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公墓
以墓葬為主要殯葬功能的公共場所
"生態公墓"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範圍內,運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和系統工程方法,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挖掘公墓區域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構建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殯葬環境和文明和諧的殯葬文化,形成生態良性循環的以墓葬為主要殯葬功能的公共場所,促進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生態公墓作為與生態文明時代相對應的人類殯葬活動新的空間組織形式,是一定地域空間內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和諧、發展持續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類殯葬活動區。
公墓環境生態化
生態公墓
生態園林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而建設的園林綠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具有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夠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空間、養分、水分等,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這也是把園林綠化作為主要手段,因勢利導地利用對公墓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從整治國土、促進生態平衡的高度全面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充分體現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公墓提供最重要的服務之一就是能讓公眾在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的園區內進行殯葬活動。以喬木為主,喬灌花草相結合的復層混交綠化模式,模擬再現自然植物群落,可為人們提供植物品種豐富、環境景觀宜人的殯葬活動空間;通過變“平面型綠化”為“立體型綠化”,擴展綠化的範圍,發展垂直綠化及豎向植物造景功能,可有效地減少空氣和雜訊的污染,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殯葬文化活動需要和生存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
殯葬活動生態化
即公墓殯葬活動的和諧。生態文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係上的具體表現,公墓殯葬活動的生態化主要表現在人們有自覺的生態環境價值觀,殯葬活動質量、人口素質、健康水平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相適應,有一個保障人人平等、自由、安全的公共環境,形成強烈的生態環境保護風氣、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
殯葬經濟生態化
即公墓建設與發展保持經濟高效。生態公墓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全方位體現“節約能源、節省資源、保護環境、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創造高效低耗、無廢無污、健康舒適、生態平衡的殯葬環境,提高公墓的功能、效率與舒適度。生態公墓的殯葬經濟生態化主要表現為採用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在經濟發展上追求質量與效益的提高,努力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按照生態經濟原理,應用生態工程的方法,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建成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謝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園區,其目的是消除殯葬污染,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將環境保護融入殯葬活動和消費中,將廢物的處理寓於利用中,達到生態、社會及經濟效益的多重目標。
生態公墓的思想特徵
生態公墓
1.生態技術層次
由於工業文明技術方式存在建造機理的本質缺陷和社會文化條件的弊病,給自然、社會和人的存在造成了破壞性影響,嚴重影響了生態穩定和有序。而以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技術革命,主張和其他生命物種相互依存、共同繁榮,對資源和能源進行可再生利用,投入少量的能量,產生很低的污染或完全沒有污染,不以經濟增長為惟一的目標,兼顧人類健康、環境保護目標,實現資源的多層次利用。生態公墓對技術選擇的基礎不僅僅是技術的考慮和論證,而且還包括經濟、文化、環境、能源和社會條件的標準。
2.生態文化層次
生態文化摒棄了人統治自然的思想,是一種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文化。生態公墓作為承載殯葬文化的環境空間,展示著生態文明時代的價值、觀念和理想,具有殯葬活動民主化、多樣化、豐富性的特點,能夠從人與自然整體的角度來協調、統一不同背景下文化的發展,不同信仰、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人能在這個區域內共同和諧地進行殯葬活動。
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公墓的靈魂,生態公墓從其文化觀念意識的深處,崇尚健康、節約、人道、平等、公正、民主、協調、共存、精神追求與物質滿足的協調、多種文化的互補與滲透等,而反對浪費、掠奪、急功近利等。生態公墓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保持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與動態發展的統一,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保存一種比較完整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態。促進公墓生態環境向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演變,有利於國家提倡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利於促進人們傳統殯葬活動方式及價值觀念向環境友好、資源高效、系統和諧、社會融洽的生態文化轉型。
3.生態經濟層次
工業經濟發展模式是以最少的花費、最快的速度、最短的周期去謀求最多的利益,這種“外在化”的資源經濟最大缺陷在於過度使用自然資本和物質資本。生態公墓建立的是一種以人力資本佔主體的集約內涵式的知識經濟”,這種“內在化”的經濟活動注重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儘可能實現資源的區內閉路循環,減少對外部環境的依賴,並實現外部“生態成本”的“內部化”,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短缺以及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問題,實現以最少量的資源投入和最低限度的生態環境代價,為人們提供最充分、最有效的殯葬服務。
生態公墓的本質特徵
由於中國政策規定公墓應利用荒山瘠地而建,因而公墓是一個不完整的生態系統,其生態環境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有限性,其空間有限(對人的容量)、資源有限(對人的物質要求滿足程度有限)、調節能力有限(對污染物)。二是依賴性,公墓作為城市的一個“點”,其建設與管理離不開周邊地域的資源和物質的供應。三是整體性,公墓生態環境與其周邊地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公墓與傳統公墓相比有著本質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1.整體性
生態公墓運用現代科學的管理手段與決策系統,在建設中堅持合理布局,不僅有良好的空間環境,而且還有適宜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生態公墓不是單單追求環境優美或自身的繁榮,而是在整體協調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新秩序下尋求發展,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以及對人類殯葬活動質量的提高。
2.高效性
生態公墓一改傳統公墓和現代公墓“高能耗”、“非循環”的運行機制,以循環經濟為本,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實現廢棄物循環再生和利用,使生態公墓中所有能源和原材料保持清潔並得到充分利用,達到人、動物、植物之間的共生關係協調地。
3.持續性
生態公墓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合理配置資源,公平地滿足現代與後代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採用“掠奪”的方式促進公墓暫時的“繁榮”,以保證其健康、持續、協調地發展。
4.和諧性
生態公墓的和諧性不僅反映在人與自然關係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與人的關係上。生態公墓是一個優美的園林環境,更是一個滿足人類殯葬需求、文化氣息濃郁、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生態環境。
公墓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於其生命支持系統的活力,包括園區生態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和生態服務功能的強弱,以及園區內外物質代謝鏈的閉合、循環和滯竭程度。公墓可持續能力的提高和維持有賴於對公墓環境、經濟和文化因子間複雜的人類生態關係的綜合規劃及系統管理。
生態公墓建設的標準
生態公墓充分考慮和利用生物之間的空間需求、生存競爭、食物鏈等因素,最大限度地順應(或營造)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以保持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生態公墓還包括節能、環保、高效益、低維護等內容。生態公墓的建設與發展應當貫穿景觀生態理論,增強公墓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對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構成危害的發展,亦即謀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減少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在保持和增強未來發展機會的同時滿足當代人需求,提高公墓整體服務質量。
參照生態城市的相關標準,我們可以初步確定生態公墓的基本標準:
1.布局合理
公墓布局應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應用生態學與系統學原理,把公墓綠地系統規劃納入城鎮總體規劃,建立良好宜人的殯葬活動環境空間,使公墓功能協調,符合生態平衡要求,充分體現文化品位和個性特徵,堅持繼承傳統殯葬文化,保持地形地貌的自然形態,使公墓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和諧融通,形成獨具特色的公墓人文、自然景觀。
2.基礎設施完善
生態公墓具有高效動態的生態調控管理和決策系統,不僅物流、人流、信息流等設施完備,而且文化教育、衛生等設施也應齊備完善。公墓的基礎設施系統主要包括供水、供電、通訊信息、交通道路、消防、應急救援等系統,公墓基礎設施系統完好率是衡量一個公墓基礎建設水平、公眾服務能力和預警應急反應能力的重要指標,生態公墓要求基礎設施系統完好率≥95%,而且確保設施完備、高效、穩定。
3.環境質量高
殯葬活動需要一個清潔安全的環境,殯葬活動污染物應得到及時有效地處理。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指經無害化處理的園區垃圾數量占園區垃圾產生總量的百分比)≥90%;污水處理率(指園區污水處理量與污水排放總量的比率)≥80%,再生水利用率(指園區污水再生利用量與污水處理量的比率)≥50%。
生態公墓不僅要求空氣、水、聲學等環境質量達標,而且綠地分佈合理,生物多樣性趨於豐富,形成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和完整的公墓綠地系統,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濕地等生態敏感區域得到有效保護。如空氣污染指數小於等於100的天數/年≥300,物種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保護、生態建設與恢復水平的較好指標)≥0.5,本地植物指數(指建成區內全部植物物種中本地物種所佔比例)≥0.7,建成區道路廣場用地中透水性地面(徑流係數小於0.6的地面)的比重≥5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指在城市建成區的綠化覆蓋面積占建成區面積的百分比,綠化覆蓋面積是指公墓中喬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積)≥50%,環境雜訊達標區覆蓋率(%)≥95。
4.社會環境穩定
生態公墓不但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而且必須有一個平等、自由、公正、倫理和道德的穩定社會環境。生態公墓的管理者和殯葬活動者環境保護的意識強,公眾自覺參與環境管理率高。生態公墓實施文明的殯葬消費,嚴控廢物產生,一旦產生廢物應按設定的方案進行回收、再生和再利用。
如公眾對公墓生態環境的滿意度[指被抽查的公眾(不少於公墓安葬遺體或骨灰數的1%)對公墓生態環境滿意(含基本滿意)的人數占被抽查的公眾總人數的百分比]≥85。
生態公墓建設的階段
生態公墓建設是一個漸進、有序的系統發育和功能完善過程,一般都要經歷生態衛生、生態安全、生態景觀和生態文化等階段。
1.生態衛生
公墓的生態衛生系統由技術和社會行為所控制,自然生命支持系統所維持的人與自然間的生態代謝系統,由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殯葬環境系統、廢物管理系統、衛生保健系統共同組成。通過採用生態導向、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生態工程方法處理和回收殯葬活動廢棄物,減少空氣和雜訊污染,以便為人們提供一個整潔健康的殯葬環境。
2.生態安全
公墓是人們安葬死者骨灰(或遺體)並進行追思悼念的公共場所,因而要確保殯葬活動的生態安全,主要包括殯葬環境安全(空氣、水、土壤的面源、點源和內源污染)、生命安全(生理、心理健康,社會治安和交通事故)、減災(地質、流行病及人為災難)等。
3.生態景觀
生態景觀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過程、生物活力、人類影響和美學上的和諧程度在內的複合生態多維景觀,生態景觀規劃旨在達到物理形態、生態功能和美學效果上的創新,遵循整合性、和諧性、流通性、自凈能力、安全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等科學原理,強調通過景觀生態規劃與建設來優化景觀格局及過程,減輕殯葬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4.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係上的具體表現,是生態建設的原動力,公墓生態文化的核心是影響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啟迪人的生態境界,誘導一種健康、文明的殯葬消費方式。
各地公墓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依以上四個層面制定發展目標,基礎比較差的公墓應從前二項抓起,而總體水平較好的公墓則應重點抓好后二項建設。
生態公墓的建設內容
1.生態規劃與設計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的同時,對殯葬活動的環境質量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理想的殯葬環境應該是一個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空間,是一個以人為本、寧靜而優美的自然生態空間,人們在其中進行殯葬活動有一種慰藉感、安全感、滿足感。
財富、健康、文明是衡量公墓生態建設成就的重要指標,財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是本。公墓生態建設應從本抓起,達到形與神的統一,其前提是要搞好生態規劃,促進硬體(資源、技術、資金、人才)、軟體(規劃、管理)、心件(人的素質、行為、觀念)能力的三件合一。
公墓的生態規劃包括生態概念規劃、生態工程規劃和生態管理規劃。生態概念規劃包括自然和人文生態因子規劃,空間、時間、數量、結構、序列的生態關係規劃,生產、生活、流通、調控的生態功能規劃,物質代謝、景觀肌理、社會文脈、管理體制、安全保障的生態網路規劃。生態工程規劃包括水、能源、景觀、交通等的系統工程規劃。生態管理規劃包括生態服務、生態代謝、生態文明的管理。公墓生態設計就是以生態學的理論為指導,將公墓作為一個有生命的機體,通過設計、組織公墓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其自身形成一個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良性循環體系,物質能源在公墓生態系統內部有序地循環利用,獲得一種高效、低耗、少污、生態平衡的公墓環境。公墓生態設計是一種由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公墓發展觀,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注意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作,使人的行為與自然環境的發展取得同等地位,這是生態設計的最基本內涵。設計者應正確認識到公墓僅僅是環境中的一分子,要以一種謙遜的姿態處理與環境的關係,給予自然環境以更多的關心。
二是善於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今後公墓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充滿人情味的藝術墓地,利用生態技術充分開展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等,使公墓地面、地下、空中連接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路。還要力求公墓節能和生態平衡,也就是減少各種資源和材料的消耗。
三是注重生態公墓的地方性。任何一個公墓項目,都必然建立在對特定地方條件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包括地域氣候特徵、地理因素、地方文化與風俗、公墓機理特徵、有利於環境持續性的各種能源分佈,如地方材料的利用程度和持久性以及當地的各種限制條件等等。
2.生態建設
生態公墓是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理想的殯葬活動場所。生態公墓建設實質是從人類生態學的基本思想出發,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和建設,並採取行政、科技等手段,促進系統向更有序、穩定的方向發展。
生態公墓建設與管理是一項不斷更新、不斷完善的系統工程,公墓管理者要強化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眼光。人們希望生態公墓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較低的環境污染、完善的資源利用體系、舒適清潔的環境。這就需要以人類的精神福利為根本,追求實現人、園林植物及其景觀、公墓環境三者間的和諧共存,使殯葬活動者、人工設施、殯葬文化與綠色環境等各個方面達到最理想的配置。
一是人與園林環境的和諧。生態美的核心是和諧,包括物種間的和諧、生物與生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是殯葬活動中的主體及核心,在公墓生態環境建設中,既要滿足殯葬活動對園林空間的可及性,又要考慮園林環境的自我維護能力,使人們願意進入殯葬場所內開展有益的殯葬活動並與園林環境和諧共處。
二是人工設施與園林環境的和諧。墓碑、雕塑、園林小品等人工設施是公墓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公墓建設中力求使這些人工設施與殯葬環境融為一體,一方面要保持園林環境的自然特點,滿足人類對自然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應藉助人工設施的建設,完善公墓空間的功能屬性,使公墓的園林環境具有現代殯葬文化氣息和時代特徵。
三是殯葬文化與公墓環境的和諧。公墓的生態建設既要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殯葬文化,又要滿足人們現代殯葬活動的需要,因此要結合當地的殯葬文化,形成具有特定殯葬文化氛圍的殯葬環境,實現兩者間的和諧。
生態公墓是全新的公墓發展模式,它不僅包括物質環境的“生態化”,還包含社會文明“生態化”。生態公墓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以可持續的發展觀為指導,根據公墓的具體狀況制定相應的建設目標,合理協調自然、社會和經濟三方面的要求,實現生態公墓綜合效益的穩步提高。
現代公墓是一類脆弱的人工生態系統,未來公墓環境建設要實現幾個轉變:一是從物理空間的需求上升到人的殯葬活動質量的需求。二是從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從公墓綠化需求到生態服務功能需求。四是從面向形象的公墓美化到面向過程的公墓可持續性發展。也就是要引進天人合一的系統觀,道法天然的自然觀,巧奪天工的經濟觀和以人為本的人文觀,實現公墓建設的系統化、自然化、經濟化和人性化。
3.生態修復
生態公墓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遵循公墓建設與自然相協調的思想。公墓的產生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營造了越來越多的人工環境,從而使公墓演變成典型的人工複合生態系統,公墓的發展要儘可能地保護原有的自然系統,使公墓儘可能在自然的狀態中得到發展。
生態修復是基於對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辯證關係的環境保護理念的創新。公墓的生態修復,是通過一定的人工輔助措施,促使公墓自然環境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保護和改善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建立和維繫與自然條件相適應、相對穩定並良性發展的生態系統。
一是提升公墓生態設計水平。公墓的生態設計要貫徹自然修復優先的原則,體現自然、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採取有效措施控制現有生態的破壞和惡化。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避免大規模的土方改造工程,把公墓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降到最低程度,利用生物修復技術,構建層次多、結構複雜和功能多樣的植物群落,增強綠地的穩定性和抗逆性,實現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提高綠化覆蓋率。提高綠化覆蓋率是經濟而有效的生態防護措施。如從生態學和植物生態習性原理出發,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態習性以及抗污染、殺菌、滯塵、降溫等功能,形成觀賞型、防護型、經濟型的“生態牆”,使圍牆在功能上產生質的飛躍,起到改善公墓生態系統的環保功能;每隔幾個車位種植樹冠較大的喬木以遮擋陽光,地面鋪砌植草磚,儘可能地增加綠地面積的“綠色停車場”,能有效地改善其生態環境。
三是排水措施與雨水滯留並重。圍繞水這一重要的生態環境因子進行的生態修復工程可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不影響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量多地使用透水、透氣性好的嵌草鋪裝地面,代替整體的水泥或瀝青鋪地,使大部分硬地變成半綠半硬的生態型的中性鋪裝場地,可增加雨水的滯留與滲漏,調節空氣濕度;減緩綠地坡度,降低雨水徑流速度,為雨水的下滲創造條件;在綠地雨水匯流處設立沙石坑、滯水井截流和儲存雨水等生態措施。(來源:民政部管理幹部學院楊寶祥)
打造生態墓地“模板”
包括八寶山革命公墓在內的兩處試點單位將打造生態墓地“模板”:
繼2013年年底中央兩辦及民政部下發《關於黨員幹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之後,北京市將出台貫徹意見。
市民政局副巡視員、殯葬管理處處長王琦表示,北京與其他省市的殯葬情況有所區別,例如,火化率達到了百分之百、墓地管理有序、市民素質較高。北京將結合“首善之區”的實際情況推出新的舉措。例如,明確倡導和禁止的殯葬方式,將在即將出台的文件中體現。
據透露,北京市將明確今後非生態墓地不再審批,現有墓地要向生態方向發展,減少墓穴式墓地和一些大墓,採用少佔或不佔土地的方式,以節約出更多的土地。力爭在2020年前,生態安葬達到五成。
北京市包括骨灰撒海等生態安葬方式,也僅佔5%的比例。絕大多數人還是希望選擇入土、立碑等安葬方式。
八寶山革命公墓試點
北京市土地資源有限,未來將大力發展生態安葬,而如何更好地發展各種類型的骨灰安置方式,將是一個課題。北京市2014年準備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和平谷區做兩個生態墓地試點。
試點的目的是展示生態安葬的模式,其中,備受關注的八寶山革命公墓將開闢一個區域用作生態安葬,預計2014年7月底完工。此外,2014年北京市將制定生態墓地標準,通過具體標準來界定什麼是“生態化”。
標準將與綠化率和節地方式有關,總的原則是少佔或不佔土地,另外要小型化和生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