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胸綠鳩

上胸淡紫下胸橘黃的中型鳥類

橙胸綠鳩(學名:Treron bicinctus)體長24-29厘米,體重135-200克。是中等體型的綠鳩。黑色的翼上具醒目的黃色縱紋和翼緣。臉前部綠色,頸背及上背灰色。雄鳥下體黃綠,上胸淡紫,下胸橘黃;雌鳥胸部綠色。尾灰色,外側尾羽具黑色次端斑。

留鳥,成對或有時成小群活動。取食於矮小的有果灌叢及果樹。具典型的的綠鳩式的抽尾炫耀。喜有林低地及人造林。主要以榕樹果實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實與種子。分佈於中國、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斯里蘭卡,以及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等地。

外形特徵


橙胸綠鳩是小型鳥類,雄鳥的前額、眼先和頭頂為黃綠色,枕部、後頸和上背為藍灰色,背部、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和翅上的小覆羽為褐綠色,尾上覆羽更多棕褐色,尾羽為深灰色,具寬闊的淡灰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後者在中央尾羽上較窄,外側尾羽上較寬。翅膀上的中覆羽為綠色,具有寬的黃色邊緣,翅上的大覆羽為黑色,也具由寬的黃色羽緣。頰部、喉部和前頸為綠色,頦部和喉部的中央為黃色,上胸部橫跨著一條寬的紅紫色橫帶,緊接其後又有另一條更寬的棕橙色橫帶,是它與其他綠鳩類的主要區別之一。下胸為淡黃綠色,到腹部變為亮黃色。體側為灰綠色,尾下覆羽棕色。
雌鳥和雄鳥的羽色相似,但胸部沒有紫色和橙色的帶斑,與腹部同為綠黃色,尾下覆羽較淡,為淡棕黃色,背部、肩部有較多棕褐色。
虹膜的外圈為粉紅色至緋紅色,內圈為藍色,眼周的裸露皮膚紫藍色。嘴呈淡藍綠色,先端黃色。腳深紅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48-155g,♀135-200g;體長♂242-274mm,♀254-285mm;嘴峰♂17-20mm,♀17-19mm;翅♂152-160mm,♀144-158mm;尾♂92-108mm,♀91-100mm;跗蹠♂20-23mm,♀20-25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丘陵和低地上的熱帶雨林及次生林中。

生活習性


橙胸綠鳩主要為留鳥,通常單獨或成5—6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也與其他鳥類混群活動。早晨和傍晚活動最為頻繁。喜歡棲息於枯立的樹頂枝上。叫聲為美妙抑揚的口哨聲。主要以榕樹果實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實與種子。
叫聲:抑揚頓挫的哨音接以ko-wrrrook, ko-wrrroook, ko-wrrroook聲,告警時發粗啞的呱呱聲或kreeeew-kreeew-kreeew。

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等地,在中國僅分佈於海南島,偶爾見於台灣。
橙胸綠鳩分布圖
橙胸綠鳩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7月。發情時上下揮動尾羽,不斷地鞠躬和點頭。營巢於林中的小樹上,也在較高的灌木樹上和竹杈上營巢。巢甚為簡陋,主要由細的枯枝堆集而成。每窩產卵2枚。
鳩鴿育雛期,在腦垂體後葉分泌的泌乳素(又稱催乳素)作用下分泌鴿乳。鴿乳是由雌鴿和雄鴿的雙側側囊淋巴區,即嗉囊床淋巴區增殖扁平上皮大量脫落分泌的充滿脂肪顆 粒、乳化脂肪糜液和淋巴液組成,初乳期后逐漸加入富含乳化脂肪顆粒的乳糜液。嗦囊床上皮淋巴乳頭一般在開始進人孵化狀態的第4-5天,雄雌鴿的嗉囊床開始萌動,嗉囊床血管充血、增粗,淋巴管增生,到第8-9天,嗉囊上皮增厚,進入育雛前狀態。第13天其厚度和寬度已增加1倍,第14-16日巳能分泌 透明略帶黃色的鴿乳,第18天,嗉囊便可分泌嗓囊乳,然而乳鴿出殼后第7天,嗉囊乳分泌量開始減少,第10天分泌停止,持續嘔雛到2周齡左右,嗉囊床開始萎縮,而鴿乳分泌也逐漸停止。食糜漿中逐漸摻入由腺胃返流而來的通過肌胃研磨的半成品糜漿,然後變成直接飼餵摻水的顆粒飼料。如若所孵蛋未能按時出殼,孵性好的鴿最長可繼續孵化 延遲到第22-24天(這些都和鴿的孵性、孵化季節和胚胎髮育信息反饋、胎雛的破殼頻率等有關,如遇寒冷的冬春季和育雛期往往會自動延長孵化期,而在酷暑悶熱天往往難以堅持),此時育雛鴿就會伴隨著嗉囊床的萎縮而自動停孵。

亞種分化


橙胸綠鳩(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橙胸綠鳩指名亞種Treron bicinctusbicincta
2橙胸綠鳩海南亞種Treron bicinctusdomvilii
3橙胸綠鳩爪哇亞種Treron bicinctusjavana
4橙胸綠鳩斯里蘭卡亞種Treron bicinctusleggei

種群現狀


棲息地破壞:原始森林被過度砍伐,使其棲息地越來越少。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 1989
•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稀有生效年代: 1996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2021年2月,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