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刁景純藏春塢

寄題刁景純藏春塢

這首詩以“白首”種“萬松”起筆,既是敘事又有鮮明的情感傾向,“待看”緊承“白首歸來”築塢種松的描述,並以日後“千尺”高松傲霜風的想象對刁景純的品德作了很高的評價,為詩的結句作鋪墊,格調宏闊高絕,造語含蓄而又十分精當,是中國傳統比興手法的高妙體現。尾聯點明題旨,直訴景仰之情,並隱含作者對這樣一種生活的嚮往。

作品簡析


頷聯寫刁景純在翰院台閣任職時忙於為國培植人才,此時終於可以扶杖著屨,優遊自然之中。以“先生”對“造物”雖然有題贈詩的特殊情景要求,但也可見蘇軾對刁的崇仰之心。其中,“春在先生杖屨中”句不僅切題,在詩中起了點題的作用,且極有唐人詩歌境生象中而意在言外的妙處,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刁景純優遊自然的生活的嚮往之情。後人多有模寫的例子,如秦觀《俞充哀詞》“風生使者旌旄上,春在將軍俎豆中”,但都不如蘇軾此聯雋永。
頸聯“暗”又有本作“綠”,從語言的表達效果來判斷,“暗”似是改定稿。《漁隱叢話後集·東坡二》記“東坡作《聚遠樓》詩本合用青山綠水對野草閑花,以此太熟,故易以雲山煙水”,大致相類。尾聯點明題旨,直訴景仰之情,並隱含作者對這樣一種生活的嚮往。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贈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蘇軾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於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紹聖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軾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今蘇州),時年65歲。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蘇軾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在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