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橋鎮
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轄鎮
和橋鎮隸屬於無錫市宜興市,位於太湖之濱,是江蘇省重點鎮,是宜興市四大鎮之一,1500多年歷史的江南歷史文化名鎮,古來就是“千葉小舟雲集,八方商賈過往”的繁華商埠。和橋鎮面積101.34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8.11萬人(2017年)。物產豐富,人傑地靈,享有"小無錫"的美譽。
和橋全面對外開放,投資環境小中見大。工業區內廠房鱗次櫛比,成為倍受中外客商青睞的一方風水寶地。和橋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豐富,人稱“教授之鄉”。為國家孕育了大批傑出人才,擁有和橋籍的專家、教授達500多人,兩院院士9名。以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手植西府海棠而聞名的海棠園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
2017年11月,和橋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一天路過“和橋”,夜宿和橋下塘南首五指河畔,將鵝鴨放在灘上餵養。後世文人雅稱那裡的鵝鴨灘為“鵝洲”,從此,“鵝洲”代稱和橋。
又相傳宋時邵氏兄弟不和,經鄉鄰相勸,合建橋以示和好,取名和橋。鎮以橋名。
清朝置和橋鎮,1959年1月成立和橋公社,1959年5月仍改為和橋鎮,1986年和橋鄉併入,2000年南新鎮併入,2004年閘口鎮併入。
原南新鎮1949年為南新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改鎮。2000年撤鎮併入和橋鎮。原閘口鎮1949年為閘口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9年撤鄉設鎮。2004年撤鎮併入和橋鎮。
和橋鎮位於宜興市北部。東連萬石鎮,南靠屺亭鎮、高塍鎮,西至滆湖,北與常州市武進區漕橋鎮、寨橋鎮交界。面積96.71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3.2萬畝,常住人口6.921萬人。鎮駐地建成區面積3.5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和橋西橫街,在市政府駐地北13千米處。
和橋的區位優勢天造地合,在中國經濟發展最前沿、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腹地,蘇錫常的發展,都無形地影響並引領著和橋的發展進程。
和橋鎮與滬寧杭三大都市幾乎是等距離的。立體、環形交通,讓良好的區位優勢如虎添翼,為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了絕佳的平台。
和橋鎮
和橋鎮
和橋鎮各產業協調發展,主要經濟指標每年按30%左右的速度遞增。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產業化經營取得顯著成果。
和橋鎮水產圍網面積1萬多畝,內塘水面積3萬多畝,盛產湖蟹、中華鱉、青蝦、鮊魚及蚌珠等農特產品。和橋鎮工業已形成紡織制衣、環保機械、精細化工、電子陶瓷、汽車配件、塑膠制晶為主的產業體系,部分產品已達到國內外科技領先水平。
和橋,水鄉風光
和橋鎮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社會穩定,民風樸實、文化底蘊豐厚。農業生產連年豐收,產業化經營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滆湖的水產品久負盛名,尤以湖蟹、青蝦、淡水魚及蚌珠著稱。和橋鎮工業已初步形成紡織服裝、輕工機械、汽車配件、環保設備、建設化工、電子電纜、塑料纖維為主的產業體系,部分產品已達到國內外科技領先水平。私營經濟發展迅猛,兩個私營經濟開發區已具規模。第三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商業網點和專業市場不斷發展。外向型經濟步伐加快,良好的投資環境使一批批中外合資、外商獨資企業在和橋投資興業。
規劃建設中的和橋工業集中園是經市政府批准設立的重點工業小區。創業園東至新長鐵路,西靠南新集鎮、南至塘瀆港,北臨殷村港,總規劃面積1.87平方公里,園內實現“五通一平”,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優勢明顯,享受國家和地方政府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
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高水平建設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注重特色,有序推進,園內突出產業特色、園內特色、現代特色和發展特色,不斷增強園區發展的綜合服務功能,有效增強和橋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對外凝聚力、輻射力。
和橋鎮工業集中區是經市政府批准設立的重點工業小區。集中區東至新長鐵路,西靠南新集鎮,南至屺亭鎮,北臨殷村港,總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區內實現“五通一平”,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優勢明顯,享受著國家和地方政府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
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施、高水平建設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注重特色,有序推進,區內突出產業特色、園林特色、現代特色和發展特色,不斷增強集中區發展的綜合服務功能,有效增強和橋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凝聚力、輻射力。和諧發展的工業集中區,無疑是我們合作共贏的新起點。
同里村位於和橋鎮東南方,區域面積4.5平方千米,47個村民小組,3700餘人。錫宜高速公路、滬宜一級公路穿村而過,連接太湖、滆湖的燒香港及錫溧漕河分別流經同里村3千米。同里村有山有水,盛產葡萄、銀杏,自然條件優越,水陸交通方便。
全村有紡織服裝、化工建材、機械電子等企業28個,其中江蘇新雪竹針織有限公司生產的雪竹內衣是中國十大品牌內衣之一,新型牆體材料生產基地能年產5000萬塊空心磚。2006年工業應稅銷售1.3億元。村先後被評為無錫市民主法制村,宜興市文明標兵單位、村民自治模範村、農副業先進村、“12345”學習型示範家庭先進村、殯葬改革先進集體。
和橋鎮西鋤村位於宜城鎮北郊15公里風景優美的滆湖之濱,東依武宜運河,南靠104國道。西鋤村總人口近五千人,是宜興市人口最多地域最大的行政村之一,也是市政府命名的“滆湖秋色”的陽羨新十景所在地。西鋤村走農副工並舉的強村富民之路,現已形成以電子、陶瓷、汽車配件、電機、化工、環保為主的工業結構,不斷引進先進科學技術,產品暢銷中國各地和日本市場。
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財政總收入分別完成54.5億元、18億元、4.6億元,分別增長15.5%、19.3%和10.8%,均超出市平均增幅,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勢頭。工業經濟穩中有進。以保增長為首要任務,工業經濟增長在短暫趨緩后很快回升,實現較快增長。預計工業總產值、工業應稅銷售全年分別完成152.5億元、1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5%、14.5%,其中工業應稅銷售增幅連續11個月居全市前列。以技改裝備投入為重點和抓手,工業投資不斷擴大,完成工業後勁投入工作量12.9億元,同比增長22%;全年申報企業基建及技改項目40隻,其中市重點項目5隻、裝備貼息項目7隻;熙友、八達、茂達、太平洋、鵬德、凌志、海德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富陶、奧華、瀛隆等項目即將竣工,興盛PBT、獅王木業、新力科技等項目正快速推進,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不斷形成。規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佔全鎮經濟總量的68%,機電製造、高端線纜等行業在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保持了強勁增速。三產服務業平穩發展。強化服務管理機制,優化了服務業發展的環境,提高了發展效能。預計可完成服務業增加值18億元,同比增長19.5%;後勁投入可達5億元,同比增長16%;完成流通應稅21億元,同比增長30%。農業經濟量質提升。實現農業總產值4.8億元,多種經營產值實現3.7億元,均順利完成市下達計劃指標,實現“九連豐”。重視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糧油優良品種覆蓋率達100%;重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實現零撲殺;重視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監管,閘口、南新和西鋤村市場推開蔬菜條碼銷售;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累計受惠農戶1.5萬戶。現代高效農業和設施農業有了新的發展。耕地保護力度加大,土地利用更加規範,順利通過國家國土衛片檢查。
預計全年可完成協議註冊外資335萬美元,到帳外資549.9萬美元,自營進出口創匯約9000萬美元。與港中旅、北京建工、美國居奇公司、瑞典TFC公司、英國金屬材料工程公司、深圳金瑞億等大型國內國際企業加強了聯繫,儲備了一批優質意向項目,有望成為跨越趕超的重要引擎。
和橋擁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和地理優勢。北枕常州、西傍南京,東有無錫、蘇州、上海,南鄰蘇浙皖三省交界處;104國道、錫溧漕運河、新長鐵路、錫宜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穿鎮而過;殷村港運河,貫穿東西,連接太湖與江蘇滆湖。
招才引智取得新進展。以“千家企業引進千名人才”活動為抓手,出台相關激勵政策和保障性措施,設立人才獎勵基金,積極鼓勵與支持高層次人才的引進。
全年創成“人才強企”5家、人才載體8家,新引進海歸人才4名、雙高人才23名、各類急需人才107名。園區建設取得新成績。堅持把入園企業及項目的建設服務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重視工業園區拆遷騰地工作,完成了近3萬平方米的拆遷任務。聘請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完成了園區規劃環評編製。
科技創新取得新進步。依託科技創新推動轉型發展,為企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撐。新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認定4家;申報省高新技術產品20隻,認定13隻;產學研合作項目9項;申請專利352隻。紮實開展政產學研對接活動,組織企業與湖南大學、重慶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江南大學、蘇州大學等密集對接,合作關係進一步強化,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9項,提升了企業的科創意識,加強了相互之間人才和技術的交流合作。
2012年新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認定4家;申報省高新技術產品20隻,認定13隻;產學研合作項目9項;申請專利352隻。
2012年預計全年可完成協議註冊外資335萬美元,到帳外資549.9萬美元,自營進出口創匯約9000萬美元。
和橋鎮社會安定,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勞動力素質高。商業網點與專業市場互動發展,“教授之鄉”的教學風範長盛不衰,和橋鎮擁有江蘇省重點中學、江蘇省模範中學各一所。
世人把宜興稱為“陶都”和“教授之鄉”。而事實上,紫砂陶瓷主要產於宜興的丁蜀鎮,而宜興的名人、教授出得最多的要數和橋鎮了。和橋是位於宜興北部的一座大鎮,近現代以來有名的書香之地。和橋鎮志辦統計:和橋籍的在世的各類專家教授有600餘名,兩院院士宜興共有17人,其中和橋籍的就有4人,而曾在和橋讀書的有7人。拿和橋高級中學來說,除了兩院院士外,還出過將軍16名、大學校長22名、專家教授700餘名,“七院士十將軍同出一校”、“一校七院士、一門十教授”傳為佳話。
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著名教授吳中如,著名導彈核武器專家唐西生
高級將領:少將及以上將軍:王良均、鄧銅山、張盤洪
部隊高級軍官:黃國芳、戚陸竟、王正宣、丁士洪等
著名畫家吳冠中
著名律師吳凱聲
無產階級革命家潘漢年
革命烈士史硯芬
著名教育家史紹熙
著名藝術大師徐悲鴻
原全國政協常委傅學文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童傅
原建設部副部長儲傳亨
國務院經貿辦主任王一平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錢振超、袁旭滄、王春裕、蔣璜、王金鳳等
全國或全軍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教師朱學成、王保華等
博士生導師蔣亞洪、沙健孫、朱菲等
著名書法大師程可達
國內外著名專家周燮、吳正裕、胡煥庸、俞楨煥等
1995年被省政府命名為首批"新型示範小城鎮"、1999年被評為"中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2000年又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中國小城鎮建設綜合改革試點鎮",受到國家的關注。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和橋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2月,和橋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2020年12月14日,2020年江蘇“味稻小鎮”推介名單公布,和橋鎮榜上有名。
2020年9月1日,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和橋鎮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