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貸款理論

商業貸款理論

商業貸款理論(commercial-loan theory) ,商業性貸款理論也叫生產性貸款理論,它是商業銀行資產理論中的一部分,它為保證商行資金的高度流動性,其貸款應是短期的和商業性的。商業貸款理論是最早的資產管理理論。由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一書中提出的。

簡要介紹


商業貸款理論認為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流動性很強的活期存款,因此其資產業務應主要集中於短期自償性貸款,即基於商業行為能自動清償的貸款,以保持與資金來源高度流動性相適應的資產的高度流動性。短期自償性貸款主要指短期的工、商業流動資金貸款。由於這種理論強調貸款的自動清償,也被稱作為自動清償理論;又由於該理論強調商業銀行貸款以商業行為為基礎,並以真實商業票據作抵押,因此也被稱為“真實票據論”(real-bill theory)。

發展


商業貸款理論產生於商業銀行發展初期,當時商品經濟不夠發達,信用關係不夠廣泛,社會化大生產尚未普遍形成,企業規模較小。企業主要依賴內源融資,需向銀行借入的資金多屬於商業周轉性流動資金;此時中央銀行體制尚未產生,沒有作為最後貸款人角色的銀行在銀行發生清償危機時給予救助,銀行經營管理更強調維護自身的流動性,而不惜以犧牲部分盈利性作為代價。因此,銀行資金運用結構單一,主要集中於短期自償性貸款上。

重要作用


重要原則

商業貸款理論奠定了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理論的一些重要原則。
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
首先,該理論強調了資金運用受制於資金來源的性質和結構。這一原則已成為商業銀行進行資金運用所遵 循的基本準則;

理論依據

其次,該理論強調銀行應保持資金的高度流動性,以確保商業銀行安全經營,這為銀行降低經營風險提供了理論依據。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商業貸款論的理論局限性逐漸顯露出來。

局限性


首先,該留念沒有認識到活期存款餘額具有相對穩定性,而使銀行資產過多地集中於盈利性較差的短期自償性貸款上。儘管活期存款流動性很強,但按“續短為長”的原理,在活期存款的存取之間,總會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餘額。這部分資金可用於發放長期貸款而不會影響其流動性;
其次,該理論忽視了貸款需求的多樣性。商業貸款理論不主張發放不動產貸款消費貸款、長期性設備貸款農業貸款,這樣就限制了商業銀行自身業務的發展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再者,該理論忽視了貸款清償的外部條件。貸款的清償受制於外部的市場狀況。在經濟蕭條時期,就難以自動清償,因此短期自償性貸款的自償能力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