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十大發明
中國三十大發明
《中國三十大發明》是由華覺明、馮立昇主編的技術史類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5月。
該書共有34篇文章,其中33篇分述中國自遠古至當代的三十項重大發明:粟作,稻作,蠶桑絲織,漢字,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和籌算,青銅冶鑄術,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鍊技術,運河與船閘,犁與耬,水輪,髹飾,造紙術,中醫診療術(含人痘接種),瓷器,中式木結構建築技術,中式烹調術,系駕法和馬鐙,印刷術,茶的栽培和製備,圓儀、渾儀到簡儀,水密艙壁,火藥,指南針,深井鑽探技術,精耕細作的生態農藝,珠算,曲糵發酵,火箭與火銃,青蒿素和雜交水稻。
2018年4月23日,該書入選“2017中國好書”圖書書目。
《中國三十大發明》一書共計50餘萬字,近600幅圖,包括34篇文章,除了華先生的綜論文章,另外33篇分述自遠古至當代的三十項重大發明:粟作,稻作,蠶桑絲織,漢字,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和籌算,青銅冶鑄術(2篇),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鍊技術,運河與船閘(2篇),犁與耬,水輪,髹飾,造紙術,中醫診療術(其中人痘接種另專列一篇),精細耕作的生態農藝,珠算,麴櫱發酵,火箭與火銃,青蒿素和雜交水稻。
緒言 | 中式木結構營造技術 郭黛姮、安沛君 |
中國三十大發明之分說 華覺明 | 中式烹調術 邱龐同 |
粟作 曾雄生 | 系駕法和馬鐙 陳曉珊 |
稻作 曾雄生 | 印刷術 潘吉星 |
蠶桑絲織 趙 豐、劉 輝 | 茶的栽培和製備 周嘉華 |
漢字 鵬 宇 | 圓儀渾儀到簡儀——赤道式天體測量儀器的發明與使用 石雲里 |
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和籌算 郭書春 | 火藥 鍾少異 |
塊范法 蘇榮譽 | 水密艙 席龍飛 |
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鍊技術 華覺明、黃 興 | 深井鑽探技術 潘吉星(關曉武整理) |
運河船閘的發展與創新 周魁一 | 指南針 戴念祖 |
卓然獨立於世的中國大運河 張偉兵 周魁一 | 精耕細作的生態農藝 閔宗殿 |
犁與耬 馮立昇 | 珠算 馮立昇 |
水輪 張柏春、關曉武 | 麴櫱發酵 周嘉華 |
髹飾 張 燕 | 火器與火銃 游戰洪 |
造紙術 潘吉星(陳彪整理) | 人痘接種 牛亞華 |
中醫診療術 牛亞華 | 雜交水稻 辛業芸 |
瓷器 楊永善 | 發明和文明 |
船尾舵 席龍飛 |
作品目錄為從上到下排列
《中國三十大發明》一書的主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科技史研究專家華覺明先生說“中國的事情,中國人自己要把它弄清楚……在發明創造的問題上,中國要有自己的話語權”。他認為,西方學者所持中國“四大發明”說,是基於這些發明對人類文明特別是對近代西方文明所帶來的影響所作的評價,並不能說明中國在歷史上究竟有多少重大發明。在華覺明的組織下,國內三十餘位科技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討論,反覆論證,遴選出具有原創性、特色鮮明、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有突出貢獻和廣泛影響的重大發明三十項,逐一撰文論述其發生、發展過程,並與世界其他地區同類發明相比較,探討其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眾生活的關係。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有9項重大發明創造,平均556年才有一項;夏商西周時期,技術發展加快,出現了6項重大發明創造,平均每205年有1項重大科技創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大變革、大發展,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科技加速發展,重大發明與發現有15項,約每55年有1項;秦漢成為發明創造的黃金期,大發明與發現數量高達26項,約每17年就有1項;三國兩晉南北朝科技衰落並墜入低谷,重大發明與創造共計5項,約每72年有一項。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和經濟繁榮,促進了科技的恢復與發展,技術與工程成就突出,隋唐五代時期共有11項重大創新,約平均每35年就有1項。在隋唐科技發展的基礎上,宋元時期科技發展進入了新的高峰期,重大發明與科學創造成果有16項,約每25年出現1項。明代是政治與科學文化的衰落時期,重大科技成果明顯減少,共有6項重大科技成果,約每46年有1項;清代皇權專制統治,抑制了創新思想,科技創新再次落入谷底,268年間無一項重大創新成果。清朝滅亡后,中國社會進入巨變的轉型時期,我們在引進西方文化和近代科技的同時,開始了民族文化的復興,百年間有7項重大創新成果,約每13年有1項重大創新。這可以反映出中國人創造力變化的大致趨勢。
從縱向比較看,中國古代科技有燦爛輝煌時期,當今科技的發展態勢也令人鼓舞。若從橫向比較,明清兩代是中國科技衰落和再次跌入谷底的時期,而西方經過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科學技術進入前所未有的加速發展時期。特別是近代科學誕生后,西方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不斷湧現,數以千計,而中國只有10餘項,不僅遠不及歐美科技發達國家,與鄰近的日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這也是需要我們正視的事實。
綜觀古今中外重大科技創新的事例,可以發現創新源自民智的開發、心靈的解放、志趣的追求和功利的激勵,這一切須以一定的社會條件為前提。政治清明,思想自由、學術獨立,教育健全,創新得到鼓勵,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方可源源不斷湧現。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培育適宜創新的社會環境,形成發明創造的激勵機制。
《中國三十大發明》一書全面、準確地總結了中華民族對人類科技文明的重要貢獻,對彰顯中國人固有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提升民族自尊和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8年4月23日,該書獲國家圖書館主辦的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
華覺明,科學技術史研究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古代青銅冶鑄術、鋼鐵技術、機械史和技術哲學等,近年來致力於傳統工藝研究及保護。著有《中國冶鑄史論集》《中國上古金屬技術》《中華科技五千年》《中國古代金屬技術》。
馮立昇,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中外數學史、中國機械史、中國測量學史、中國物理學史及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測量史》《中日數學關係史》等。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