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鎮

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下轄鎮

新市鎮屬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李白隱居地之一。位於聞名遐邇的橫山南麓和丹陽湖北岸,314省道穿境而過,是皖東南通往蘇、浙、滬的必經之路,距南京祿口機場30公里,交通便利。全鎮面積72.4平方公里,41862人(2017年)。轄14個村委會及1個居委會,是一個地理位置優越、人才及自然資源豐富的古鎮。新市鎮民風淳樸,有深厚的文化積澱。“釜山遺址”解開了新市鎮自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生存的歷史。古吳國與西周初期在橫山南麓建都500年,人類發展史在新市鎮有輝煌的一頁。新市鎮人民操著吳越柔語,有著文明的吳越遺風;浪漫詩人李白的足跡、道教思想家陶弘景的修行、林林總總難以累計的古墓群。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新市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歷史沿革


新市鎮政府駐地新市,清代屬當塗薛新丹博採大烏黃八大古鎮之一。明嘉靖十年(1531),設為當塗縣新豐市,歸永保鄉轄;清康熙十二年(1673),調整為新市鎮,歸永保鄉轄。古鎮西起紹司橋橋村,東至上旬村,號稱“十里長街”,商貿雲集,頗為繁華。明末清初,新豐市被南明王鄭成功燒毀,清同治元年或二年,被太平軍再次燒毀,古新市鎮被夷為平地。清宣統二年(1910)7月,推行區域自治,新市鎮被撤銷。

行政區劃


1950年新市由鄉級建制改為新市區;1955年12月,新市區劃分為四合鄉、新博鄉、澄心鄉、山河鄉,隸屬博望區和薛津區;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新市隸屬於丹陽鄉(光芒人民公社)和薛津鄉(衛星人民公社);1962年1月,成立新市、澄心公社,歸丹陽區所轄;1970年12月,析丹陽大公社,新市獨立成新市公社;1984年1月,改為新市鄉;1995年2月,改為新市建制鎮,轄新祿、新河、新華、釜山、劉山、橫山、聯三、洪河、洪廟、臨川、來龍、澄心、張茂、善橋、業橋、黃土等16個行政村和新市居委會;2005年元月並村,現有新祿、葉家橋、聯三、梅山、釜山、新河、臨川、張茂、來龍、橫山、澄心、劉山、洪廟村、新農14個村委會和新市居委會。2012年9月5日,將當塗縣的博望鎮、丹陽鎮、新市鎮劃歸博望區管轄,以博望鎮、丹陽鎮、新市鎮的行政區域為博望區的行政區域。

地理環境


地理為主地處江南,距長江一箭之地,與南京毗鄰,是馬當蕪通向長三角的交通要衝,也是皖江鏈接長三角的前哨。全鎮面積72.4平方公里,人口40238人,2008年農民人均收入7096元。南瀕丹陽湖,北依橫山,是通向長三角的交通要道,更是連接長三角的先鋒前哨,自古山川秀麗,景色宜人,文化繁榮,人民生活富足。新市鎮依山傍水,山是江南名山——橫山;水是江南名澤——丹陽湖。風物宜人,鍾靈毓秀。橫山是吳國文化的發祥地。在公元前588年之前,吳國在橫山山南建都500餘年。橫山亦乃仙山,仙人洞是南梁山中宰相陶弘景煉丹修道之所,詩仙李白幾度漫遊,留連忘返,留下諸多詩篇。山中有江南古迹石門六朝古剎澄心寺、姑孰之巔太陽宮、天機泄處拖船壑、滄桑陳跡摩崖刻,還有龍井寒泉、叢林夜月、絕壁垂松、貞白五井、白月池、龍井丹灶、丹灶寒煙”等等人文和自然景觀數不勝數。丹陽湖畔尚遺存古橋官道、李白詩中的丹陽湖古風古韻猶在。
新市鎮位於博望區東北部,距城區23.5公里,處於安徽省東向發展的前哨,東與國家級工業重鎮博望鎮接壤,東北角合橫山與江蘇省江寧區相依;南依丹陽湖心的運糧河中心線,與湖陽鄉交界;西、北兩向與丹陽鎮毗鄰。全鎮面積72.4平方公里,人口40038人,農業人口38258人,非農業人口1760人。
地形屬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東高西低階梯形分佈。地貌多樣,有湖積圩區平原、台地、丘陵和低山。湖光山色構成新市鎮固有的特色。
新市鎮
新市鎮
湖積圩區平原有軍民圩、新華圩、黃土圩、聯三圩;丘陵有釜山、馬山、黃梅山等;低山轄有橫山南麓。水系有臨界的丹陽內河,新、博撇洪渠和過境的丹陽新河。依託橫山而建的全縣最大的向陽水庫和楊山坳水庫是山區農業用水及農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
新市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數2105.9小時;年平均氣溫15.7℃;年降水量1087.6毫米;年平均無霜期233天;年降雪日不平均;年平均氣壓1014帕;全年主導風向為東風。
改革開放初期,新市鎮農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大膽探索,紛紛走出家門,勇創致富之路。刃具推銷員的足跡踏遍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豆腐店像天女撒花般開遍大江南北,直至西域邊陲,種田能手們長驅直入長三角,成百上千畝包田種植。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全鎮刃具推銷員2200人,在外豆腐店2660戶,種田大戶980戶。新市鎮成了刃模鎮、豆腐鎮、種田大戶鎮。刃模具、豆腐、外包田作為新市鎮的三大支柱經濟體享譽皖東南。三大支柱經濟體給農民帶來了富裕,各村各庄樓群林立,電器化程度達到發達城市居民戶水平。截止目前,全鎮電網、道路村村通、有線電視全面覆蓋,教育達標率百分之百,農民醫保率百分之百。
世紀之交,新市鎮政府利用山區荒坡,開發了銜314省道的工業集中區,佔地3.1平方公里,引進企業57家,產業類型眾多。2008年實現工業產值10億元,實現財政收入8400萬元。

經濟


2009年全年完成社會生產總值15.6億元,增長11.4%;完成工業生產總值13億元,增長7.4%;完成農業生產總值1.11億元,增長22%;財政收入9309.8萬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37元,增長13.2%;實現固定資產投資7.1億元,增長112%;完成規模工業產值9.8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600萬美元。
2010年,新市鎮將按照大招商、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的要求,以1255城市發展戰略為契機,緊緊圍繞立足丹博副城區,堅持科學大發展,打造實力新新市”的工作目標,以“抓工業、育產業、興商業、建強鎮”總攬全局,著力實施“工業強鎮、農業穩鎮、環境美鎮、和諧興鎮”戰略,不斷開創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2010年全鎮社會生產總值18億元,增長15.4%,其中工業生產總值14億元,增長7.7%,農業生產總值1.06億元,增長8.7%;實現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億元,增長33.8%;實際利用內資9.8億元,增長51%;利用外資360.3萬美元,增長20.1%;財政收入1.1億元,增長18%,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8700元。
2010年,全鎮完成招商引資10.13億元,其中工業項目9.23億元,超額完成了7億元的目標任務,完成314省道改造工程征遷拆遷任務和350畝土地置換任務。繼續建設工業園區,承接產業轉移形勢喜人。工業集中區實現穩步發展,全年新增工業用地153畝,新上馬項目7個,總投資4.11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06億元,在新入駐的項目中,超億元的項目2個;續建項目22個,總投資7.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7.77億元。投入150萬元實施振新路東延和創新路南延工程,完善了下水、綠化、亮化、供氣等基礎配套設施,加大了區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大力實施“騰籠換鳳”工程,盤活園區6家企業共206畝閑置土地。集中精力解決了一批遺留問題,化解了一大批矛盾,實現輕裝上陣謀發展。全力扶持骨幹企業,助力全鎮工業發展。2010年,全鎮規模企業實現產值9.6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68%,營業收入9億元,占工業總收入的70%,完成1000萬以上工業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26個,新增規模企業6家,其中偉泰實現產值5.6億元,滬馬實現產值1億元,海天實現產值7800萬元,華東實現產值2200萬元。在偉泰、滬馬等重點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庄芝、三一、中冶等規模企業也得到較大發展,為我鎮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新臨農貿、硒源農產品等3家農業龍頭企業全年實現訂單2145戶,面積18962畝,畝均效益增長100元。繼續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管理,2010年新註冊成立專業合作社3個,5家被評為縣級示範合作社,2家被評為全市十佳農民專業示範合作社。廣泛宣傳土地流轉政策,2010年土地規模經營面積3860畝,新增土地流轉面積4104畝。推動農業科技化、機械化進程。繼續開展3414小區試驗工作,新引進10個中粳品種和10個中秈品種。完成縣漁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現有漁業科技示範養殖戶15戶,養殖面積1155畝。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實現機播面積1.2萬畝、機收面積2.9萬畝、機耕面積3.1萬畝。完成春秋季動物防疫工作,全年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完善農業規範化、制度化運行。全鎮農村集體“三資”實行委託代理服務,各項制度健全,操作規範。完善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議事程序,全年籌資39.42萬元,籌勞13.57萬個工日,完成一事一議項目21個,爭取上級財政資金129.08萬元,建成道路27.36公里,抗旱站1個,其他類建設項目2個。水域灘塗養殖證發放面積達2340畝,佔全鎮養殖總面積的58℅。全面完成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任務,積極做好核災理賠,及時打卡支付午季和水稻理賠款。

榮譽稱號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新市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