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1958年創立的高科技研究院

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簡稱“核化冶院”,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創建於1958年,是一所以研究鈾礦選冶和濕法冶金技術為主,集科研、教學、產品開發和生產經營為一體的綜合性高科技研究院。院本部位於北京通州區南部,毗鄰京津公路和輕軌八通線,佔地面積約10hm2(150畝);其生產基地位於北京通州區永樂店開發區,佔地面積10hm2;位於遼寧省興城市的750所也隸屬我院。院現有職工500餘人,其中,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00餘人,國家級專家4人,部、省級專家12人。 

發展歷史


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創建於1958年。院本部位於北京通州區南部,毗鄰京津公路和輕軌八通線,佔地面積約10hm(150畝);其生產基地位於北京通州區永樂店開發區,佔地面積10hm。
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始建於1958年9月11日,原名北京第六研究所;1963年11月更名為北京第五研究所;1989年5月更名為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簡稱核化冶院)。
核化冶院以推動我國鈾礦冶工業發展為己任;始終堅持為生產建設服務作,重視遠近結合,在保證完成鈾工藝研發的前提下,積極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同步發展相關專業和學科。不斷擴大技術優勢;堅持科技體制改革是科技工作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些構成了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的建院方向和歷史任務。
1958年建所初期,鈾礦選冶在國內是一片空白,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但全所廣大職工自力更生,虛心向蘇聯專家學習,堅持“邊學邊干”,沒有設備,就因陋就簡,簡法上馬。資金短缺,就少花錢、多辦事,在最短的時間內,從富鈾、釷礦石中提煉出了我國第1塊鈾錠,第1塊釷錠;在試驗室試製出淺黃色晶體的六氟化鈾;填補了國內空白;積極開展樹脂、絮凝劑等提鈾關鍵材料的研究,做到了關鍵材料立足國內。儘管後來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給鈾礦冶事業造成極大的傷害和困難,但全所科技人員在“自力更生,過技術關,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號召鼓舞下,懷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對核事業的責任感,積極組織人力,幫助鈾水冶廠過技術關,對前蘇聯設計的鈾水冶廠的工藝流程進行驗證、改進。確保了第一批鈾水冶廠建成投產。1960年7月我所承擔了二氧化鈾四氟化鈾的生產任務。科技人員憑著自身不斷積累起來的知識和經驗,千方百計加強協作,採取措施,克服了設備材料和技術人員等多方面的困難,簡法生產出了噸級量的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滿足了後續單位試驗研究的需要,為我國第一次核試驗及時提供了原料,加速了試驗第一顆原子彈的工作進程。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標誌著我國原子能事業完成了從無到有的創建階段,進入了改進、提高、發展的新時期。至此,我所完成研究或改進了一批鈾水冶廠處理流程,其中包括一個鈾純化工藝流程。我所根據部局的指示和1965—1972年科技長遠發展規劃的要求,開展了第2批水冶廠的補充研究、第3批鈾水冶廠建廠工藝流程研究和鈾純化工藝的研究;開展了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分析方法研究;以及為老廠挖潛、革新、改造制定了比較經濟合理的流程。同期,根據部和國家科委聯合下達的任務,開展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鐳的提取、和釷的提取冶金研究。由於行業特殊性,我所非常重視鈾礦冶三廢治理的研究工作。在該時期我所科研人員根據發展中的鈾礦冶工業的環保需要,成立了三廢治理研究室,選擇廠礦迫切需要解決的環境問題作為重點科研課題進行研究。對一些水冶廠的廢水處理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了國防科工委重大技術改進獎。這一時期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給我所的科研工作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但是我所根據上級指示,加緊科研、生產,完成了部局下達的各項任務。1974年1月,750廠改為事業單位,劃為我所領導。1974年以後,我所開展學大慶,“創先評優”活動,各項工作開展的很有生氣。在對過去科研成果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突破鹼法水冶流程技術關,要在鈾礦及含鈾礦床的綜合利用上做文章,在科研工作中要研究採用新技術,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隨著第1、第2、第3批水冶廠的相繼建成投產,我所的科研工作已邁進了一個新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中央提出“核工業應在保證軍用的前提下,把重點轉移到為國民經濟利用上來”的發展方針。為此,我所在科研體制和管理機制進行改革的基礎上,加強了對科研工作的領導,推動了所內科研工作的發展。按照“發揮優勢,注重效益,遠近結合,軍民相長”的原則,不斷探索軍用技術向民用轉移的新途徑。通過大力開拓技術市場,實行橫向有償合同制,大力推進科研體制改革,把為民用服務的工作推向新階段,在實現由科研型向科研開發經營型研究所的轉變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從此,我所進入了一個保軍轉民、以民養軍、以核為主、多種經營的全面發展時期。1988年,核工業總公司在我所建所30周年大慶之際,發來賀信肯定了我所為鈾礦冶生產建設的發展,為我國軍用和民用核燃料的研究和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鈾礦冶工業不斷調整壓縮生產能力,進入“保軍轉民”的特殊發展時期,縱向科研任務逐年減少;與此同時,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事業費逐年核減。從1988年開始,我所軍、民品科研開發取得較好的發展勢頭,多項軍品縱向科研及民品中黃金的開發等均取得穩步發展。1989年5月正式改名為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隸屬於中國核工業總公司。1999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基礎上組建成立,核工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我院為適應科研、開發形勢的要求,經上級有關批准,先後建成和成立了“鈾提取冶金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博瑞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從此,我院進入一個發展的新階段,並為民品走向世界敞開大門。2000年以後,我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加快了科技創新速度和產業化步伐。2002年我院提出,力爭成為中核集團公司“天然鈾核化學、化工研發中心”。同時面向企業,立足技術創新,為鈾水冶廠礦和核行業相關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技術服務。為了集中鈾礦冶科研力量,減少重複投資,統一科研計劃,加強協調工作,便於組織領導,2002年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決定對鈾礦冶科研資源進行戰略性重組,將核工業第六研究所(衡陽)鈾礦采冶科研專業及其科研骨幹併入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形成鈾礦采冶科研的優勢力量。2003年初,核工業第六研究所的部分科研骨幹進入我院,從而實現了資源整合,實現了天然鈾采冶工藝研究強強聯合的戰略性調整。在此基礎上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新成立了地浸工藝研究所,強化了地、堆浸工藝技術的研究。新的隊伍凝聚出新的力量,此後,我院在鈾的地、堆浸研究中不斷取得重要進展。2004—2005年,初步建立了我院集團化分類管理模式,重新整合建立了鈾礦采冶技術研究所,更好地發揮了我院軍工科研的整體優勢。我院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06年我院榮獲“國防科技工業工藝創新先進集體”稱號。2007年縱、橫向科研收入創歷史最好水平,全年共實現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大關。從1979年至今的30餘年的發展,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已從服務軍工的單一科研型轉變為軍、民品研究開發並舉的,科研—生產—經營為一體化的,包括鈾濕法冶金技術研究、鈾水冶設備研究、精細化工、有機材料合成研究、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研究、環境治理研究以及信息情報等在內的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成為我國唯一的從事天然鈾化學化工研究的科研機構,為我國核工業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核化冶院利用雄厚的技術貯備,發揮在濕法冶金、精細化工、有機材料合成、分析測試、環境工程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積極走向市場,開發出了一批極具市場及產業化前景的高新技術和產品,成立了多家專業公司,如北京博瑞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遼寧凱捷輻射環境技術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等。
核化冶院擁有鈾提取冶金部級重點實驗室和核工業化學計量站(國防科技工業1113二級計量站);在金、鎳、釩、鉬等有色金屬的濕法冶金方面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擁有工程設計、工程諮詢、工程監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安全評價等方面的國家資質。2002年12月16日,核化冶院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50餘年來,核化冶院共獲得各類科研成果獎400多項,其中國家發明獎8項,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國家專利100多項。核化冶院曾被授予國防科工委“國防科技工業工藝創新先進集體”、“國防郵電工會模範‘職工之家’”、“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中央企業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等稱號,連年榮獲通州區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組織結構


領導機構

曾毅君 副院長(主持工作)
張天瑞 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牛玉清 副院長
張石良 副院長
陸文江 紀委書記
闕為民 總工程師
李偉才 院長助理

機構設置

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鈾工藝技術研究所
鈾礦地浸技術研究所
安全防護環保技術研究所
湖南環保安全技術中心
鈾礦開採技術研究所
分析測試中心
鈾礦冶科技信息中心
達瑞森公司
博瑞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核工業七五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