1987.6-1990.6
雷達黨總支書記1990.6-1994.7
薛月香黨總支書記1994.7-1998.10
王立平黨委書記2007.5-2011.11
田新民黨委書記2011.12-至今
趙恩棠主任1959.3-1984.2
顏建民主任1984.2-1985.10
張登良主任1985.10-1986.12
陳祥寶主任1987.1-1994.6
楊炳成主任1994.6-1998.10
胡長順院長1999.9-2001.1
徐岳院長2003.10-2008.2
謝永利院長2008.2-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